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音樂中的感性創新意識和理科生思維方式中弊端的分析,詳細闡述了音樂教育對理科生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在音樂教育中融入理科生的思維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音樂藝術更好、更快地發展。
關鍵詞: 音樂教育 理科生教育 作用
引言
當談到音樂教育與理科生教育時,人們很快就會認識到音樂只是理科生教育中的一門課程或者音樂不曾在理科生教育中出現過。音樂教育重點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特有的“音樂語言”來塑造音樂形象、反映現實、表現情感的,人們在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賞和創作,來感受、鑒賞、表現它的美,進而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同時得到美的教育。然而,對于理科生來說,從高中文理分科后音樂教育非常匱乏,音樂教育沒能真正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改變這一狀態,使音樂教育參與理科生教育的過程,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音樂教育中的感性創新意識
音樂教育中的感性認識更多地強調人在教育活動中的內在感覺、直觀認識和體悟能力,更多地強調人的表現欲望和自由表達自我意愿,重情或重意或重生命的直接反映,是對直觀音樂形式作用下產生的感知和表象,是自然狀態下的音樂形式。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所偏重的音樂形式表現,刻意創造音樂的開放性聯想。音樂的感性是捉摸不透、難以言喻的,特別在各種音樂表演課教學中,往往遠離了概念的束縛而更加專注于心領神會的直觀可感的交流;往往拋棄了有形的文化材料的理性桎梏,體驗音樂表演中的無形無限和無拘無束。自由性和非語義性架起了教學雙方潛意識溝通的橋梁。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本質是形上的,它在音樂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蘊涵了大量的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突出了音樂的多義性、直觀性、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的特征,凸顯了音樂藝術的創新精神。
二、理科生的理性思維方式
對于一直接受自然科學知識的理科生來說,他們發現和考慮問題思維方式趨同于理性思維,理性思維是指人們借助于抽象思維把握事物的本質,事物的整體,事物內部的聯系、認識、特點,它以抽象性與間接性為特點。正是這種抽象性和間接性決定了它能夠從現象深入到本質,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內容,深化人們的認識。因而,理性思維是比感性認識更高級的認識階段,其表現形式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讓人認識事物的過程有章法可循,可更深層次地發掘事物的內在本質。
但是,任何人假如只固守自己的理性,而得不到其他感性知識的充實,他的思維必將像無源之水一樣干涸,將像無本之木一樣枯竭。對于理科學生而言也是一樣,培養音樂感性思維可以在獲得音樂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拓展音樂視野,開拓想象空間,提高學習效率。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指導音樂實踐,再通過實踐來完善和修正其學習方法,即豐富的感性知識使想象活動有一個寬廣的天地,而活躍的想象又使理論知識得到富有創造性的處理。這便是培養音樂感性思維的根本作用。
三、音樂教育對理科生教育的作用
黑格爾說過:音樂是靈魂的語言,靈魂借聲音抒發自身深邃的喜悅與悲哀,在抒發中取得慰藉,超載于自然感情之上,音樂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使心靈免于壓抑和痛苦。
1.提升理科學生的精神境界
音樂教學,主要以優美的音樂旋律和腔調,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從而與之產生共鳴,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一般看來音樂教育思想性不明顯,但是,把它與有關事物相聯系就可能產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義和意境。理科學生正處在個性形成、思想逐漸成熟的重要階段,引導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凈化精神世界,是學校教育的當務之急。音樂作品的內容廣泛,有表現重大社會題材的,有反映風俗習慣的,有描繪自然風光的,也有抒發人們的生活感受和各種思想感情的。當學習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時,學生的精神世界會在音樂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中暢游,從每一個音樂作品創作的背景中開闊自己的視野,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升精神境界。
2.增強理科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
理科生在參加學校或班級的各種學習、文娛活動時,多數不敢表現自己,或有些想表現而又不會表現。這種種現狀,無疑會影響到他們的校園生活的品質,長此下去,對他們的事業發展會有一定的影響。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在音樂教育中的“音樂表演”就是最能鍛煉人的方式。不僅可以通過課堂教學,還可以讓他們通過參加學校的或專業部的音樂社團活動,如合唱隊、樂隊或鼓隊;通過平時的訓練讓他們掌握歌唱或演奏的技巧,訓練、指導他們的臺風,再參加各種比賽。通過各種形式音樂表演的平臺展示,學生們的心理素質會得到很好的鍛煉,表現力和自信心自然就會大大增強。
3.促進理科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理科生的學習生活一般來說比較單調。但他們思維敏銳,熱情豪爽,容易興奮,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他們多數愛唱、愛跳,但缺乏有效的方式來張揚、宣泄和傾訴他們的熱情和困惑。音樂教育作為有效的載體,可以通過各種模式,如在課堂上的音樂教學、舞臺上的藝術表演及音樂的社團活動等讓他們盡情地宣泄,盡情地釋放,盡情地彰顯個人的魅力,使他們青春期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從而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4.有利于理科生科學工作的開展
音樂可以通過旋律、節奏和聲音的美,讓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并可以激起人內心的美好情感和豐富的想象。音樂教育在開發學生智力發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音樂課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音樂課的任務正是培養學生的記憶、想象、創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想象能力。只有正確的想象,才有正確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積極的形象思維,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概念的東西形象化,進而發展邏輯思維。這樣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人腦的潛力,讓理科生們更具創新意識。
四、理科生可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
理科生的理性思維對音樂創作和表達起著強化和深化的作用,想要獲得真正豐富、完整的音樂審美體驗,理性思維在音樂藝術創作中的介入是不可缺少的。在音樂藝術中對音樂作品的理性認識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作出某種抽象的理性判斷,而是為了通過把這種理性認識融入對音樂作品的完整的美的體驗中,獲得更好、更深刻、更高級的音樂藝術作品。
正因為如此,理科生的思維方式融入音樂藝術的發展中,可以在知識技能上獲得驚人的快速發展,還可規范音樂技術。理科生運用理性知識、邏輯嚴密的理性思維可形成牢不可破的音樂專業教學的共性模式和堅實基礎。通過理性思維的審美,不僅可認識歌唱發聲、共鳴、呼吸等聲樂課程之內器官解剖分析的科學內涵,還可從科學的理性上認識聲樂深層發展上的動力,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
結語
優先發展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決定性意義。理科生接受音樂教育容易形成好的性格,提高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同時,理科生們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能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完善精神人格,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有助于科學事業取得成功。更為重要的是,理科生的某些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音樂藝術更好更快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左玲玲.音樂素質訓練.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林華.音樂審美心理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