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采用問卷調查法,旨在了解大學生就業態度和需求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 問卷調查 結果分析 建議
一、指導思想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認真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關心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
莆田市大學生就業包括兩大部分,一是莆田籍大學生,在外求學的相當部分莆田籍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選擇回莆參加工作;二是在我市高校就讀的本地市、本省外地市或者外省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當中也有相當部分畢業后決定留莆工作。為了解我市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和需求,我進行了此次問卷調查。但因為莆田籍大學生在外求學,范圍廣,地區分散,做問卷調查存在一定難度,所以我此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只涉及在我市高校就讀的大學生。目前我市高校有兩所,莆田學院和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湄職院),一所屬本科院校,一所屬高職高專院校。本次調查發放問卷800份,其中莆田學院發放500份,湄職院300份,回收問卷788份,回收率達98.5%。調查對象為莆田學院各系在校的大三學生和湄職院各系大二學生。在被調查對象中,女生349人,男生439人,問卷涉及兩所院校各系學生。問卷采用SPSS統計,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一)就業意識比較模糊。在擇業方面,近年大學生擇業觀念有了明顯轉變,有55.7%的學生選擇畢業后先就業后擇業,但仍有27.3%的學生希望擇業時一步到位。僅有7.4%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在擇業時考慮的首選因素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就業后的個人發展機會,占38.7%,但有18.7%的學生就業時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收入。追求合理的經濟回報無可厚非,但重要的一點是,經濟上的回報應該與所付出的勞動和個人的能力相適應。大學生在剛走出社會,缺乏工作經驗,能力有待提高,在各方面能力還未達到預期的薪酬值時,片面地追求高收入只會適得其反。
(二)就業力缺失。大學生就業力直接影響到就業問題。就業力的缺失已經成為阻隔在大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難以逾越的門檻。在對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質調查中,選擇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占到最大比重,為39.6%,選擇溝通協調能力和專業知識及技能不足的分別占28.4%和22.4%。而當被問及要從同等求職者當中勝出優勢在哪里,有25.1%的學生認為優秀的綜合素質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其余依次是社會實踐、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的求職能力。對于大學生剛走出社會缺乏工作經驗,用人單位更愿意聘用有工作能力、適應性強、職業素養高的大學生。然而從調查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現在大學生最欠缺的素質就是個人能力,大學生的現有素質與用人單位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無業可就”與“有業難就”并存[1]。
(三)高校就業指導現狀。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調查結果顯示,全部學生均表示上過就業指導課,但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首先在時間上,接觸就業指導課的時間較晚,83%的學生表示他們都是在大二、大三時才接觸到就業指導課,像這種臨陣磨槍式的教學往往會導致他們雖然馬上面臨就業,但是就業方向仍不明確或就業準備不足。其次,在內容上,就業指導課程化,學習理論化。很多同學認為老師教授的就業指導脫離實際,缺乏針對性。最后,在師資上,很多高校對就業指導并未引起足夠重視,缺乏專職就業指導課程教師,就業指導教師大多是從政治、經濟等相近專業改行而來的,這些教師本身對就業指導這門課程缺乏系統的了解,理論的知識還能應付,實踐就無從指導。
(四)求職花費預算。求職有成本,這幾乎成為大學生當中不爭的事實。調查結果顯示,選擇不同級別花費的同學比例相當,求職花費預算在500元以下的占12.6%,500—800元之間的占20.8%,800—1000元之間的占16.9%,1000—1500元之間的占18.4%,1500—2000元之間的占17.9%,2000元以上的占13.5%。根據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求職花費最集中體現在通訊費、交通費和制作簡歷費用上。還有相當部分學生為了增加自信,在面試時能給考官留下好印象,也在外表、服飾、化妝品等方面下足了成本。甚至有小部分同學花錢整容、減肥等[2]。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建議
本次調查顯示,在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上,接近七成的大學生認為要解決就業問題要靠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以及調整好個人心態,降低擇業標準。22.5%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需要學校和社會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和服務。還有8.6%的學生認為解決就業問題需要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我認為,只有學校、政府、社會和大學生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一)大學生方面。大學生面對就業難的問題,應積極從自身找原因。一是調整就業心態,轉變就業觀念。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自己能力經驗還欠缺的情況下,將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態,通過腳踏實地的“分步達標”及終身學習和調整的方式[3],循序漸進。二是注重積累自身專業知識,博學專長,多參加校園活動,注重能力培養,增強綜合素質。
(二)學校方面。一是高校建設發展應與地區發展相適應,必須以市場作為辦學原則,按需培養[4],認真做好專業結構調整。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增強擴大內需,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無縫對接。三是重視高校就業指導,加大就業投入,建立對就業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5]。四是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引導,從新生入學開始進行全員化、全程化就業指導,而且就業指導應該貫穿于大學始終,不同階段,內容要有所側重。另外,還應大力開展各種形式創業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
(三)政府方面。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我國目前應屆畢業生中自主創業的比例僅為0.3%,與一些發達國家40%的創業率相比,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空間和潛力還很大[6]。因此,政府應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大學生積極創業。
(四)社會方面。企業在選人方面適當放寬條件,不應求全責備,大學生雖已不再是“天之驕子”,但他們獨立、自學能力強,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成長,一定能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因此,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愛護大學生這個群體。
四、結語
解決就業難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全員參與,緊密配合,使大學生這一高素質隊伍能夠充分發揮反哺作用,為社會發展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嘯.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就業導向、市場依托和畢業生推介[J].中國高教研究,2004,(7).
[2]謝勇,王勇義.大學生就業成本的調研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報,2009,(7).
[3]付嫦娥.擴大招生后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4).
[4]李守信.消除認識誤區.積極化解大學畢業生就業難[J].中國高等教育,2003,(5).
[5]張治理.高等教育大眾化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的創新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5,(7).
[6]周秋江.地方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