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在大學校園里,逃課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雖然各個高校都有一套考勤制度,但這只能對“顯性逃課”產生一定的作用,對于“隱性逃課”則完全無效。然而“隱性逃課”卻比“顯性逃課”更加普遍,也更具危險性,嚴重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本文試從教育環節組成的角度,分析大學生“隱性逃課”問題。
關鍵詞: 大學生“隱性逃課” 定義 特點 原因 對策
無論是高校學生,還是高校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觸:如今的上課質量越來越差,雖然教室里坐滿了學生,但是教師在講臺前上課猶如唱獨角戲,沒有一個學生配合。底下的學生雖然都翻著書本,卻忙自己的事:看課外書、玩手機、吃零食、聊天或者睡覺。這類現象便是“隱性逃課”。
1.“隱性逃課”的定義、特點及原因分析
1.1定義及特點。
逃課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顧名思義,“隱性逃課”是針對“顯性逃課”而言的。“顯性逃課”是指學生沒有正當理由而不去上課,這顯然是校紀校規嚴令禁止的,逃課的次數一旦達到一定數量就要被開除。“隱性逃課”是指學生按時上課,似乎也在認真聽課,但實質則“形在而神不在”,注意力根本沒有在課堂上,從不聽老師講課,只顧自學其它知識(如英語,計算機等)。目前的各高校采用的考勤制度,只能解決學生“顯性逃課”,而對于“隱性逃課”幾乎或完全不起作用。
1.2原因分析。
1.2.1學生角度分析
1.2.1.1全程性與選擇性“隱性逃課”。
1.2.1.1.1全程性——缺乏壓力及監督。
高中生需要經歷嚴峻的高考,才能進去大學,無論自身是否愿意學習,都有來自家長、老師的壓力,迫使其認真學習。而進入大學后,大部分學生離家長較遠,加之老師不再施加巨大的壓力,導致“六十分萬歲”的想法影響到相當一部分學生,他們在上課時往往以看小說、玩手機等方式打發上課時間。
1.2.1.1.2選擇性——跟著興趣走。
大部分高校學生會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聽講,而對自己不感興趣的課程則采取“隱性逃課”的方法。在對這類學生的了解中可以發現,政治理論和德育課(如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毛鄧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是學生普遍會采用“隱性逃課”方式渡過的課程,而一些專業學位課由于需要較高的績點并且對于將來就業有直接影響,他們會選擇認真聽講。
1.2.1.2忙于課外課程的充電。
許多高校,尤其是非重點院校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考證、考研。這中間不乏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并非不愛學習,相反,他們熱愛學習,并且不滿足于課本上的知識。他們利用“隱性逃課”方式復習各類考證知識,既免于違反校規帶來的不必要麻煩,又能在上課的這段時間給自己充電,可謂一舉兩得。
1.2.2教師及教學模式角度分析
1.2.2.1教材版本落后,教學模式不當。
在相當一部分大學中,由于教材長年不換,或者即使教材進行了更換,但是教師出于該課程教學多年的經驗,一直使用同種版本的教學素材(如PPT及上課舉例等),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加之教師自身知識底蘊的深厚,上課過程中不能給予同學、同學與教師充分的交流時間,導致學生不能學習到適應于當今時代的知識,使學生失去興趣和學習的動力。
1.2.2.2高校教師工作性質問題,缺乏責任感。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校外聘請了大量非全職教師,包括律師、注冊會計師及在讀博士生等,他們的工作性質及工作待遇導致他們并不能全心全意地對待學生與進行教學工作,出現了上課接聽手機、不充分利用上課時間等現象,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下降。同時由于課后他們的時間相對有限,學生不能就課堂上的一些學術疑問與教師進行交流,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開始減退,上課也心不在焉。
1.2.2.3教師默認“隱性逃課”。
由于“隱性逃課”本身并不對教師本身造成什么影響,因此大部分教師選擇默認這種逃課方式,一方面這種形式并未違反校紀校規,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無法完全控制學生上課時的表現。更有一些教師會在學期開始的第一堂課上明確指出,只要學生不干擾教學秩序,至于在下面做什么事情,他不會干涉。此語一出,使“隱性逃課”“合法化”,學生更是“如魚得水”。
1.2.3管理及考核體制的漏洞
1.2.3.1高校普遍缺乏對“隱性逃課”的規定。
所有高校都對“顯性逃課”作出明文規定,給予禁止,甚至花費巨大財力購置指紋機等高端設備,對逃課進行嚴打。但是幾乎沒有一個高校對“隱性逃課”作出一條相關的規定。學生“隱性逃課”,教師最先察覺,卻只能睜只眼閉只眼,彼此互不影響似乎已成教學潛規則。
1.2.3.2課程考核模式促成“隱性逃課”。
如今的高校課程考核方式一般有兩種:考試或論文。前者一般任課教師會利用最后一堂課劃一下考試重點,學生只需考前幾天突擊一下即可;而后者更為輕松,學生從網上隨意下載一些素材進行拼湊就形成了論文。這些考核方式與實際上課內容無多大聯系,無疑使“隱性逃課”者無后顧之憂。
2.“隱性逃課”的對策分析
“隱性逃課”的涉及面之廣,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力之深,都已成為高校教學管理中的一大重要問題,通過上述對大學生“隱性逃課”的原因分析,目的在于找出對應的措施來減少甚至消除“隱性逃課”現象,恢復高校教學應有的面貌。
2.1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目前我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超過600萬人,并且只增不減。如此大規模的畢業生隊伍使得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因此,高校應該在抓“顯性逃課”的基礎上,配合進行就業指導與形勢講座,并在學習上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讓他們知道自己將來要面臨的嚴峻挑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思想上對學習重視,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2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大學與中學不同,每個學生都必須獨立地面對學業。高校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合理安排學習的生活,積極主動地探求科學文化知識,發揮主體作用,挖掘自主學習的潛能,從而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2.3加強教師培訓,改革傳統教學模式。
高校應不斷加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觀念,使其真正為人師表,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更多地擔任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而非一味地進行“灌輸式”教學。教師自身需要不斷增強教學本領,認真學習符合時代需求的最先進知識,勇于創新。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多采用互動教學法,增進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4變通學分制,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雖然目前大部分學校都實行學分制,但是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當前的學分制僅僅用學分替代了原有的課程數,并冠以必修課、限選課等名稱,并沒有讓學生跳出原有的課程限制自由選課。學分制應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特長,提高身體素質。如某些學校將原先屬于必修課的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等歸入選修行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充分發揮了學分制的優勢。
3.結語
通過上述對“隱性逃課”從成因到對策的一系列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學生的“隱性逃課”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它存在于各個高校之中,并且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另外,“隱性逃課”這種逃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無聲地訴說著學生的無奈。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對自我的認識,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對知識的追求與探索,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完善,不僅僅是為消除“隱性逃課”現象,也是為了讓高等教育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尹海燕.大學生逃課和隱性逃課現象的成因及對策.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S2).
[2]周琦.目標與手段的背離——大學生隱性逃課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1.(3).
[3]馬其平,童媛媛.大學生“隱性逃課”的成因及其解決對策研究.管理觀察,2010,(12).
[4]李紅.高校大學生上課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對策.高教論壇,2008,(10).
[5]鄧江聯.如何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考試周刊,2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