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眾媒體作為工業社會乃至后工業社會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如同一把“雙刃劍”,給青少年帶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學習模式和價值觀念,同時又給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狀態等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從構建大眾媒體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間和諧關系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大眾媒體 青少年價值觀 對策
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大眾媒體充斥著人們的視聽,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信息源,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給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左右人們的思維和判斷。大眾媒體尤其對正處在成長期的當代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了準確把握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程度,為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提供科學依據,我在浙江省高職院校范圍內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82份。
一、大眾媒體的特點及功能
大眾媒體的受眾多、傳播快、輻射遠,而且具有自然、親切的特點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知識教育、監督溝通與大眾娛樂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大眾媒體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還通過督導教育、傳播知識、愉悅精神等途徑推動人格轉型和新的價值觀的形成。簡言之,大眾媒體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自然地生發出對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眾媒體的負面功能不容忽視。大眾媒體的市場化為追求商業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極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將健康的內容和灰色文化混雜在一起,通過炒作形成不良的社會導向,呈現出輿論環境的復雜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泛娛樂化傾向。隨著大眾媒體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批的肥皂劇、被戲說的名著和大量毫無藝術價值卻炒出轟動效應的電影等娛樂化、低俗化的文化產品不斷產生。雖然這種快餐文化適應了當前人們生活節奏緊張情況下的現實需求,但是所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混亂,導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標嚴重偏離正確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傾向。傳媒低俗化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媒體市場化、娛樂化蓬勃興起的變異現象。隨著大眾媒體業的不斷發展,這種低俗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已屢屢觸及我們社會傳統的道德底線,甚至在顛覆我們原有的傳統觀念。兇殺、暴力、色情這些低俗、嘩眾取寵的信息對正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會的真實環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強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在高度“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深受大眾媒體的影響。但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其正效應值得肯定,同時負效應也特別值得關注。
(一)青年形成“媒體依賴”,但社會對大眾媒體的導向不足。
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前三種大眾媒體依次是:電視、網絡和報紙,分別占59.36%、51.5%和33.3%,而大眾媒體方式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三種媒體是:電視、網絡和廣播,分別占51.9%、17.7%和5.7%。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已經成為“數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眾媒體呈現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傳播傾向,調查數據顯示:當問及《超級女聲》、《加油,好男兒》等選秀節目在哪兩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時,調查結果是節目和選手充滿個性、參賽歌手或選手外形靚麗。有些大眾媒體生產的低俗化的文化產品,影響了青少年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使青少年的成功觀具有利益驅動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物質價值的取向。
(二)信息識別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傾向有所上升。
大眾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種信息,但“知識爆炸”能否引發“頭腦風暴”?調查顯示,青少年關注最多的傳媒內容和種類是歷史類、新聞類和故事類,分別占10.2%、4.8%和4.3%。這說明,青少年已經初步具備了在大眾媒體提供的豐富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知識。但與此同時,低俗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頗具市場。調查顯示,在大眾媒體影響下的青少年的個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于所崇拜對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優雅的氣質,30.9%是因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會貢獻,16.6%則是出于崇拜者杰出的才能。大眾媒體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車美女,這種低俗化傾向客觀上引導青少年向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發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錢的多少當做自我價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標準。還有39.1%的青少年經常接觸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影視片、書籍、電子游戲,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對自己和社會的認同感及對社會價值的遵從,使個體與群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得到良好的統一,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的作用。
(三)虛擬交往空間不斷拓展,但媒介學習能力有待加強。
大眾媒體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間,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主體角色。這是因為大眾媒體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能賦予人物、事件和社會活動以某種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記錄個人學習、工作、思想成長經歷;有15.4%是以文會友,結識朋友,進行深度交流和溝通。在上網目的方面,雖然61.6%的青少年上網一般是查找學習資料,但55.8%上網是看電影、聽音樂,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游戲,27.4%是瀏覽新聞,21.6%寫Blog,16.2%和同學、老師交流,9.6%是為了精選并鏈接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網絡信息、知識和資源。可見,大眾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深廣的文化視域與交往平臺,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學習途徑,實現自我發展。
三、基于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負影響的對策建議
總體而言,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顯著特點是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功利色彩較重。青少年的價值觀取向表現為重實效、重現實、講效益,在關注社會政治的同時,更強調適應社會,充分發展自我。其年齡個性特征使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
(一)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大眾媒體管理與監督的力度。
政府在主要媒體上積極推進精品工程,在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國家理念建構的要求。通過宣傳主流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消解商業文化產品帶來的消極社會影響;從青少年心理特征出發,推出更多貼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統一起來,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吸引和打動他們;增加黃金時段青少年節目播出時間,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兒童頻道來減少成人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傳播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及政府部門必須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查各種傳媒的宣傳內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發行流通,嚴格管理多種娛樂場所的營業對象,對違反規定的業主嚴懲不貸。對于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眾利益的低俗化傾向要堅決制止,以保證大眾媒體正確的價值導向。此外,還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監督管理媒體的制度和內在運行機制,以及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的督查考評機制,通過對媒體的內容、方式、結果、影響的考核,切實控制媒體健康、正態的內在因素的準入機制。
(二)媒體產業應該正確把握市場效應與教化功能的關系。
青少年未成形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可以通過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將每一個可能被青少年接觸的文本都賦予智慧的種子,用重新詮釋的美感、正義和神圣感來喚起青少年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廣告、畫面、文字、聲音等各種界面上體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訴求。媒體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行發展。媒體應追求高格調和高品位,強化“把關人”意識,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級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讓那些高格調、高品位的信息占據大眾傳播的主要陣地與核心內容。媒體還應樹立精品意識,盡可能保證每一篇稿件、每一欄節目都是精品,用欄目和節目的質量去吸引青少年。媒體產品的創作從編導、設計、策劃到具體操作,直至最后成形,是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提高創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為傳播美的使者,鼓勵他們創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強傳媒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自律,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社會參與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學校應整合社會資源,積極開展媒介素質教育。
傳媒時代下,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問題,而是日益表現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通過整合全社會范圍內的德育工作資源,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型德育工作體系,以便在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校園廣播、報紙、電視、網站和學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愛的傳播媒體。校園媒體是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學生中存在,并在學生中發展。由于校園媒體發揮著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親近感,營造一個對青少年進行人文關懷的媒體育人氛圍,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把傳媒教育納入教育范疇,加強傳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質。青少年對信息的鑒別能力是應對傳媒對德育工作新挑戰的關鍵。在盡可能積極引進傳媒教育的同時,逐步增強青少年自身對形形色色信息的鑒別能力。教育者應該指導青少年掌握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書籍進行學習的技巧,并把道德教育和媒體教育結合起來,增強對各種信息的鑒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傳媒來了解最新社會動態、增長知識,又能在思想深處牢固建立“防火墻”,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我們還要積極鼓勵青少年盡可能多地參與各類有助于價值觀正確形成的社會活動、學校活動及社區活動等。社會實踐對于青少年增強勞動觀念、鍛煉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西奧多·阿多諾.多棱鏡:文化批判與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張建波.傳播學視野下的高校大眾媒體教育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1(01).
基金項目:2010年度浙江省教育廳高校科研計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社會轉型期大眾媒體對大學生道德行為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01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