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是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該思想是在否定傳統教育思想的認識背景下提出來的。當時美國的傳統教學將教師和書本置于教學活動的核心位置,學生反而成了教學中的“奴隸”。按照羅杰斯的設想,教學活動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學生的“自我”看作教學的根本要求,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不僅服從“自我”的需要,而且圍繞著“自我”進行。基于這種認識,羅杰斯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的思想。本文通過分析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的內涵,探究該思想對于當今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 卡爾·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 內涵及由來 啟示
卡爾·羅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最有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是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典型代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羅杰斯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思想,作為其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核心。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思想是在否定傳統的指導式教學思想的認識背景下提出的,他主張學生個性的發展,反對傳統教學中將教師和課本置于教學發展的中心地位,認為學生應是教學過程的主體,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倡自由的學習氛圍。同時,羅杰斯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是促進者的角色,而非教學活動的權威。
一、“非指導性教學”思想的內涵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教學模式呢?讓我們先看一看羅杰斯的教學實例。
“這門課程全然是無組織的,確實是這樣,在任何時刻,任何人,甚至是任何教師都不知道課堂的下一刻會出現什么,會討論哪些問題,會形成什么樣的感情和情緒。羅杰斯先生造成了這樣一種無組織的自由氣氛——如同人允許彼此為所欲為那般自由。他用一種友好、輕松的方式與學生一起圍繞大桌子坐下,并且說,如果我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作自我介紹,那將會令人高興。接下來是一陣緊張的寂靜,沒人說什么。后來,一個學生羞怯地舉手發言,此后,發言的人就更多了。老師沒有催促任何學生發言。”
由此可見,“非指導性教學”大約是這樣一種教育過程:教師創造自由、信任的學習氛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搜集資料、解決問題—學生向全班匯報。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提出問題,然后自己搜集資料、解決問題,并向全班作匯報。教師的任務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學習氣氛,并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提供必要的資源,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促進者的角色,促進學生的自我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制定契約來完成學習任務。
二、“非指導性教學”思想的由來
羅杰斯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運用“個人中心療法”,并以此為基礎,延伸到教育領域,提出了以“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羅杰斯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的呢?我認為這與羅杰斯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羅杰斯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
(一)時代背景
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的內部矛盾表現得非常尖銳,青年人對現實不滿,到六十年代發展為一場反主流文化運動。在這樣的社會時代背景下,人本主義學家們提出,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們缺乏對個人內在價值的充分認識。同時,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當時的美國教育,存在著忽視人作為教育對象的弊端,片面擴大教育技術的作用,忽視了本應作為教育工作出發點的“人”的重要性。人本主義學家們提出的這些觀點都與當時盛行的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在觀點上有分歧,在西方被稱為“第三種力量”。
(二)個人經歷
1926年,羅杰斯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在這里,他受到威廉·帕特里克教育哲學課程的影響并接觸到杜威關于將經驗作為學習的基礎的思想。羅杰斯成為了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專門從事兒童心理指導,然后花了12年的時間在羅杰斯特兒童指導診所工作。羅杰斯在工作的最初時間中,沉浸在提供傳統的心理服務方式,在接近尾聲的時候,他開始質疑目前的這種用權威的方法去指導病人的做法,他開始意識到,他的來訪者比他更清楚什么是重要的,以及接受治療后應該采取什么方向。
1945年,他應邀到了芝加哥大學,他對自己逐漸形成的獨特的治療方式有越來越多的認識,在1951年發表《以當事人為中心的治療》一文。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這一章中,如同他在心理治療上的演變一樣,他討論了自己在教學思想上的演變,這一演變的一部分是“非指示性”的,以強調態度的重要性,而不是技術。他在這一章中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我們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知識,我們只能促進他的學習”,他把領導看成是調整學生情緒、引導學生發展方向并向學生提供資源服務的促進者。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不難發現,羅杰斯重視個體的價值,充分肯定作為個體的“人”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上則反映出重視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中心,要求課程及教學的編排應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依據,注重學生的自我指導。因此,羅杰斯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思想。
三、“非指導性教學”思想的啟示
“非指導性教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非指導”,不是字面意義上的“無指導”、“不指導”,而是強調學生的自我指導,從這一層面看,似乎忽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但恰恰相反,“非指導教學”重視教師的促進作用,尤其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態度。
羅杰斯從“患者中心療法”推演出“促進者”一詞,以區別并代替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者”,他認為促進者應包含三個方面的態度品質。
(一)真實或真誠
學習促進者的真實性,這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要素。促進者和學習者的接觸,完全是一種建立在個人與個人交往基礎上的直接對話,她的言行正是她內心所想,一點也不違背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促進者表現的是他的真我。
(二)尊重、關注和接納
重視學習者的感受、觀點和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這是一種對學習者的非占有性的關注。它是一種對他人作為獨立的個體的接納,承認他人有自己的權利和價值。它是一種基本的信任,相信他人從根本上是值得信任的。
(三)移情性理解
在人本主義教育者看來,移情是一種從學生的角度去揣摩學生的思想、情感及對世界觀的看法和態度。這種看法和態度不是我們常用的那種結論性的評價,不是對學生作定性的判斷,而是對學生的思想、看法表示理解和尊重,是一種“將心比心”的態度和情感。當老師能夠真正了解學生的內在含義,并且能夠敏感地意識到對這樣的學生應該采取什么教育方式時,有意義學習發生的可能性才會增加。
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思想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將學習者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注重受教育者的真實感受,要求學生承擔學習責任,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認為教師只是教學的促進者,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不應進行干涉和過多的控制。
同時,“非指導性教學”思想對當今教育改革有促進作用。目前,我國教育界大呼“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但具體怎么改,還是個未知數。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剛好為我國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鑒,我們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觀點,主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重視人的價值,尤其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教師方面,要求教師展現真實的自我,對學生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珍視、接納和尊重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羅杰斯還強調重視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方法的使用,這一點無疑對當今教育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Carl R.Rogers,H.Jerome Freiberg著.伍新春,管琳,賈容芳譯.自由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2]雅克·科萊特著.李焰明譯.存在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0.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方展畫.羅杰斯“學生為中心”教學理論述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5]金荷香.淺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06,(7).
[6]尤娜,王建.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現象學取向[J].魯東大學學報,2006,(9).
[7]曾德琪.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