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黃 瑤
誰來終結“霸王條款”
□ 本刊記者 黃 瑤

5月12日,安徽省含山縣工商人員正在展示安徽省工商局發出的叫停餐飲服務企業有償提供一次性消毒餐具的通告。
2011年6月上旬,北京市工商局向社會公布了首批27種涉嫌違法的消費類“霸王條款”,其中提到多條“責任自負”、“本公司概不負責”等商家條款。一時間,如何終結霸王條款成為熱議話題,而與此同時,霸王條款仍在橫行。
所謂“霸王條款”,就是個別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供求關系不平衡,以及自己的壟斷地位,將不平等的合同條款強加給相對方。表現為一些經營者單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違反公平原則,損害合同相對人利益的格式合同中的不平等條款,或者以通知、聲明和店堂告示或者行業慣例等形式出現的合同內容。“霸王條款”人見人恨,卻又無奈。
郭先生所在的北京龍城小區今年春節陸續交房后,郭先生等1000余戶業主忙著裝修房子。小區物業管理部針對裝修期間的事項出臺了一些規定,如:小區物業向業主供應沙子和水泥,并配備提供材料上樓的搬運工。郭先生認為,看似是件好事,但他們感到里面有“貓膩”。
由于小區物業對進入小區的運輸工具有嚴格的規定(載重量1.5噸以上的車輛不得進入小區),為了省事兒,業主只能從小區物業處購買水泥和沙子。而物業提供的水泥材料價格相對要高,外購沙子每立方米120元,小區物業提供同樣120元的沙子,卻只有半立方米多的量。如果業主從外面自購,進入小區后也會遭到小區搬運工的阻撓,以前曾發生過肢體沖突,鬧到了派出所。
業主李大姐告訴記者,由于物業的種種限制條款,她家搬運的活兒不得不全部交給小區搬運工來干,一百平方米的房子僅材料上樓費就花了2000多元。
與強硬的物業“霸王條款”相比,商家擁有最終解釋權的各類消費卡做法更隱蔽,一位影迷汪女士告訴記者,北京某影聯的“電影通卡”在京城的不少院線都可以通用。但最后出現不足購一張影票的余額時,其余額既不能取現金,也不可以補足現金將余額消費掉,而是只能續費,最少200元錢。如果不續費,該卡一過期,所剩余額就損失掉了,售卡單位則賺到了。
余額不退,只能續費。著名消費者維權律師邱寶昌說,這是典型的消費陷阱、霸王條款。
“霸王條款”與我國日趨成熟的消費市場格格不入。事實上,“霸王條款”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也不利于商家自身的長遠發展。如果商家不是更多地考慮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保護商家、損害消費者利益上,這樣目光短淺的企業肯定走不了太遠。
特別是公用企業和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如銀行,保險,郵政,電信,水電氣等),“霸王條款”在這些領域里蓬勃地發展著。它在很大程度上干擾與破壞了正常的消費秩序,極大地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甚至對國家在消費領域的管理活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與破壞,使法律對消費者的保護形同虛設。更有甚者,會積累民眾對于特定行業、特定商家的敵對、反抗情緒,這在近幾年的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
2010年11月13日國家工商總局頒布施行的《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霸王條款”亮起了紅燈。《辦法》明確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免除自己的下列5種責任:造成消費者人身傷害的責任;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失的責任;對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依法應當承擔的保證責任;因違約依法應當承擔的違約責任;依法應當承擔的其他責任。
同時強調,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加重消費者3種責任:違約金或者損害賠償金超過法定數額或者合理數額;承擔應當由格式條款提供方承擔的經營風險責任;其他依照法律法規不應由消費者承擔的責任。
此外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格式條款中排除消費者6項權利:依法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權利;請求支付違約金的權利;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解釋格式條款的權利;就格式條款爭議提起訴訟的權利;消費者依法應當享有的其他權利。對于違反上述規定,且相關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視其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警告,處以違法所得額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如何鏟除“霸王條款”呢?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李一嵐律師說:應該從三個方面做起。一是“霸王條款“的直接受害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簽合同時,最好咨詢一下法律專業人士。二是加強行業自律,建立誠信監督體系。三是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加強這方面的管理。這包括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包括一系列監督體系的建立,還包括對“霸王條款”制造者的嚴厲懲罰。
其實,要終結“霸王”,長遠來看要在政策上打破壟斷;打破壟斷則必須引入競爭。只有充分競爭,消費者才可能對產品和服務進行自由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就成了終結者,誰制定“霸王條款”,誰就會被終結。
□ 編輯 劉文婷 □ 美編 閻 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