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為“生活教育”學說,但內涵非常豐富,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問題。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論說,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開展的今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從教育觀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陶行知教育思想 教育觀念 教育內容 教育方法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結合實際,辦中國人民需要的教育,并且在實踐中總結和創立了獨有的教育思想,為教育史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為“生活教育”學說,但內涵非常豐富,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問題。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論說,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開展的今天,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從教育觀念看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對教育中各個方面都有獨到深刻的闡述。在教學觀上,他認為“教學合一”、“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必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去“探知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才能讓學生“樂學”,才能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然后學生先生都能自得自動,都有機會方法尋找那無價的新理了”。
新課程標準則這樣闡釋“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實質是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求得新的發現,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陶公除了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做到以上幾點外,還有以下要求:第一,要有信仰心,必須“認定教育是大有可為的事,而且不是一時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第二,要有責任心,不但對自己和課堂中的小孩應當負責任,而且對國家的教育業也應該具有責任心;第三,要有共和精神,“要和學生共甘苦,要和同學表同情”;第四,要有開辟精神,“使中國無地無學生”;第五,要有試驗的精神,不能只是照搬,自己試驗,方得出真理,方能不落人后。
新課程標準則提出: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新課程特別強調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特別要求教師要注重利用社區資源。陶先生上個世紀創辦曉莊學校時,就已經在實踐中做到了這點,陶公在鄉村辦學,不但充分利用了各種資源,而且真正做到了學校社會的一體化。從一次鑿井之后開會那件事可以看出來。
對照閱讀可以發現,兩者對教學對教師的看法有驚人的相似。由此我們必須明確:教師必須學而不厭,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誨人不倦,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學習的思路方法教學生學,而不只是教書或教學生,必須有一個聯動使動互動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學到方法,還激發起不斷學習、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而這恰恰是時代的發展提出來的要求。
二、從教育內容看
陶先生認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進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學理,新的方法,來改造學生的經驗”,“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養成‘自主’、‘自立’、‘自動’的共和國民”。
這樣的觀念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是中肯和必要的,新課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關注人,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就是意味著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一句話,關注學生的全面向上的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也才能提高國民素質,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使國家走向更加繁榮富強民主的康莊大道。
那么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育要包含哪些內容呢?
陶先生在《新教育》中這樣闡釋當時的“新課程”:“從社會這面來講,要問這課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從個性的一面講來,誰的事誰教,小孩子的事教小孩子,方才能夠適合。……總要從社會全體著想,有否其他有用的東西未列在課程里?或是有用不著的東西還列在課程里呢?照這樣取舍才行。”也就是說,陶先生認為,課程的設置和教授的內容必須符合國家的情況,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這正是新課標所倡導和要求的。課標只是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教材是一次再創造再組織,必須體現當地實際,考慮到本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及特殊需要。
陶先生不管在實踐上還是理論上都主張生活即教育,生活的內容也就是教育的內容,“要活的真的動的用的書,”“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作指導”,“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在《育才二十三常能》里,詳盡地列舉了他覺得應該掌握的技能,都是在生活中非常實用的方面。
但是陶先生并不僅僅主張教育的實用性,他也非常注重創造教育。他認為“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還主張“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即有行動才能得到知識,有知識才能創造。所以要進行創造教育,先要進行行動教育,而且行動教育必須從小的時候就開始。
三、從教育方法看
陶先生不僅認為教育內容應該根據國家社會地區的實際情況來定,同時他要求的教育方法也不是單一機械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律、學的規律來決定。
陶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識的獲得有親知、聞知、說知,而聞知、說知安根在親知里,所以必須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育,必須做到“教學做合一”。什么是“教學做合一”呢?“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必須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當然,做并不是抹殺一切行動,是“勞力上勞心”,必須含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他特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了長期糾纏于中國教育史的“勞心”和“勞力”的問題。他說:“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由此得出學習方法的論斷:運用知識,“用心以制力,就是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著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和別事相互影響”。因此既是強調實踐,又必須是動頭腦的實踐,手腦并用,才可能得到長進。
新課程改革也致力于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習方式的變革,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在課程結構中單列了“綜合實踐活動”及“綠色證書”教育兩部分內容。新課程認為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更是開發與創生、教學與課程的相互轉化。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教學生會學的過程。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從社會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國的教育,其教育理論的內涵是豐富而博大的,是我們進行教育教學理論探索、搞好新課程改革實踐的理論寶庫,學好學透陶公的思想并付諸實踐,新課改的開展推行要順利得多。
參考文獻:
[1]陶行知全集.
[2]陶行知著.新教育.
[3]陶行知著.育才二十三常能.
[4]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