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球村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外交流和合作的增加和深入,也促進了中英翻譯的增多。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帶來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難和障礙。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文化差異和漢英交際中的母語負遷移,導致產生語用失誤,從而影響交際效果。因此,在漢英翻譯中譯者要從傳達原文的語用意圖和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兩個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語用翻譯策略和方法,達到語用等效,有效實現雙方的交流與溝通。
關鍵詞: 中西文化交流 語用失誤 語用等效 語用翻譯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漸擴大,中外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很多材料被譯成英文,出現在標語橫幅、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媒體上,以便讓外國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國。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態、語言習慣和認知模式存在巨大差異,導致了他們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漢文化思維方式是螺旋形的,并非直接涉及主題;英美文化思維方式是直線形的,體現了有話直說的文化理念),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又導致了他們各自按照自己的文化習慣進行思辨、推理以及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遣詞造句所帶來的理解上的障礙。
許多譯者在翻譯時沒有認識到地域環境、種族淵源、宗教信仰、經濟發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中英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也存在極大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語用原則,將漢語和英語對號入座,就會英文讀者感到難懂或不懂,甚至誤解,或者感到奇怪可笑,晦澀難懂,難以接受,產生語用失誤的譯文,嚴重地影響了譯文的預期效果。如:把“拳頭產品”錯誤譯成“fist product”,“黃金地段”錯誤譯作“golden area”,“行李寄存處”錯誤譯為“BAGGAGE STORAGE”,“禁止吸煙”、“不準攀登”分別錯誤譯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大象綠色洗衣店”被錯誤譯成“Daxiang Green Washes Clothes”,“保管好私人物品”被錯誤譯作“Take Care of Your Private Parts”,“老年人優先候車”被錯誤譯作“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節約用水”被錯誤譯作“The Economy Uses of the Water”,“瀕危珍禽”被錯誤譯作“Dangerous Bird”等,不勝枚舉。
一、錯誤原因分析
總的來說有兩個方面原因:首先,母語的負面遷移是造成翻譯不當的一個原因。何自然教授曾指出:“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有一些來自語用的錯誤轉移,即錯誤地以漢語的表達方式套用到英語中去,或者將具有不同語用特征的英語同義結構看作完全同義,不加選擇地亂用。”[1]其次,語用失誤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缺乏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的了解。
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片面字面意義的翻譯,忽視暗含意義,在翻譯中注重漢英詞語對應,忽視了兩者間的差別,照搬語用規則逐字翻譯,將漢語中的句式結構照搬到英語中,忽略語用規則的差異;2)譯文違反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不懂得在特定的情境中,英語有相應的習慣表達方式,因而在翻譯中不恰當地采用某種表達方式,或誤用英語的其他表達方式;3)套用漢語語篇結構和表達方式,忽視英漢語篇結構和表達方式之間的差異,將漢語的語篇結構和表達方式遷移到英語中;4)對宣傳材料不區分對內對外,一律翻譯成英文,造成語用失誤,如“當好東道主,熱情迎嘉賓”“向文明游客學習!”“向文明游客致敬!”等;5)譯文中的文化缺省,造成語用失誤。譯者忽視中英文化、價值觀念差異或沖突導致語用失誤。[2]
二、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言語交際中,由于說話方式或表達習慣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發生誤解、障礙或沖突,影響交際效果的現象。錢冠連認為:“說話人在言語交際中使用了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不自覺地違反了人際規范、社會規約,或者不合時間空間,不看對象,這樣性質的錯誤就叫語用失誤。”英國語言學家Thomas認為:“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生了語用失誤。”歸納起來,語用失誤就是語言使用的不得體。
語用失誤,根據語用者是對語言語境還是對社會文化語境把握不當,大體上可分為兩種:語用語言失誤,即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或在特定語言環境下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語用失誤,或者指在交際中,語言的使用沒有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或者套用了母語的思維,使用了不恰當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引起交際的失誤;社交語用失誤,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語用錯誤,往往涉及哪些話該講,哪些話不該講,說話雙方社會地位的差異,人們的相對權利和義務等,與人們的價值觀念有關,指交際中不了解或忽視談話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差異而出現的語言表達失誤。[3]翻譯中的兩類語用失誤的區分不是絕對的。由于語境不同,雙方各自的話語意圖和對對方話語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不合適的話語從一個角度來看可能是語用語言方面的失誤,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社會語用方面的失誤[4]。無論是哪種語用失誤,在翻譯時都應盡力避免。Thomas(1983)說過,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沒能根據標準的語法編碼模式去遣詞造句,他頂多被認為是“說不好”,但若沒有按照語用原則來處理話語,他就會認為是“表現不好”,被認為是“不真誠的、存心欺騙的或居心不良的人”[5]。操目的語的本族人往往可以寬容對方語法或拼寫錯誤,但對被認為是不禮貌或用心不良的語用失誤卻不那么寬容,因此語用失誤往往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三、消除語用失誤策略
1.加強閱讀,培養語感。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產生主要是人們運用了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方法來翻譯英語,卻沒有考慮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及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要想在翻譯中不出現語用失誤,語感的培養和提升非常重要。具體而言:要大量地閱讀背誦,注意語言的特點,注意英語語法特點,培養良好的語法習慣;加強語言實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應多與英語本族人交流,熟知他們的交際文化和常用表達方式;掌握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
2.加強文化滲透,減少翻譯中的語用失誤。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為了達到交際目的,應加強文化間的滲透。“在文化因素較為突出和交際者的文化心理較為敏感的場合和區域,區分不同的交際對象,采取有效的交際策略,建立適當的交際關系(如地位的平衡、親密的程度等)尤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交際的成敗和信息的質量”。[6]說話人在跨文化交際中應該“入鄉隨俗”,即遵循所使用語言的語用規則和文化規范。從跨文化交際學的角度來看,分析了解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了解其內涵,加強文化的滲透是減少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語用失誤即社交語用失誤的有效途徑。
3.采取適當的語用翻譯策略。
語用翻譯是指從語用學的角度探討翻譯實踐問題,即運用語用學理論去解決翻譯操作中涉及理解問題和重構問題、語用和文化因素在譯文中的處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語用意義的傳達及其在譯作中的得失等問題。語用學的翻譯觀可以說是一種等效翻譯理論,它更多地探討口頭語言、修辭性和藝術性語言的翻譯。
語用翻譯理論用于處理翻譯中的語用問題,是一種等效翻譯觀,它通過兩種語言的對比分別研究語用語言等效和社會語用等效的問題。語用語言等效就是用譯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將原文內容表達出來,以求等效;社會語用等效從社會、文化交際的角度去考察語言的使用。語用翻譯的目的就是力求把原文的語用用意在譯文中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同樣的效果。語用翻譯注重語言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用意和目的語與源語的語用等效。
為了避免語用失誤,實現翻譯中的語用等效,根據語用翻譯的理論,“翻譯就是譯意,這個‘意’是指意圖,原文作者的意圖”,可對原文作出刪減、重組、改寫等多種處理,以傳達出原文的精髓和意圖;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即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接受能力和反應,可從傳達原文的語用意圖和照顧讀者的接受能力兩個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語用策略:1)對原文進行刪減、重組或改寫等處理,注重傳達原文的信息和語用意圖,對中文材料中堆積辭藻的語篇進行加工,刪除“溢美之言”和“不實之詞”;2)順應英語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3)照顧譯文讀者的心理、感情,用語禮貌;4)解釋性譯法填補文化缺省,用歸化譯法解決文化沖突;5)分清內外,對內宣傳材料不宜翻譯。
四、語用翻譯相關譯法
翻譯是在持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進行交際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作為一項交際活動,翻譯的任務是在源語與譯語之間實現意義的對應轉換,從而保證雙語之間交際的準確、完整和得體。得體的交際要求使用的語言不僅符合語言環境而且符合它所在的情景。因為翻譯關注的中心是意義層的成功轉換,而意義是多層次的、動態的,譯者對意義的理解應更深入一步,即從一般的概念意義擴展至語境意義。語用學對于翻譯理論的貢獻,主要在于語用學十分重視“語境”和“言外之意”,及考慮兩種語言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正如Venuti所言,翻譯的過程便是在兩種文化中尋找共同點的過程。故譯者必須認真考慮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中所存在的諸多差異,盡可能既在忠實于源語語言文化習慣的同時,又符合譯語語言文化背景,即做到最大限度的“信”,最大限度地傳達出源語的語用含義。根據具體情況,可以采取以下語用翻譯方法。
1.釋義手法。
指在英語中找不到語用等同的對應詞的情況下,譯者可以采用釋義手法,對其深刻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釋,正確而充分地表達原文中的詞語的語用意義。
2.喻體轉換。
譯語與源語指稱意義相同,卻不能和語用意義等同,因而不能產生等值的意象聯想。為表達與原文一致的語用意義,譯文可采用喻體轉換的方法,即將原文的喻體轉換成譯文中承載對應喻義的物體,以取得等值的意象聯想。[7]
3.加注補義。
為了保持原作的風格、色彩,有時需采用直譯法。但僅憑直譯不能正確表達原文語用意義的時候,可采用加注補義的方法。加注,包括附注、尾注、腳注等,也是有效移植文化的補償手段。加注作為補償確是譯者移植文化的有效手段,但在翻譯實際操縱時不宜太廣泛使用。
4.借用法。
當源語所要表達的意義可借助譯語文化中流傳甚廣、盡人皆知的人物、事件或典故進行表達時,譯者不妨加以借用,但必須與原文的語體風格融為一體。
5.增譯達意。
也叫增益、增詞或加譯,旨在譯出源語發出者感到理所當然而譯語接受者卻不甚了解的意義。
因此前文列舉的翻譯錯誤就可以分別修改為:“knockout product/ hard to punch product/product with a competitive edge”,“prime/central/ideal location”,“LEFT LUGGAGE OFFICE(英國)/BAGGAGE ROOM(美國)”,“No smoking!”、“No climbing!”“Daxiang Green Laundry”,“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Senior Citizens First”,“Save Water”,“A Rare Bird Threatened by Extinction”.其他還有如:“拙政園”譯為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西施”譯作Chinese Cleopatra;“月下老人”譯作Chinese Cupid;“濟公”增譯為Ji 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鶯歌燕舞”譯為“the ambience of prosperity”(繁榮興旺的景象);“Tasting is believing”巧妙地套用漢語諺語“百聞不如一見”,譯為“百聞不如一嘗”。
五、結語
語言既是文化載體,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面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培養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是當今社會交際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我們要讓中國了解世界,同時也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要做好跨文化交流,注重語用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中西文化交流中要盡量避免語用失誤,譯者應利用自己的雙語言、雙文化能力,對譯文和原文進行語用對比,有意識地采用語用策略。翻譯過程中時刻牢記從讀者對象出發,力求提供給譯文讀者易于接受的譯文,從而最大限度地增強譯文的效果。我們提倡語用等效來解決這種跨文化交際問題,譯者應該遵循語用等效原則,靈活處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語言表達習慣等因素造成的交際障礙,有效實現雙方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祝東江,熊瀟.漢英翻譯中的語用失誤研究,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劉萍,沙紅芳.對外宣傳材料英譯中的語用失誤[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6]李剛.英語跨文化交際敏感域和交際策略研究[J].外國語,1999.
[7]張復星.翻譯——語際間表達方式的轉換[J].中國翻譯,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