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穿插引進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且是一種教學藝術。教學中巧妙地穿插引進,是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適時適度地穿插引進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難點,實現新舊知識的遷移,升華學生的情感,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 文言文教學 穿插引進 提高教學效益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華,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充滿著神奇的美的力量,尤其是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言文,大都是千古傳誦的佳作,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但文言文的教學現狀一直不容樂觀,特級教師錢夢龍曾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怎樣才能使文言文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讓學生愛學、樂學?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巧妙地穿插引進是提升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這里所謂的“穿插引進”,即在課堂教學中,為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教師有意暫時中斷或靠近教學主線插入其他教學內容或活動的一種教學手段。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適度地穿插引進,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或激發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或另辟蹊徑,突破難點;或旁征博引,觸類旁通;或渲染氣氛,升華情感……
一、在激發興趣時穿插引進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它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加強。學習動機一旦形成,就會自始至終貫穿于某一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喚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機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往往以講讀為主要方法,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引進一些互動、體驗性的教學活動(表演、辯論、競賽、訪談等),創新知識呈現的方式,就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特級教師魏書生教學說明文《核舟記》時,因開頭一段人物位置關系不太好理解,為了弄清空間順序和人物神態動作,穿插引進了表演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分別扮演蘇東坡、魯直、佛印來表演三人坐船頭的場景。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鉆研的主動性,學生認真研讀課文并積極討論,對表演不到位之處進行評點?;拥谋硌莼顒哟偈箤W生深入地研讀文本,體會核舟的精妙、藝人技藝的高超,也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再如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部分學生對愚公移山的行為提出了質疑,認為智叟的勸阻雖然語氣有嘲諷的意味,卻是理智的。為了更好領會文章主旨,我適時穿插引進了課堂小辯論的教學環節。將全班同學分為正反兩方,正方以“愚公非愚”為論題,反方以“智叟實智”為論題展開辯論。創新的課堂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一時群情高漲,唇槍舌劍,場面火爆。辯論中,學生不知不覺就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認識到文章并不是宣揚大家去移山,而是要大家學習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在突破難點時穿插引進
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有相當一部分都是產生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相關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缺少應有的了解,往往給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增加了難度。此時如果我們能適時穿插引進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作者生平介紹、作品相關的評價鑒賞資料等作為補充,就必能給學生以啟發,有效突破理解上的難點,幫助他們多元解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記承天寺夜游》一課中有關“閑”字的品讀歷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這一課時,我在賞析了“庭下月景”之后,穿插引進了兩則助讀材料:①公元1079年,蘇軾因為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蘇軾被貶黃州,成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書公事”,近乎于流放。②蘇軾在黃州生活時寫的詩句:“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薄叭ツ陽|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薄白孕ζ缴鸀榭诿?。”材料一讓學生體會到蘇東坡并非真的想做“閑人”,這種“閑”包含著一種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不能為朝廷盡忠的無奈。材料二讓學生了解到這里的“閑”并不是身體上的清閑、無所事事,而是體現了作者內心的悠閑,有一種閑情逸致。兩則材料的引進帶學生走進蘇軾的人生境遇,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依然具有閑情雅致,并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之情懷。
三、在知識遷移時穿插引進
當代建構主義學說認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地復制式地學習。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無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簡單、機械地“串講”課文,而是應適時捕捉新、舊知識,課內、外知識之間的聯系點,相機穿插相關知識,進行有效遷移,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
例如,《桃花源記》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雖然二者在體裁上、內容的選擇安排上、具體的表現手法上各具特色,但它們的主題是一致的,都是通過描繪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假想的“桃花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教學《桃花源記》一課時,我在學生理解文本、把握主旨的基礎上穿插引進了《桃花源詩》,要求學生進行拓展性的閱讀,在《桃花源詩》中找出與《桃花源記》中的語句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詩句: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②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③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④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童儒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前后兩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既加深了學生對《桃花源記》主旨的理解,又實現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開闊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訓練了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材料的能力。
四、在升華情感時穿插引進
音樂、歌曲是一種美的藝術、情感的藝術,它可以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中國文學歷來與音樂的關系密切,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币簿褪钦f音樂能使學習達到藝術美的最高境界。在文言文教學中,適時穿插引進適當的樂曲,能使其與文章有機結合,營造出更美好的藝術氛圍,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既活躍氣氛,寓教于樂,又激發興趣,陶冶情操,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愚公移山》一課時,我抓住中學生對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興趣較濃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穿插引進了欣賞流行歌曲《愚公移山》這一環節。歌詞中“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壓彎,任憑那腳板把木屐磨穿。面對者王屋與太行,憑的是一身肝膽”的老人形象引起學生們的共鳴,聽著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這耐人尋味的歌詞,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文中愚公那堅定的話語:“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一環節不但更好地增強了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中不怕困難、艱苦創業、堅持不懈的愚公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總之,穿插引進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而且想穿插引進得適時適度,我們就需要深入研究學生,把握學情、鉆研教材、探討教法、廣泛閱讀,擴大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捕捉每一個有利時機,“信手拈來”,巧妙穿插引進,使文言課堂教學重新煥發生機,實現文言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同時也應認識到,“穿插引進”永遠不是教學的主線,不能“插”得太多、太偏,否則會導致主次不分,魚目混珠。為追求一節課的“亮點”而牽強地穿插引進,反而會有畫蛇添足之嫌。
參考文獻:
[1]余映潮.穿插引進——教學設計藝術談.語文教學通訊,2009,(9).
[2]錢夢龍.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學語文教學,1997,(4).
[3]趙凌云.談談語文課堂教學中背景資料的介入.語文學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