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集體,一個好的班集體有益于學生全面發展,有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如何構建良好的班集體?本文從培養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隊伍;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營造良好班風;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循循善誘,促進后進生的轉化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班集體 建設 發展
班集體,是由整個班級所組成,以完成學校教育任務為共同目標,有一定組織機構、規章制度的學生共同體。具有作為集體有機整體的行為與特征,是班級全體學生的總和,是班級群體發展的高級形式。班集體的建設和發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務,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全員、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一、培養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隊伍
一個好的班集體,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也就是士氣。決定班集體士氣的主要因素是班主任的精神狀態、工作狀態,以及班委會的工作作風。班主任、班干部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同傘柄、支架和布,一個再好的傘柄如果沒有支架的支撐,那么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片天空。在班級組建之初,班主任應全方位地觀察、了解學生,及時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和不足,發現干部苗子,大膽起用有管理能力的學生干部,快速組建一個真正有號召力的班委,開展正常的班委工作。對做出成績的學生干部要及時、充分地進行肯定和表揚,樹立學生干部的管理信心,樹立他們在學生中的威信。對學生干部工作中的某些不足要以信任的姿態和恰當的方式提出來,最好是師生間單獨進行心與心的溝通與交流,并說明改進和努力的方向。班主任切忌在公開場合或其他同學面前批評和指責學生干部,以免挫傷其工作的積極性,傷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班主任要進行科學指導,使學生干部始終保持良好的管理狀態,保持高漲的管理熱情。
二、形成正確的班級輿論,營造良好班風
班集體輿論是大多數成員贊同并愿意接受的占優勢的言論和意見。班集體的輿論風氣如何,是集體是否成熟的一種標志。輿論在集體中有兩個明顯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二是評價、調節作用。如果輿論不正,是非混淆,就會出現負面的調節作用。培養正確、健康的輿論要做到:抓好正面教育、奠定正確的輿論基礎;充分利用班集體的輿論工具,及時對班內輿論進行引導;經常開展評價活動,對班內各種現象的是非曲直進行集體性分析評論。考察班集體的輿論風氣,重點看在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內,對班內好事和壞事的輿論傾向,即看輿論反映的快、慢及絕大多數人的認識是否正確,班主任應該成為良好班級氛圍的營造者,通過塑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熏陶出一批優秀的學生。
班主任在教育、教學、生活和各項活動中,應根據是非標準,給予學生適當的表揚和獎勵,或者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教育。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提出了一個“破窗原理”,他們發現,如果有人打壞了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東西,一般不會受到破壞,而破壞了的東西,就會遭到更大的破壞。也就是說,如果學生犯了錯誤不及時糾正,就會導致他們犯更大的錯誤或者更多的人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班主任應當及時洞察班級中的不良現象,協助班干部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及時的批評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種能夠扶持正氣、伸張正義、制止錯誤思想、阻止不道德現象的集體輿論,以形成良好的班風。
三、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首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動力,樹立起遠大的人生目標,追求自己的人生夢想。其次,給學生貼上“你能行、你真的很棒、你能成功”的“標簽”,結合學生的目標,讓他們在自信中學習,通過各種活動發掘每個人的閃光點,借助各種機會贊賞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良好品德,讓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去,“把表揚進行到底”。其次,開展小組合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班主任可以用鼓勵、指導、互動等方式促進學生互幫互學。除了課堂上相互切磋外,課余時間也要提倡彼此為師,相互激勵。
四、注重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如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主要辦法是“有規可依,有規必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所謂“有規可依”,是指啟發學生民主思想,由學生討論、修改并通過全班認可制定“班規”。“有規必依”是指實施班規要做到有“規”必依,落實各項制度,追究違“規”行為,同時要求班主任、班干部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完善班規。學生違反班規一定要受到處罰,這一點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的,但要使受到處罰的學生心悅誠服,不至于產生消極的抵觸情緒。公正的班規,人性化的處罰方法,可以建立一套班級規范。班級規范是指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行為標準。包括兩類規范,一類是正式規范,如中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一日常規、班級公約等;一類是非正式規范,是班集體內沒有明文規定而自然形成的學生行為準則,是正確輿論、風氣、傳統行為的具體化。兩類規范對學生都有約束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規范與紀律互相交叉,規范要求比紀律要求的內容更寬。規范的落實過程與自覺紀律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考察班集體落實規范的情況,重點在正式規范。
五、循循善誘,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教師可能都有一種傾向:喜歡聽話的、分數高的好學生,不喜歡甚至反感那些淘氣惹事的、成績不好的后進生,因為轉化一個后進生有時甚至比培養一個尖子生更費時間花精力。教師只能選擇教育方法而不能選擇學生,不能放棄每一個學生,不能轉化后進生的教師不是優秀的教師。怎樣才能使后進生開始進步、開始自信?這就要求在學習中對后進生進行耐心輔導,不歧視、不打擊、不挖苦,用愛心去精心呵護,少批評多表揚;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幫助后進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發揮集體力量創造轉化環境,給后進生配小老師,進行結對子幫扶,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激發學習積極性。
另外,利用節假日組織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主題教育活動、文娛活動等,以活動促學習,以活動促進班級的凝聚力,促使后進生融合到班集體中來,帶動和幫助后進生發展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例如2011年7月1日是建黨90周年,班委會舉辦了一次生動活潑、富有深刻教育意義的紅歌演唱會,要求學生可以單獨演唱,也可以自由組成小合唱隊,整個主題活動由學生來主持、表演,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節目安排合理、緊湊,深受學生歡迎。還有,組織學生開展“做合格的公民”、“熱愛班級,我應該怎么做”等主題班會活動,通過演講,讓學生在聆聽同班同學熱愛班級的真實感受中受到熏陶,體會到現代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一系列的主題活動為學生交流提供了平臺,學生沒有好、中、差之分,大家手拉手參與其中,就像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每位學生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老師、學生心目中便自然而然地沒有了后進生的概念,后進生也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這樣的班集體,誰不愛呢?
班級建設是一項持久而限巨的工作,班級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班級的學習及班級各項活動能否正常、有序、高效地開展,同時直接影響到班級能否保持高度的凝聚力等,它是班級保持和諧團結,班級各項事務順利開展最根本、最重要的保證,只要班主任能把班級建設置于各項事務的首要位置,用心去管理班級,就能構建一個優秀的班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