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汪文娟
“小毛驢”能走多遠?
□ 本刊記者 汪文娟
時下,城里人自駕車攜家帶口到農村種菜成了時尚。這是近幾年食品信任危機帶來的一種需求。種菜人租地自種自吃,安全環保,農民也跟著增收,這被人們稱為“短鏈農業”。京郊建起的“小毛驢”市民農園正是此類模式的先行者。

“短鏈農業”由于終端消費者的介入,能防止有害農藥、催化劑進入田地。
位于北京城郊的鳳凰嶺,水碧天藍,風光宜人,過去卻一直因貧窮落后而人跡罕至。最近三年,這里逐漸熱鬧起來——許多北京人自駕車攜家帶口到村里的菜地跟農民一起鋤草澆水,收獲辣椒、豆角、西紅柿等瓜果蔬菜。
他們都是中國第一個“短鏈農業”模式的農場——“小毛驢”市民農園的會員。這種不同于工業規模化、生產者與消費者一定程度上合一的“短鏈農業”,在近幾年國內食品信任危機加劇的大背景下,規模逐漸發展壯大。據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近百家類似農園。
“小毛驢”成立三年,已由最初的50戶會員家庭發展到現在700多戶,目前農園已能提供辣椒、茄子、豆角、西紅柿、小白菜、黃瓜、菠菜等二十幾種瓜果蔬菜的種植。
國內食品安全狀況堪憂是眾多會員選擇“小毛驢”的首要原因。近三年,國內食品安全事故高發,城里的消費者自嘲“成了被實驗的小白鼠”。
“我就是生產者,瓜果蔬菜都是在我眼皮底下長出來的,底肥用的是蚯蚓糞和發酵三年的豬糞,沒撒任何農藥和殺蟲劑。”“小毛驢”的第一個會員張軍直言不諱,他對自己親手種的瓜果蔬菜質量很放心。
“小毛驢”的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大學農村與農業發展學院農學博士石嫣介紹,這種短產業鏈條的農業最大特點就是安全環保。相對于常規農業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種植、初級加工、生產制造、倉儲運輸、分銷零售等多個環節,“小毛驢”這種“種在當地,吃在當季”的模式,可以有效保證食品安全性和健康性。
2009年3月,“小毛驢”以兩種CSA模式正式對外運營:一種是農園每周為會員配送有機蔬菜;另一種是會員需每周到農園參與勞動,自己管理并收獲有機蔬菜,“小毛驢”提供應季種植的種子、有機肥料、水、技術指導。
其實,這種“短鏈農業”的生產模式在國外并不算新鮮,被稱作“社區支持農業”,即種植季節之初,消費者預付給附近農場一年的種植收益,相當于變成了農民的股東,與農民一起分擔種植過程中會遇到的風險;農民則用生態、可持續的方式種植當令農作物,不用農藥、除草劑、催熟劑,保障消費者得到新鮮的有機食品。
這種模式最早發端于日本、瑞士,在美國也頗受歡迎。上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與社會開始反思技術進步給農業帶來的弊端,于是生態農業興起。
當然,“短鏈農業”模式也有很多缺陷。其最大短板是:價格要高于市場上的普通產品,并非是大眾家庭所能承受的。在美國,頻繁購買有機食品的人,其年收入要達到四五萬美元。
在中國入伙“短鏈農業”的農場,也花銷不菲。以“小毛驢”為例,對于“配送份額”而言,規定在每個季節的種植之初,預付下一季蔬菜的全部費用,三口之家,每周配送一次,一季預交2400元;對于“勞動份額”而言,則以家庭為單位,租一個30平米的標準單位,預付年租金1500元;2011年新增托管勞動份額,消費者播種,預付年租金3000元,農園代為澆水、施肥、除草、間苗、整枝、除蟲。
其次,消費者需承擔可能因為不可測的災害而造成的損失。比如2010年,“小毛驢”農園里的蒿子稈生蟲害,全部被深埋,會員在當季便沒有收到蒿子稈,播種蒿子稈的家庭也是顆粒無收。
另外,這種短鏈農業模式很難商業化運作。石嫣介紹,土地改良需要資金的投入,但收益不穩定,靠農業收益來養活公司不太現實。這導致了公司融資難,規模難以擴大。很多風險投資來找過“小毛驢”,但大都要求3年的回報期,“一個豬棚,只能放10頭豬,按風投的規劃就放100頭,這是原則問題,我們都拒絕了,這種資金就不來了。”其次,要擴大規模,土地也是個大問題,向農民征地會大大增加運營成本。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溫鐵軍也認為,“小毛驢”這種短鏈農業模式的項目,很難說一兩年就賺錢,是否能可持續發展,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來檢驗。

石嫣的樂觀背后是對“短鏈農業”前景的擔憂。
石嫣說,“短鏈農業”的發展缺少政策和補貼,實際上就等于讓“小毛驢”與消費者共同承擔了農民轉型有機農業的風險,政府對“短鏈農業”這種生態化生產的扶持不夠,企業在稅收上也沒有享受任何優惠政策。
“小毛驢”的成本很高。農園里的有機肥料一部分是外購的蚯蚓糞,另一部分來自豬糞肥,要經過三年的微生物發酵后才能使用;為了防止蟲害,農園要測試出一個好的育苗時節,以在許多作物病蟲害高發期前收獲;田間,不用除草劑而是用地膜和稻草覆蓋,而這些都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運營成本。
石嫣告訴記者, 2010年,農園收支勉強平衡,配送份額、勞動份額加上一些零散的種植、接待、零售,構成收入部分,支出部分包括農資投入、雇傭費用、固定資產、培訓開支等。自己本人完全是義務勞動,還有很多志愿者,算上人力資源成本的話,農園就處于虧損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說,“短鏈農業”是工業食品體系下的另類選擇,以生產者與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一,規避食品生產的信任缺失和監管漏洞。然而這種農業模式的發展受到消費者的空閑時間和經濟條件的雙重限制,不可能成為主流的農業生產模式,但可作為化學農業逐漸向生態農業方向轉變的一個有益探索。
□ 編輯于俊霞□ 美編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