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萊考夫和約翰遜將體驗哲學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條基本原則,構成體驗哲學基礎。作者從體驗哲學角度分析潘教授提出的“語言學是人學”的口號,進一步提出“語言學是社會關系學”主張。
關鍵詞: 體驗哲學 認知語言學 人學
“語言學是人學”這一提法不是我的創新。偶讀潘文國教授“語言學是人學”一文,潘教授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提出這一口號:“這不僅是‘語言學是人文科學’的縮寫,更寄托我們的希望,希望在對語言特別是對我們祖國的語言進行研究時,更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民族和歷史感情,即使在我們用自然科學方法對語言進行研究時,也不要忘了我們所研究的,是人的語言?!保?]我贊成潘教授的觀點,擬從體驗哲學角度闡述淺顯之見。
體驗哲學是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核心觀點之一是人類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等皆形成于身體經驗,基于對身體部位、空間關系、力量運動等的感知。尋根溯源,可至遠古困惑“人的語言從何而來”。至18世紀中葉,獲柏林普魯士皇家科學院獎的只有赫爾德的《論語言的起源》。赫爾德開篇第一句:“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1]這句話已成為語言思想史上的一句名言。它是一個斷言,暗含三個論點:人與動物有某種共同東西,動物也可有語言,人的語言從動物語言演化而來。赫爾德認為:“自然自發語言不屬于人類語言本質,不是人類語言根莖,而是滋潤根莖的樹液。人擁有的某種非本能內在力量即悟性才是人類語言創造的根莖?!倍J知科學強調心智體驗性,認為人類在對外部世界種種現象感知體驗過程中逐步形成思維和理性,抽象出認知模型,建立認知結構,獲得意義。萊考夫和約翰遜(1999)將體驗哲學基本思想概括為三條基本原則:心智本來就基于身體;思維大都無意識;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的。[3]以上原則構成體驗哲學基礎。
一、心智本來就基于身體
萊考夫和約翰遜(1999)指出,概念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人從認識自身和空間來認識世界,身體部位和空間概念是形成其他概念的基礎,是人原始思維的出發點,也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根本源泉。人體部位詞語映射到其他語義域中構成新詞,如:
眼→鎖眼/針眼/扣眼/錢眼/心眼/詩眼/泉眼/貓眼/腰眼/嗓子眼
頭→頭目/頭名/頭功/山頭/樹頭/地頭/筆頭/船頭/布頭/手頭
面→桌面/墻面/門面/地面/江面/海面/票面/前面/后面/畫面
口→窗口/門口/河口/江口/海口/山口/路口/岔口/出口/入口
人體部位名稱也經常出現在成語中。只要說話,諸如有頭有臉、眉開眼笑、眼尖手快、手高眼低、伶牙俐齒之類張口即來。人類認知基于對自身和空間的理解,沿著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身體和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道路發展。人類主體性與心理學家所說“人類中心論”有共通之處。人將自我置于宇宙中心,并以此為參照物形成視角、確定方位,生成“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等佳話。因而,從深層意義上說,心智是體驗的、意義是體驗的、思維是體驗的。
二、思維大都無意識
人即使理解一個簡單的話語也需涉及許多認知運作程序和神經加工過程,程序如此復雜,不為人所察覺。視覺、聽覺、嗅覺、感覺等神經加工過程不能被意識到,大部分推理也不能被意識到,語言習得也多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如下是一個五歲女孩和爸爸的對話:
——爸爸,一頭大公牛來了你怕不怕?
——不怕。
——那么,看見蟑螂了呢?
——那也沒什么可怕的。
——一聲響雷呢?
——啊,那也沒什么可怕。
女孩想了想,終于得出了結論:
——那么說,爸爸,你除了媽媽之外什么也不怕啰!
這段對話讓人看后不禁捧腹。而女孩的問話既可說是童言無忌,又可稱為嚴絲合縫。笑后回味,思考其稚嫩之語,是否也會點頭稱是呢?可是女孩又是如何完成“公牛—蟑螂—媽媽”的推理過程的呢?如何歸化這一過程?開放的我?盲目的我?秘密的我?還是令無數語言學家、心理學家著迷的“黑匣子”問題?再看下面的對話:
彼得:“喝杯咖啡吧!”
瑪麗:“咖啡提神,喝了不困。”
瑪麗想不想喝咖啡呢?如果彼得認為瑪麗想“提神”,就會幫瑪麗沖一杯;相反,如果彼得認為咖啡會讓瑪麗失眠,他一定不做“出力不討好”的事。那么,彼得會怎么做呢?
以下是診所中的對話:
——夫人,真是個好消息啊!
——哎呀,我還沒結婚呢!
——那……可是個壞消息了。
對話中,從好消息到壞消息的推理如何完成?對一系列問題的思索令筆者堅信“語言學是人學”這一觀點。在一定的情境中,聽話人從特定前提(包括背景和語境信息)中推導說話人意圖。聽話人所補足的隱含前提與說話人期待他補足的隱含前提不一致會產生話語誤解,而誤解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另外,誤解是人們交際、交往和交流的鴻溝,直接影響人際關系好壞。從這一角度上說,“語言學是社會關系學”。
三、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的
隱喻基于體驗,讓抽象思維成為可能。為了實現“具象的抽象”,“心情”可以“收拾”,“理想”可以“放飛”,“孤單”可以“告別”,連“時間”這樣抽象的詞,也可具象化:“半袋煙工夫”、“一眨眼”、“彈指一揮間”等表達方式都與具體形象、意象或動作有關。愛因斯坦對時間相對論的論述常被比喻為:“坐在火爐上兩分鐘像是兩小時,坐在漂亮姑娘旁兩小時像是兩分鐘?!比缦率菓偃碎g的對話:
(聽到鐘敲響,九響、十響,接著十一、十二響),熱戀著她的青年感慨至極地叫道:
——和你這樣在一起,時間確實過得快啊!
——別說傻話啦!那是爸爸在撥發條。
“時間就是金錢”的隱喻中,時間本身不是錢,但被概念化成像錢一樣的資源,既可像錢一樣浪費,又可節省、理智地花費。隱喻是一種獨特思維方式,隱喻語言和思維方式既利用時間又放棄時間,建立永久的同時性和空間形式(即永恒)。隱喻的基本作用是從始源域將推理類型映合到目的域,隱喻性推理使抽象科學論述成為可能。美國哲學家庫從語言哲學的獨特視角對科學革命進行深入研究,把科學革命視為科學語言尤其是科學詞匯表或詞典的變更。隱喻在新概念誕生中起推動作用,庫恩把科學發展看作是一個“具有隱喻特征的過程”。[2]物理學用生活中有形的水理解抽象的電,就有了電流、電壓、電阻等術語。而山頭、山腰、山腳等人體部位映射詞可歸為最簡單的隱喻。我們伴著“我們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辛勤的園丁”這些親切隱喻長大。《愛在旅途》讓我們體驗到“愛情是旅程”隱喻:旅途中有快樂也有艱險,愛人一起排除萬難向目的地前進,否則無法維系關系?!扒殚L路更長”、“墜入愛河”、“牽手”更演繹了這一隱喻。隱喻是在語言學中綻放的絢麗奇葩,在世代流傳中凝聚了哲人的睿智和經驗,凝練深邃、含蓄雋永。隱喻之花因觀賞而綻開,鑲嵌著時代特征。人類社會的飛速變化可從詞匯變化上豹窺一斑。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增加6000多條新詞,“反恐、雙規、網戀、作秀……”,這些生活中不經意冒出的新詞都有了標準釋義。新詞的出現記載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也豐富了語言?!耙撩脙骸⒖寺?、WTO”之類新詞讓我們感受到時代發展,“美眉、3q、+U、3H學生”等網絡詞匯令我們憂慮,“山寨、雷到、太空人、月光族、組合拳、鐵砂掌”等已經滲入我們的經濟生活。想必隱喻之樹也會因此另生他枝吧。
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人們會思考。語言學是人學,是人的學問。詞是事物的符號,無意中的遣詞造句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物理學三解:一曰“勿理”,二曰“霧里”,三曰“悟理”?!拔鹄怼F里—悟理”的推理也是“黑匣子”問題。研究人的語言始終不能脫離生活,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高尚的語言包含真誠的動機。從一個人最欣賞的格言可看出個性。萊考夫說:“言為身份?!痹捳Z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群體語言受思維和文化定式影響。中產階級話語模式強調時間性、信息量、生活節奏,既無停頓,亦無重疊;島國生活節奏舒緩,話語模式停頓時間延長,信息漸次傳播。語言學是基礎,看似稀奇古怪的術語、繁瑣的定義是高樓大廈的一磚一瓦,待人去鋪平、打實。研究語言學須建立跨學科視野,不單為了研究而研究,要將研究放置于人的社會生活中,融歷史寬度和哲學深度于一體,路是踏出來的,歷史是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
參考文獻:
[1]Herder,J.G著.Yao Xiao-ping譯.The Origin of Language[M].Beijing:Business Press,1998.
[2]Kuhn,Thomas著.JinWu-lun,Hu Xin-he譯.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M].Beijing:The University of Beijing Press,2003.
[3]Lakoff,George,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潘文國.Linguistics As Human Studies[J].Journal of Baicheng Teachers College,2006,Vol.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