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課本中有很多吟誦月亮的詩文,涉及“星”的卻很少。其實,星星也是文人抒情的載體,他們常常借星來抒發自己的相思之情、悲壯之情,以及美好的生活情趣,等等。本文對高中詩文中出現的“星”進行梳理。
關鍵詞: 古詩文 “星” 意象 含義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掛在天空放光明,好像千萬小眼睛。”星是人類童年的伙伴,星的閃耀引發人類無窮的遐思,星與月一樣寄托了文人墨客豐富的情懷。但翻開語文課本,會發現古詩文中寫“星”的并不多。課文中的那些“星”,都有著什么樣的意味呢?“星”作為一種意象,都傳達出哪些深刻的含義呢?
在古代,星與老百姓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先人在認識社會的同時也對上天進行著種種探索。在古人眼里,世間的萬物與天上的星是一一對應的,他們給星空分野,把天上的星宿分別與地面上的州縣相對應。比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這兩句說的是南昌府的歷史沿革和地理位置,地面上它與“衡廬”接壤,那么,在天空中,南昌府就屬于翼軫二宿所對應的地面區域。又如李白在《蜀道難》中形容蜀道高險:“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其中參宿和井宿分別對應著地面上的蜀國和秦國,故而以對應蜀秦兩地的星宿代指滿天繁星。蜀道到底有多高?“手可摘星辰。”蘇軾《赤壁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身處黃州赤壁的蘇子,看到月亮升起在東南方吳越之地的上空。更有意思的是,古人喜歡夜觀天象,占卜吉兇,雷煥看到天上的斗宿和牛宿之間有一股紫氣,便斷定豫章地界上有寶劍,挖開來看,還果真有,這便是“龍光射牛斗之墟”的典故。
由于古人對上天的特殊崇拜,星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古代統治者宣揚“奉天承運”思想,來確立自己統治的合法性。皇帝就是紫微星下凡,代表上天來統治萬民。《論語》有言:“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北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北極星,象征著人間的帝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國君如果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同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感嘆自己懷才不遇時,就發出了“天柱高而北辰遠”的感慨,意思是自己離皇帝很遠,得不到賞識。
后來,人們根據星的一些特點,又賦予了星以新的含義。比如說,流星劃過蒼穹的速度非常快,古人便以“星火”二字代表“急迫”。有李密的《陳情表》中的“州司臨門,急于星火”為證。
懷想星空,古人會編織一些神話傳說來寄托他們的好奇和向往。“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的故事就是古人依據天象所創造的傳說。民間還有乞巧節。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搭鵲橋讓牛郎織女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引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以它作為素材進行創作,這些詩作多是為這對仙侶的愛情生活遭到王母的無理干涉,致使他們不得不長期分居而感到悲哀。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就是很典型的一首。銀河對岸的織女星,“纖纖素手”只能“札札弄機杼”,相望卻不能相守,唯有“泣涕零如雨”。這不正是現實生活中的男女相愛卻不能廝守的真實寫照嗎?“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貴妃娘娘“宛轉蛾眉馬前死”,李楊二人從此天人永隔,再也不能在長生殿里恩恩愛愛了。李隆基的世界是“黃埃散漫風蕭索”“旌旗無光日色薄”,經歷顛簸之苦,輾轉回到長安城的他睹物思人,寤寐無為,“孤燈挑盡”。“耿耿星河(銀河)欲曙天”,相思之苦徹夜撕咬著他,“翡翠衾寒誰與共?”誰不羨慕長相守的愛情,怎能忍受這終年的分離?“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秦觀《鵲橋仙》此三句,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且看織女指出美麗的云錦,流星飛動,傳遞著兩人的離別之恨,七夕之時、銀河這邊,這對忠于愛情的情侶終于跨越寬闊的銀河有了短暫的相逢,以解長久的相思之苦。如果詩歌到此戛然而止,便沒有什么新意了,此詞可貴之處在于,作者能夠意識到“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相思之苦固然難以咀嚼,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故而作者意欲借牛郎織女這對仙侶雖分隔兩地,但能忠貞不渝,來表達真正的愛情不在乎庸俗的廝守,是可以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的。
人們仰望星空,常常感覺到天空的寥廓、自身的渺小。所以文人常常會通過描寫瑰麗的星空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悲壯之情。杜甫的兩首詩《旅夜書懷》和《閣夜》中對星空的描寫,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流寓西南的杜甫,時值國家戰亂不定,孤獨無依。夜晚,孤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遼闊的天地,浩蕩的大江,璀璨的星月,美不勝收的景致瞬間充滿心間,但隨即被無邊無際的蒼茫所替代,心中馬上被一股難以遏制的孤獨之感填滿,自己就似天地間那一只無所依存的沙鷗,身世飄零,有志難伸。這是何等的悲愴。又一個寒冬的夜晚,客居夔州的詩人輾轉難眠,目及“三峽星河影動搖”,看到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壯美的,境界是夠雄渾的,而作者內心卻是極不平靜的,孤苦無依,這動搖的“星河”,既有對國事的感懷,又有對自身遭遇的不平。寂寞悲苦,真是可用“人事音書漫寂寥”來形容了。
閑暇時,人們觀星,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情趣的體現。例如,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中有“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身居鄉間的作者,或許暫時忘卻了戰場上的金戈鐵馬,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只是在這遠離塵囂的地方,“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那閑適的田園生活給他以往無奈的生活帶來一股清新之氣。在那樣一個靜謐的夜晚,先是朗月,靜聽“蛙聲一片”,任憑農人“稻花香里說豐年”,生活恬淡、愜意。繼而,山前“兩三點雨”,月亮隱去,依稀只剩下幾顆星星,調皮地在天幕中眨著眼睛,仿佛在與作者傾訴衷腸,此時此刻,定會有一種甜蜜涌滿心田,這或許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
大多數中國現代詩人是喝著傳統文化的墨汁長大的,僅就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第一單元選的幾首現代詩歌來看,他們在詩歌創作中對傳統意象的繼承和發揮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新月詩派,他們的詩歌中出現古典意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比如說課文中選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第五小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的兩年,優哉游哉。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美好燦爛的生活,帶有一定象征的意味。
星星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離我們很近。從遠古時代人們對星空的詮釋,再到后來人們對星空的懷想,進入詩人的視野,星星在人們的眼里或心里,不再是單純的發光體,而是有著萬種風情的抒情載體。星星是天空的眼睛,星星點綴了我們的生活,希望我們每個人內心都能存有一份美好,在夜晚與星空幸福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