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加快,理性主義弊端日益顯露,美育任重道遠。一方面,校園戲劇是當代大學美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學生是時代發展的生力軍,校園戲劇可以塑造滿足社會的健康發展所需的具有主體性格的大學生,進而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關鍵詞: 校園戲劇 美育 作用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美感教育,重在塑造心靈。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正是憑借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美,運用這種“心靈的體操”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感,幫助學生樹立美好理想。
美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很大作用,一直都深受人們重視。18世紀德國大詩人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1]也就是說,只有審美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大學教育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一種人文教育、通識教育、文化教育,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教育、實用主義教育,學生在大學里所學習的是過去幾個世紀人類智慧和文明的成果;所繼承的是一種文化傳統。藝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傳承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藝術在社會中有一種整合功能。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可以說,藝術教育——對藝術需要的教育、對藝術感知和理解的發展、藝術創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組成整個審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
今天,人類邁進了以電子技術為標志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不斷加速。但是,理性主義的危機也日益凸顯:主體個性喪失,精神價值荒蕪,審美理想虛無,文化傳統斷裂,等等,給人類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危害。受其影響,最具活力的社會分子——大學生在審美方面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
1.審美能力弱化。現代社會,一方面,商品經濟發達,社會功利意識增強,部分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過于強調“學以致用”。學習上,計算機和外語是他們普遍的至愛,文學、戲劇等人文學科與他們絕緣,主體精神因為失去了養分而日益萎縮,審美能力也逐漸弱化。另一方面,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造就了媒體異常強大的信息傳播功能。在日益趨于大眾化和庸俗化的信息網中,精神的平面化、碎片化傾向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的審美能力產生了不良影響。一些大學生寧愿花錢、花時間上網聊天、玩游戲,甚至是觀看各種庸俗的影片,也不愿意花時間在諸如閱讀世界名著等具有深刻精神性特征的審美活動上。他們習慣于片面追求外在的美感享受而輕視內在的精神培養;追求外表的時尚裝扮而輕視內在素質的提高和美化,追求娛樂性的感官刺激而輕視精神心理的熏陶怡養,以致有時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惡不辨。
2.審美情趣低下。在偏重智育的教育體制下,學校、院系、專業壁壘森嚴,分工繁瑣,缺乏交流;學生課業負擔繁重,主體個性備受壓抑,再加上大學生文化生活貧乏,一些學生便鐘情于跳舞、卡拉OK,沉迷于言情小說、網絡游戲,甚至津津樂道于打麻將、玩撲克,癡迷于粗俗、消遣性文化娛樂,以心靈麻醉為超脫,以放逐精神為新生。造成當前大學生出現審美問題的深層原因是傳統審美教育與時代發展相脫節,與學生審美需求相矛盾。當代社會,開放程度不斷深化,信息爆炸式的傳播,新的審美物象層出不窮,極大地刺激了當代大學生的好奇心,擴大了他們的審美需求,使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需求變得日益旺盛和急迫,然而,傳統教育封閉式、單調的審美觀念灌輸,無論在量還是質上,都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需要。
二
結合現代大學美育的獨特環境來看,較之其他美育途徑,大學校園戲劇特點鮮明可以發揮無與倫比的作用。近代,校園戲劇才扎根中國,在關切社會疾苦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醒世”傳統。當代校園戲劇不僅可以推動校園文化發展,還可以輻射全社會。在校園戲劇產生深遠社會影響的每一步,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優勢。
首先,校園戲劇本來就是一項綜合的美育工程,熔文學、表演、音樂、舞美、舞蹈等多門藝術于一爐;博采眾長,校園戲劇不僅兼有其他藝術的部分美育功能,而且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
其次,校園戲劇采取現場演出的形式,可以與觀眾進行直接無礙的縱向交流,其生動的形象,更具直觀性和感染力,這是現代影視藝術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因為“演員直觀的‘當眾表演’,以及演員與觀眾同處‘一個空間’是戲劇藝術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的兩個結構元素,同時也是區別和抗衡于影視藝術的關節所在”。[2]
再次,校園戲劇更具情感性。一方面,戲劇的靈魂是沖突,戲劇尖銳的沖突能夠激發觀眾強烈有力的情感反應,使之產生共鳴。另一方面,“相比繪畫、雕刻、文學這些使觀賞者或讀者是在其自身的空間里單獨完成觀賞或閱讀工作的藝術來說,對于戲劇觀眾在欣賞戲劇的過程中得到的卻是一種集體經驗的收獲,即產生‘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流”。[3]每個有著自己不同的個性和經歷的觀眾,聚集在一起會臨時產生一種“集體意識”,這就使他們的感覺、思想和行動與個體孤立狀態時的感覺、思想和行動處于截然不同的狀態,強化了情感力量。
簡單地說,譬如在集體中,我們就可以比獨處時更為無拘無束,可以高聲地大笑或拍手叫好。所有這些,在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凈化”作用下,幫助現代人恢復心靈的彈性。
最后,校園戲劇的社會實踐性特點尤為突出。著名戲劇家夏衍說:“戲劇是人生的縮影,在舞臺上表現出來的正應該是壓縮了的精煉的人生。”他把戲劇與人生并提,透徹地闡明了戲劇的社會實踐性特點。校園戲劇最早產生在“五四”運動前后那個特定的歷史階段,產生伊始,就與社會呼吸相通,被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也形成了自身密切聯系時代的優良傳統。學生在校園戲劇實踐活動中,編排戲劇,演繹人生,不僅可以培養自身的審美素質、增強審美能力,而且可以密切與時代的聯系,得以感悟時代的脈搏。
三
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且要進一步學會審美地生活,提升未來生活的品質。因此,新時代的大學美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大學教育在完善德育、智育的同時,更要重視德、智、體、美的協調發展,要深入發掘當代生活中絢麗多姿的美,以高效的美育形式及時地給予大學生正確的引導,增強審美能力,提升審美情趣。大學美育要充分發揮校園戲劇的優勢,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戲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有著鮮明的表現力,以蘊含深廣的時代折射即時傳達出生活審美的豐富性。“即時”在于寫意、洞悉先機,“豐富”源于寫實、展現生活。戲劇的這兩個特點使得校園戲劇形成了寫實性與先鋒性并存的風格特征。參與編、導、表演的學生們,不僅可以涵泳其中,獲得精神的升華,而且能夠運用戲劇強大的表現力,把生活中豐富的審美物象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具有強烈審美沖動的當代青年,引導其賞鑒和思考。
1.校園戲劇是大學生們表現現實、思考生活的重要途徑。有研究者從校園劇社上演劇目的題材統計中發現,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對周圍現實的反思,還有四分之一傳達了對終極理想的追問,其余一半是經典劇目的再現。
2.校園戲劇的藝術探索與藝術創新精神,有利于拓寬當代大學生們的審美視野,提升審美情趣。“社會要求戲劇總能準確捕捉到文化走向,并且及時甚至超前加以呈現,由此創新的形式和內容以及實驗、先鋒的姿態一直是戲劇人竭力追求的對象,而校園正以它活躍的氣氛、高層次的理論引導和學子們純潔無功利的心態特點恰而符合了話劇的先鋒性這一本質特征”。[4]這種契合為校園戲劇實踐所證實。
3.校園戲劇社團的發展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審美熱情。這些年來校園戲劇蓬勃發展,戲劇社團紛紛組建。當代大學生審美需求日益旺盛是校園戲劇社團發展迅速的客觀原因,而大學生的熱情是推動校園戲劇社團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有專家評價道:校園戲劇的優勢不在于導演和表演的精致,不在于人物關系表達的真實,不在于場面渲染和高科技手段的運用,而是在于大學生們能夠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對生活、對人生、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之中,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在舞臺上宣泄,甚至吶喊。熱情是校園戲劇的一大特色。他們在熱情地思考,熱情地創作、排演、發揮、忙活過程中,演繹人生百態,弘揚正義,鞭撻丑惡豐富了對人生的種種體驗,進一步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生,從而撫平了現實的缺陷,恢復了“完整無缺的性格”。一位參與校園戲劇活動的大學生說:“戲劇,讓我懂得溝通,懂得理解,懂得寬容,懂得責任,懂得默契,懂得傾聽,懂得選擇,懂得放棄。有了戲劇相伴,我已不再孤獨。”由此可見,戲劇社團的蓬勃發展,激發了大學生的審美熱情,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可以幫助他們辨明是非、分清美丑、揚善止惡。“校園戲劇總是以最前衛的姿態走在時代之前,并影響著校園之外的文化取向。先鋒性、實驗性是它的核心,實踐性、藝術性是它的血肉,人文性、教育性則是它的靈魂”。[5]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校園戲劇身處圍墻之內,除了大學美育作用外,其特異的文化價值取向對社會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要全面評價校園戲劇,還有待于我們超出校園的狹小視域,在更為廣闊的社會和時代的背景上去考察,才可能深刻理解校園戲劇。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育書簡[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90.
[2][3]盧·昂.東西方戲劇的比較與融合——從舞臺假定性的創造看民族戲劇的構建[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77.
[4][5]王遠.校園戲劇——永遠的先鋒[EB/OL].http://www.new.qy.net.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公共藝術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9QT133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