摘 要: “道”是什么?即是自然。老子用“道”來命名世界的本原,它是萬物之奧,蘊含著真理,貫穿于整個宇宙存在。且其中許多言語飽含豐富而深邃的智慧,很耐人尋味,至今對我們仍有著不少哲理上的啟迪。
關鍵詞: 自然 道 歷史審視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都有著獨特的運行軌跡,千奇百態,氣象萬千,或長久或短暫,或精彩或平淡,或激烈或靜寂……所有的一切終將化作歷史的塵埃,化作虛無的永恒,但無論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歷經時光流轉,過往總在昭示的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自然之道。
一、天之道
“天之道”是指宇宙的本真,是超越時空的自然,是發展變化的存在,是萬事萬物相生相克的關系。
自然是博大的,是無永恒性質、一直不斷地生生滅滅的演變。縱貫歷史,幾千年來人類對世界本質構成的了解在不斷地深入:泰勒斯提出“水為萬物之本”;亞里士多德認為水、火、空氣,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周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五行說;《周易》中“太極”衍生出世界萬物;漢代則出現了天地萬物由“元氣”組成的哲學觀點;17世紀,牛頓說“有可能一開始上帝就以實心的、有質量的、堅硬的、不可分割的、可活動的粒子來創造物質”,玻意耳提出化學元素概念;18世紀,羅蒙諾索夫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極微小的和感覺不到的粒子組成”;19世紀初,道爾頓創立原子學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認識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光電效應表明象電磁場這樣一種物質形成也可看成是粒子(光子)構成的;20世紀30年代發現了正電子,50年代發現了大批新粒子:構成質子等的粒子(夸克),輕子(電子、中微子等)及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光子等)……
隨著科學研究的日益進步,自然界越來越多的奧秘被揭開,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自然的博大變化遠遠超出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目前人類所認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質占了宇宙的23%,還有73%是一種使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自然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對待萬物都是一致的,沒有所謂仁,所謂不仁的主觀情感。自然總在展現出它的浩瀚廣袤,如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際物質,銀河系中的恒星、星團、星云、星際物質,以及河外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星系際物質等自然天體。展現出它的細小入微,如基本粒子中子、質子、夸克、光子、介子、膠子等。展現出它以能量方式的存在,如熱、電場、磁場、勢能場……自然總在展現出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的山崩地裂;展現出滴水穿石、氣候變遷、海岸線侵蝕等漸變性的鬼斧神工;展現出日升月沉、草木枯榮、寒去暑來的周期;展現出白云蒼狗、電閃雷鳴、暴風驟雨的無常……
總之,自然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無窮無盡、無形有形的存在,我們不得不承認她的博大而變化是人類及自然界中其他生靈所無法突破的。“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似乎是自然永遠逃不出的極限,也似乎是自然對人類無窮探索的哲學指引。
二、人之道
“人之道”是指人類自然天性和社會性,是人類固有的生存競爭的自然行為。
人類趨利避害,為生存發展創造最大的機會,這是自然之本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俗語,道出了人性的真諦。無論如何遮掩,利益是人性判斷中無法回避的準則,人性的核心就是利。“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自從人類誕生就開始了。
人類的自然天性源于自然選擇,也是最原始的生存經驗。從自然性生存開始,人類就必須面對爭奪生存空間的自然競爭,包括同類物體進行的種外競爭,如與毒昆惡獸的斗爭,與殘酷自然環境的斗爭,也包括與同類爭奪食物、配偶、領地等的種內競爭。隨后,人類進入社會性生存的狀態,才出現集體、國家、民族等整體性利益,才有了人類一系列社會價值體系的形成與判斷,即社會性,因此社會道德也開始產生。道德卻無強制性,約束力很小,因此又設立了法律來強調人的社會性,來強制性約束人的部分自然天性。幾千年來,人類圍繞社會道德問題發生的討論從未停止過,也永遠脫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糾結。誠信缺失,損人利己、貪污腐敗等現象,本質上都是人性中自然天性與社會性發生沖突而傾向一方的結果。道德只能自省,卻不能強制別人,所以社會往往也是通過法律來緩和人與人的矛盾,維系正義、公平等社會性價值。如果法律也不能解決,訴諸暴力就會成為極端的形式。
人類歷史不會重演,但又驚人地相似,重演的是人的本性,是眾生相。人性的亮點、污點總會集中于生命個體及行為之中,或張揚外顯或低調內斂,也是人類社會中的常態。如吳起雖和孫子并列,是天下奇才、千古軍神,但貪財好色,殘忍至極,六親不認,自私好強;隋煬帝楊廣驕奢殘暴,無惡不作,但也有“修通運河”、“西巡張掖”、“開創科舉”、“開發西域”等千秋功績。秦檜書法率意自然,松脫舒暢,但割地求和,賣國求榮,排除異己,誣殺忠良,為后人所不齒;和珅風度翩翩、容貌俊秀、精明能干,但他也盡顯貪婪,費盡心機大肆聚斂錢財,貪得天下財富……不管歷史上人類言行如何,真的、假的,善的、惡的,美的、丑的,等等,體現出的皆是“人之道”,都是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雖然從不同的感情和角度出發,我們可以也必定對其中某些人及行為而產生各異的態度,但它是自然存在的,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實的,注定了不以他人的意志為轉移而表現出的自然狀態。
總之,“人之道”乃是人類社會必須遵守的自然法則。可能因個體欲望、體質及智慧、技能等差異,可能因集體種族、大小及強弱等差異,而導致人類生存發展的懸殊。但“人之道”本身并無對錯,它只是真實反映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狀態,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
三、自然之道
天之道、人之道皆是自然之道,即是“自然而然”,是無意志、有意志的自然運行的存在狀態,是運行中既矛盾又統一的變化關系。
自然為物種提供了存在的空間和條件,其中某些自然機緣為人類物種的生存創造了前提。人類一切都取自大自然:空氣、水、食物、礦物燃料,包括自身生命體,等等,大自然也營造了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但同時大自然能被人類利用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又限制了人類的生存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身就是既矛盾又統一的,如果人類善待自然、遵循自然,就可能創造更好的生存發展機會;如果人類的欲望無盡無休,嚴重破壞自然平衡,就必然遭受更多的自然懲罰。
自然懲罰是天道矛盾和人道矛盾運行的必然結果,無時無地不在變化發展,當這些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發生質變時,即會構成自然災害和人類社會的動亂等異象。它給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例如在草原生態系統中,鹿吃草,狼吃鹿,狼死了以后,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它的尸體又變成肥料,被草吸收。構成一個完整的食物鏈,保持著相對的穩定和平衡。但是,狼被人類消滅以后,生態平衡被打破,以致整個草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世界五分之四)的人口被卷入,據學者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人,4萬多億美元的財富灰飛煙滅,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但戰爭也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類進入宇航時代和核時代。……生態環境的破壞,自然災害的頻繁,人類的相互征伐是自然的;生態環境的平衡,人類的和平共處亦是自然的。因為所有一切的發生都是無意志、有意志的自然運行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套用黑格爾的一句話,既然它存在了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總之,自然之道的靈魂就是天之道、人之道皆是“自然而然”,是無意志、有意志的自然運行的存在狀態,是無意志、有意志的自然能量的指引,是在宇宙萬物運行過程中既矛盾又統一的變化關系。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表明:自然,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既矛盾又統一的。那么,矛盾與統一的天平究竟偏向何方呢?
天之道,人之道,自然之道。
參考文獻:
[1]老子.道德經.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