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的外在素質是內在素質的外部表現。一個人的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通常是心靈美的自然流露,而良好的儀表又對人的言行有正向的約束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外在素質水平,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八榮八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 大學生 外在素質教育 有效途徑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集中概括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1]。我黨一貫高度重視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總是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實踐的要求,堅持不懈地加以推進,使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實踐。2001年9月,黨中央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公民道德建設的目標任務、方針原則、主要內容和方法途徑,把“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確立為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繼承了我黨對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認識成果,用許多新思想新認識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
一、外在素質的含義
“外在素質教育,指教育者有意識地培養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儀表風度的教育過程。它主要包括培養學生衣著整潔、儀表端莊、舉止大方、談吐文雅等”[2]。
人的外在素質是內在素質的外部表現。一個人的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通常是心靈美的自然流露,而良好的儀表又對人的言行有正向的約束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外在素質水平,既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踐行“八榮八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外在素質教育
一段時期以來,高校往往注重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一種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學生的外在素質教育,造成了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認知與外在表現相脫節的現象。在高校校園內,奇裝異服、化妝打扮、超前消費、爭趕潮流,已不稀奇;打架斗毆、抽煙、酗酒、夜不歸宿,不在少數;談戀愛行為越軌、非法租房同居,時有耳聞;偷盜、給老師送禮、考試作弊,屢禁不止……面對如此眾多的不正常、不文明、不健康現象,一些高校卻管理不力,處理不當,以致嚴重影響了整個學風、校風的建設。社會上經常有人說:“現在大學生素質越來越差!”“現在大學生比我們那時‘厲害’多啦!”……作為跨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加強自身外在素質的修養,努力做到衣著整潔、儀表端莊、舉止大方、談吐文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展現新一代大學生的素質水平和精神風貌。
高校作為大學生的管理者、服務者和教育者,理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在加強學生的外在素質教育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高校加強對大學生的外在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1.加強對學生的道德行為、公共關系的教育。
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從品德發展和道德教育來看,更主要的是怎樣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
道德認識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的著重點,應放在道德行為上。內在素質靠外在素質表現出來,外在素質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在素質?!笆聦崉儆谛坜q”,很難想象一個衣著邋遢、舉止不雅、談吐粗俗的人,他的素質會很高;相反,一個素質很高的人,定會注重自己的衣著、儀表、舉止、談吐等。所以,高校應該注重加強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公共關系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的外在素質水平,增強整體綜合素質。有鑒于此,我們提出幾條拙見。
(1)加強對大學生的禮儀知識教育。
禮儀是以對別人的尊重為基礎的,是道德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一個人道德水準度高低和有無教養的重要標志。禮儀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謙虛恭敬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語言、優雅得體的舉止等。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注重禮儀是我國人民的優良傳統。在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加強對大學生的禮儀知識、公共關系知識的教育,一方面可以繼承和發揚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培養一種良好的禮儀習慣,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2)加強對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
為了規范高等院校的秩序,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規范措施。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高等學校學生守則(試行草案)》等。這些措施的頒布和運行,無疑給高校管理指明了方向。各高等院校應抓住學生入學、軍訓、畢業教育等契機,加強對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使他們樹立有所為和有所不為,何所為和何所不能為的意識。
(3)各部門齊抓共管,多管齊下。
良好的道德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學校的各部門,比如保衛處、學工處、教務處等,應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多管齊下,長期不懈地來檢查、督促和規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同時,對違規亂紀現象加以曝光,對學生做到獎懲嚴明,絕不放縱,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只有從制度上加以約束,才能起到對學生的威懾作用,從而使學生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2.高校教師應為人師表,身正為范。
高校教師的外在素質表現得如何,直接對學生具有示范性。高校教師大都已結婚成家,上有老,下有小,認為自己不用再注重儀表,這種思想是十分錯誤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為人師表,身正為范,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楷模。教師應力求做到:衣著樸實整潔而不呆板,穩重端莊而不造作,活潑開朗而不輕浮,熱情大方而不矯飾,善良和藹而不怯懦,謙遜文雅而不庸俗[3]。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良好的師德、師風熏陶下,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
3.加強審美素質教育。
所謂審美,即指審美主體正確地、透徹地了解事物所包含的內在美與外在美,并給予恰當的評價[4]。加強對學生的審美素質教育,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審美觀點,能從客觀與主觀、內容與形式、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象、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等的辯證統一中把握美,形成對事物的審美價值的理解、欣賞,從而能努力按美的內在要求來塑造自身,以正確的審美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追求真、善、美,反對假、丑、惡。
4.強化學習教育,注重綜合能力的考評。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基礎之上的,它將對我們現有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包括教育、經營管理乃至領導決策等方面,都產生重大影響。知識經濟,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奥浜缶鸵ご颉?。當代大學生能否抓住時代機遇,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提高自身素質,順應時代潮流,擔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事關整個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教育,提高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這樣就會促使學生只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學業上,而無時間和精力去講究穿著打扮,做出一些違規亂紀的事情。當然,一個學校的校風、學風,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定向作用。所以,高校應緊緊抓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一主線,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評,嚴把“產品”質量關,使學生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動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內在素質,并通過他們的外在素質表現出來。
四、結語
外在素質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真正取得成效,還必須同其他素質教育相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大學生作為家庭和社會的成員,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健康、和諧、開明的家庭環境,定會對子女有正確的導向作用;而文明、祥和、博愛的社會氛圍,定會對大學生有一種道德上的制約作用,使大學生在內心深處形成正確的是非感、丑惡感、榮辱感,從而培養良好的外在素質。
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給當代大學生營造一片成長的藍天,從根本上提高綜合素質,才能無愧于祖國和人民,無愧于這個時代。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學習出版社,2009.1,第1版.
[2]國家教委《中國新一代》雜志社編.素質教育的目標與實施辦法.時事出版社,1996:42.
[3][4]周峰.素質教育:理論·操作·經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6.
本文系校級大學生創新實踐課題《高職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狀及對策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