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教學設計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和前提,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縱觀當前的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在取得可喜變化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要克服這些問題,進一步優化思品課的教學設計,教師就要設計多維的教學目標,靈活處理教材,充分研究學情,進行彈性的預設,創設有效的情境。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真正體現課改理念,切實落實減負增效。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 優化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以生活德育、實踐德育和生本理念為指導,以教材為中介、圍繞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及切入相應學習評價而進行的系統性策劃與創意。縱觀當前的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在凸顯教學的主體性和課堂資源的多樣化等方面,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必須認識到,一些問題仍然存在,要真正貫徹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一新課程核心理念,還需要我們對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設計作進一步的優化。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我就如何進一步尋求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策略,優化思想品德課的備課工作,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多維化
“教學最優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綜合的觀點選擇和決定教學中的任務。”巴班斯基的這句話說明了教學目標的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說,設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和靈魂,教學設計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學目標的設計是否到位,是否恰切。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過于倚重知識目標,忽視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的狀況得到扭轉,但是有些教師在教學設計又出現過多強調情感目標的落實,而忽視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的情況。有的思想品德課堂上氣氛活躍,情境豐富,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活動,但是最終教學不能回歸課本,找不到知識的落腳點。我認為三維的教學目標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目標整體,是一堂課中需要同時落實的整體教學目標的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雖然《課程標程》將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放在首位,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但情感覺悟的提升也有賴于知識與道理的掌握。如果過于忽略知識與能力目標,則顯然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會破壞三維教學目標的整體性。
二、處理教材要靈活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資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同時也是課程標準思想的載體和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憑借,但它絕不是教學中的唯一資源。教材內容給了我們一個大的教學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接受照搬,要以課程標準為主線,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處理,可以適當地增刪、調序、變通,創造性地駕馭教材。
結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我認為在處理教材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首先,思想品德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當前我們使用的蘇人版教材較好地體現了生活德育的課程理念,但是也有一些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比較單薄,缺少生活氣息,特別是教材中有關黨的政策、路線方針的有關內容。這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立體化”處理教材,設計問題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黨的政策方針聯系起來,不斷密切生活中的思想品德與教材中的思想品德之間的聯系,尋找教材中生活氣息的情景,使抽象的思品內容變為活生生的現實,從而活化教材內容,增強學生對思品內容的親切感。其次,思想品德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教材與現實相對的滯后性,決定了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添補”教材,注重與時政相結合,從現實中提取豐富的教學素材,及時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比如設計《不以規矩,難成方圓》一課時,我聯系社會現實,給學生補充了酒后駕車這一熱點話題。在教學《走向世界的中國》一課時,我補充了上海世博會的有關內容。選擇真實、新穎、有針對性的時政新聞材料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新精神,開發教材資源,激活課堂教學。近年來的中考試題常以時政熱點為載體,聯系重大時事政治和學生生活實際,考查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地對教材進行添補,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符合當前政治中考的要求和方向。
三、對學情的了解要細化
創意教學設計的首要一環是什么?毫無疑問,應該是了解學情。我們拿一些優秀教師的優秀教案來上課,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說明再優秀的教學設計如果脫離學生實際,也是很難取得實效的。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時,一定要走近學生,詳細了解學情。一要了解學生內在的特點和差異,打破一刀切,采取分層教學,分類實施的教學設計;二要了解學生的問題,可以指導學生提前進行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三要了解學生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按學生的認知需要來預設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坡度和教學活動;四要了解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與特殊需求。總之,對學生情況了解得越詳細,越準確,教學設計就越有正確的基點,越能發揮引領教學的積極作用。根據經驗,我覺得在備課之前進行課前調查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也從中受益匪淺。在對七年級上冊《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預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讓學生完成一張調查表,寫出自己的愛好與特長,最要好的朋友,最常說的一句話,最主要的性特點等內容。這樣,我不僅初步了解了學生的總體情況,而且掌握了一些學生在評價自己這一問題上的一些誤區。
四、教學預設要彈性化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這說明課堂教學的精彩在于生成,而精彩生成的前提條件是有效的預設,這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所謂教學預設彈性化就是指預設要有留白,借助預設,提前為課堂生成預留空間。根據教學實際經驗,我覺得要把握好以下幾點:首先,提前考慮課堂中的生成性因素,把其納入教學預設方案中,比如預設時注意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誘人的對話場景,使學生在進入情景后,容易觸動新的想象,新的思考,從而產生多姿多彩的生成性因素。在預設教學方式和學生自學、感知、體驗、交流展示等學習環節中,可適當提供相應的“備份”和“選項”,以盡可能地適應學生個性差異和開發潛能的需要。這樣的預設,就為課堂生成提供了充分條件。其次,教學預設內容不要安排得過于緊湊,要注意從教學時間和資源使用等方面留有一定的機動和變通因素,以接納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所催生的許多意外的教學內容、教學話題和教學方式。最后,注重用課堂上的“即興發揮”修改和充實課前預設,即課堂上面對各種變數和偶發時間,通過瞬間思考快速做出的應變性決策。蘇霍姆林斯斯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在于根據當時的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如果教學流程機械地限定在預設的框子里,把學生的思路、想法硬拉到預想的路子上來,其實是教學的悲哀。而這種“即興發揮”的能力正是教師教學水平與教學機智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學預設彈性化的重要條件。
五、教學過程要情境化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我之所以認為思品課教學應該倡導情境化,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認識。
一方面,從課程特點來看,課改以來的思想品德課教育已經不再是對道德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在于體驗和實踐,離開了學生真實的體驗,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上的道德律令無異于紙上談兵。學生是道德學習者,德性的成長發展靠自己學習,別人的幫助、引導、促進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學生的自主學習,好比別人不能代替自己吃飯一樣。這就是事物的發展必須通過“自己運動”(黑格爾語)的原理。基于這一原理,思想品德課必須運用情境化教學,通過開展討論、辯論、角色扮演、創設情境等形式把理解的空間、選擇的權利、鍛煉的機會留給學生,通過在情境中的體驗,使學生獲得實踐道德知識的機會;通過在情景中的體驗,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覺悟。
另一方面,目前的蘇人版思品教材也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系統進行編排,而是按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國情四方面的學習內容有機整合為統一的整體,呈現方法更加新穎、活潑。在教材中處處有情境,時時有情境,這些情境不是遠離學生生活的“空中樓閣”,而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正體現了“內容情境化,情境內容化”。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時,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選取典型事例,創設有效的情景,以圖片、文字、視頻、小品等各種形式呈現,給學生提供走向生活的平臺,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思想品德課的三維目標。
“效在課堂,功在課外”。課堂教學設計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對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只有教學設計優化了,課堂教學才能提效,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減負,身心才能健康發展。如何優化教學設計,作為一個很有價值的課題,需要廣大教師不懈地探討。
參考文獻:
[1]戴建華.論初中思品課堂教學設計現存的問題及應對策略.課程·教材·教法,2010,1:91.
[2]陸小琴.關于減負背景下如何備課的思考.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學,2010,7:44.
[3]蘇霍姆林斯基理.給教師的建議.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2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