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制約幼兒教師的成長,影響幼兒教師的身體健康,而且會直接影響幼兒心理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但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心理障礙高發。因此,關注幼兒教育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而且要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 幼兒教師 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踢貓效應”,是指人的不滿情緒和壞心情,一般會沿著由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在幼兒園的師幼關系中,最小的元素當然是孩子,幼兒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僅會制約自身的成長,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幼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但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心理障礙高發。因此,關注幼兒教育不僅要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而且要關注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是幼兒教師的職業要求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懵懂可愛、可塑性強的幼兒。在幼兒園里,幼兒教師不僅要承擔對幼兒的教育工作,而且要承擔幼兒的生活管理,同幼兒的接觸時間長,內容具體。她們是幼兒智慧的啟蒙者,還是幼兒人格、情感的塑造者,在孩子的心目中她們無所不能,具有相當的權威,一舉一動都有強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其性格、愛好、處事方式往往在本班孩子的身上體現出來。而一個人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對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是否健康和幸福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和其他職業相比,幼兒教師的心理是否健康對他人的影響更加深遠,顯得尤其重要。
二、幼兒教師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1.社會壓力帶來焦慮感和緊張感
提起幼兒教師的工作,很多人會產生一種“快樂而悠閑”的感覺。但在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的現實社會里,家長對孩子往往有很高的期望,給予很細致的生活護理,進而對老師也會提出很多很高很細致的要求。當今社會的不斷變革,家長對幼兒教育的希望是千差萬別的:有的認為幼兒教育應該像西方一樣“自由發展”,有的則希望要及早讓孩子學識字、學數學、學繪畫……個別家長把孩子的教育責任完全推給幼兒園,這些對幼兒教師的工作提出了千差萬別而具體的要求,挑戰了幼兒教師的適應能力,會讓幼兒教師產生茫然、焦慮和壓力。
2.工作壓力帶來抱怨感和倦怠感
在常人看來,幼兒教師是一群美麗活潑的姑娘,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生活在童話的世界里,無憂無慮。事實上,幼兒教師的辛苦程度,外人難以想象?!队變簣@工作規程》規定,幼兒園小、中、大班每班的幼兒人數分別為25、30、35人,但現實中幼兒園普遍存在“超大班”現象,幼兒教師的工作又是帶班制,時間比較長,班級幼兒人數過多,增加的不僅僅是教育任務,更加繁雜的保育任務常常會使她們手忙腳亂,還有一個沉重的心理負擔就是擔心孩子出事故,“安全”二字是懸在幼兒教師頭上的一把劍。任務重、快節奏和提心吊膽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實寫照。除了這些,幼兒教師還要自制玩教具、創設環境、參加技能比賽、設計主題活動、寫觀察筆記教育筆記和家園聯系冊、寫反思、寫論文、寫總結等,案頭工作擠占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加之近年來,幼兒教育的不斷改革,給教師帶來的是不斷的學習和進修,為適應社會和上級的要求,幼兒園內各種各樣的考評、驗收、創建、對內對外的開放、各個部門的檢查等經常使幼兒教師疲于應付,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讓她們煩不勝煩。
3.家庭壓力帶來落差感和無助感
社會對幼兒教師的要求往往是年輕漂亮、滿面笑容、全心投入、別無他求,實際上幼兒教師的工作無比繁忙,待遇又往往不高,女性還要承擔家庭中大部分的家務勞動和子女的撫養任務,這些常常使幼兒教師失衡于為人師表和妻子、母親、女兒這些社會角色中,使她們失落、憂慮和自責。近年來還發現幼兒教師往往有共同的健康問題:情緒低落、心情煩躁、聲音嘶啞、聽力障礙、腰部酸痛,“載不動,許多愁”是許多進入中年的幼兒教師的生活寫照,也是她們產生職業倦怠、心理障礙的原因。
三、提高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1.為幼兒教師營造心理健康的環境
針對幼兒教師的心理問題,幼兒園的管理者無論出臺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必須考慮到教師心理這一層面,以人為本,把大部分幼兒教師的心理承受能力作為改革的底線,推行人性化管理,積極營造有利于保持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工作氛圍,切實關心教師的疾苦,主動為教師排憂解難,提高教師的待遇,為教師提供安居樂業的工作環境。在教師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對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幼兒教師及時給予心理咨詢,有計劃地進行心理輔導,為其緩解壓力。
2.改進幼兒教師的選拔和培訓機制
建立心理健康的幼兒教師隊伍,需要從幼兒教師的選拔和培養著手,在選聘幼兒教師的時候,應關注其心理狀態,將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識、情緒控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能力、教育觀念放在一起進行綜合考察,確保這些“準教師”具備合格幼兒教師基本的素質,尤其是心理素質。幼兒園也應該經常對幼兒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教學反思能力和壓力應對能力,預防和減少職業倦怠的出現。同時,幼兒園還要關注幼兒教師的職業愿望,合格的幼兒教師應該能認同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喜歡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信,并能從工作中體驗到快樂。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在面對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難時,能充滿信心和希望,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
3.引導幼兒教師學會心理的自我調控
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情緒健康。積極、樂觀的情緒是幼兒教師保持心理健康的決定因素。因此,幼兒教師要善于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對幼兒教師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重要,它能喚醒幼兒教師對工作的興趣,引導幼兒教師甘愿為工作付出勞動,對兒童的世界充滿好奇和認同,愿意去探索、研究自己的工作和工作對象,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將積極的情緒帶給孩子,引導孩子快樂地生活,能正確地對待工作中的人和事,不將自己的壞情緒帶入工作中。近年來,一些發生在幼兒園的傷害事件往往和老師的情緒失控有關。同時,幼兒教師還要積極和幼兒、家長及同事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參加社交活動,主動和他人溝通與協調,給自己的緊張、焦慮等壞心情找到一個緩解和疏通的渠道,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開展工作。還要主動克服職業倦怠,讓自身的工作狀態始終處于一個積極的狀態,不輕易放棄工作目標,保持強烈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作為自己開展工作的動力。
幼兒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是一種長期的、緊張的、創造性的精神勞動,又是一種個體勞動,需要高度的堅持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集中體現其整體素質,而且是影響教育教學效果最直接和最關鍵的因素。所以,沒有心理健康的幼兒教師就很難有心理健康的下一代,幼兒教師的心理健康比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更為重要。用陽光之心,育陽光之人。幼兒教師呼喚心理健康,社會也呼喚心理健康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美]勞拉·E·貝克著.吳穎等譯.兒童發展[M].南京:江蘇教育集團出版社,2009.
[2]王瑜元.教師心理素質培養——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