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今社會,家庭、學校、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學生不喜歡甚至厭惡讀書。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正確地引導,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培養讀書的興趣需要方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喜歡讀書,而不是為了考試、獎勵、害怕等因素而讀書,要讓孩子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讀書的樂趣。
關鍵詞: 學生 讀書 快樂
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教育更重要的任務。
——周國平,《在維納斯腳下哭泣》
知識改變命運,讀書豐富人生,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人的修養,健全人的品格。這些已成為人的共識。然而,現實生活中正處于讀書年齡的青少年的讀書狀況如何呢?我作為農村高中的語文老師,曾經連續多年對本校的高一新生進行調查:讀完四大名著的,沒有;讀完《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一部分;讀過《西游記》(不是看電視)的,一部分。其他名著更少,外國作品更不用說,且讀書量呈逐屆下降的趨勢。
一
是什么原因使學生不愿或不喜歡讀書?原因千差萬別,但總的來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獲得不了讀書的快樂。為什么學生不能從書中獲取快樂,是誰剝奪了他們的讀書之樂?
(一)現實考試的壓力抹殺了學生的讀書興趣。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給人們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學生從小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讀書學習都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選擇一本書,往往不是因為喜歡它,而是因為它與考試有關;讀一本書,不是完全沉浸其中,獲得內心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感受,而是總是留意哪些對考試有用。尤其是近幾年規定了高考必考書目,學生的功利意識就更加明顯,有的只讀名著的簡介,甚至看電影,以期在短時間內達到考試的要求。這種快餐式的讀書使學生不能潛心于書的世界,不能深入理解書的內涵,不能體驗到字里行間所洋溢的美,失去了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快樂,讀書成了一種任務,一種負擔。有的家長鼓勵孩子多讀書,但讀了一段時間,孩子的語文或寫作水平沒有明顯提升,于是失去信心,半途而廢。其實,語文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語文學習的特點就是厚積薄發,并不能僅憑幾本書或短時間的學習就能使語文水平立竿見影。
(二)死板的課堂教學窒息了語文之美。不可否認,為了使學生能考出好成績,我們都付出了心血,但是高考指揮棒下的急功近利又讓我們為了趕進度、講考點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和心理欲求,導致教學內容死板,模式僵化。為了講述解題技巧,我們常常把一篇篇經典的美文切割得支離破碎,致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受不到語文之美,自然體會不到讀書之樂。
(三)外部世界的誘惑擾亂了學生讀書的心境。課堂上感受不到語文之美,功利意識又抹殺了學生的讀書興趣。讀書,讓學生有一種負重感,認為那是一種壓力,甚至把讀書當作苦差事,視讀書為畏途。相反,外部世界卻能給他們書中沒有的快樂,在外部世界,他們能從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找到快樂,從有趣的電子游戲中找到刺激,這些電子產品比那些枯燥的書有趣得多,這些誘惑使學生不能靜心讀書,當然,更無法體驗讀書之樂。
二
怎樣才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讀書之樂?我覺得還要從興趣入手。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據說,每一位猶太母親在孩子剛懂事時就在書中抹上蜂蜜,給孩子舔一舔,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從小愛書,感受讀書的樂趣。所以說,只有有興趣才能潛心閱讀,才能樂在其中。怎樣才能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從教師這方面來說,應該有效地利用課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一般都是從課堂教學得到啟發而去課外閱讀書籍,都是由教室走向閱覽室,由某一個問題激發了興趣而讀一本課外書而積累起個人藏書的。”利用課堂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是培養學生讀書興趣的最切實可行、最有效的途徑。
要利用好課堂,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多讀書,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生動活潑的課堂,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在學生面前,語文老師既應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更應是一個有豐富語言藝術的語言大師。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很多時候,我們淵博的知識、精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音,都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語言之美,沉迷于語言的魅力,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收集、積累經典的語言,不知不覺地走進書的世界,實實在在地感受讀書之樂。而要擁有淵博的知識,就要多讀書且不斷地讀書,否則,“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二)抓住文本巧妙誘導。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交際,是讀與寫,是使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只在于獲得這點或那點的知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不能囿于課本,而應從文本出發,以文本為點,輻射語文學習的各個層面,這樣,語文課堂就不會僵化,就會充滿生機,學生就會對語文學習、對讀書充滿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有切身體會。在講授食指的《相信未來》延伸拓展這一環節時,為了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青春的磨難,我引用了《基督山伯爵》最后的話: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里面——等待和希望,接著簡介了《基督山伯爵》。課后學校圖書館里的幾個版本的《基督山伯爵》被借空,一個月后,班里所有的學生都能就書中的問題與我探討。在《一個人的遭遇》課堂教學中,我用了近5分鐘的時間介紹肖洛霍夫的另一個名著《靜靜的頓河》,課后此書又熱了起來,后來,本班一同學寫的《靜靜的頓河》讀后感在讀寫大賽上獲獎。另如《歐也妮·葛朗臺》、《老人與海》、《家》等名著都可以利用課堂引導他們自覺去讀。這樣引導比硬性地規定與檢查要有效得多,同時又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
(三)適時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有人說,興趣來源于對成功的向往。在課堂中學生獲得的讀書興趣有時不能長久,因為學生在進行讀書時,有時會有一種心理,那就是讀有所得,期望收獲明顯,獲得家長、老師或同學的認可與贊許,如果成就感得到滿足,他們就會保持這種興趣,從而不斷閱讀,逐步深入直至沉迷于書的世界。要讓學生不斷保持讀書的興趣,獲得成功的喜悅,語文教師對學生的讀書情況就要及時關注,適時鼓勵。比如,常與學生交流讀書心得,了解學生的讀書狀況,對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哪怕是再小的收獲,即使是一個句子、一個詞,也應給予肯定,在習作時,只要有閃光點,就給予表揚。
(四)和學生多交流讀書心得。選一本通俗易懂的書來讀,和學生一起閱讀,然后在閱讀課上進行交流,大家一起寫讀書心得,優秀的作品在班級展示,以引起學生更多的靈感和閱讀興趣。有了交流,學生們才會更認真地對待閱讀這件事情。通過交流,學生可點燃熱愛學習的火花,學會讀書思考,并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學會分析,學會分享。
古人說:讀書為天下第一等快事。周國平說:“保護和培育讀書的愉快是教育更重要的任務。”語文教師更應該把這種快樂帶給學生。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才能打造豐富多彩的課堂,只有認真地引導和鼓勵,才能使學生在物欲充斥的世界中克服浮躁心理,靜心讀書,體驗讀書之樂,認為讀書是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