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娥

◎ 利比亞亂局給石油業帶來的更多是心理沖擊。供圖/東方IC
隨著西方國家軍事介入,利比亞動蕩不斷升級。這場亂象升級背后,給世界石油市場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給利比亞石油生產帶來極大打擊,給石油生產國、輸出國帶來的卻是一場心理上的轟炸。
利比亞戰亂 石油業叫苦
利比亞的戰亂,給世界油市帶來沖擊,也給作為石油進口大國的中國及中國石油企業帶來一些反思。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從國際市場獲得石油資源時,一定要考慮到天災人禍等各種不利因素,并堅定地實行多元化油氣進口戰略。
3月19日,美英法等西方多國開始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被西方國家命名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打擊就此打響。整個行動中,包括法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的戰機從多個空軍基地起飛,空襲了的黎波里、祖瓦拉、米蘇拉塔和班加西等城市。
已然動蕩的利比亞,在轟炸中面臨新的戰火與危機。西方國家的行為,已然使得利比亞國家內部的動蕩大幅升級。在這樣的背景下,利比亞的油氣產業走向何處去?利比亞動蕩所引發的亂象,對國際油價影響幾何?
利比亞獨立后到卡扎菲掌權初期是利比亞石油發展的黃金時期,十年之內躍入世界產油國前列。良好的資源潛力和利比亞的改革開放,使世界評論界認為利比亞已進入政治平穩時期,使他在投資熱點中的排名一路上升,在2005年全球最具油氣投資吸引力排名中,利比亞位居榜首。
然而,世事難料。眼下的利比亞已是滿目蒼痍,更別說石油生產了。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的多處目標在3月21日晚再次遭到西方國家戰機的空中打擊。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卡特·哈姆21日說,聯軍在利比亞建立的禁飛區將繼續擴大,將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包括在內。
對此,專家認為,法、英、美等國家開始對利比亞發動軍事攻擊,利比亞的原油供應、未來原油產出,都將受到一定沖擊。
據今年1月19日利比亞央行公布的數據,2010年,利比亞石油收入達324.3億美元,超過了2009年的200億美元。而美國能源信息署去年12月公布的利比亞石油最新數據顯示,利比亞以443億桶位居2010年非洲國家石油儲量的第一位。利比亞被稱為歐洲諸國的油庫,超過70%的石油出口到歐洲。
顯然,如果利比亞政局繼續動蕩,有可能像國際能源署(IEA)所預測的那樣,其原油出口會暫時中斷。類似中國這樣的原油進口國,可能會向非洲其他國家尋求替代能源,且國際的期貨油價或將上揚。
(1)按裝置圖1所示連接各裝置, 接好數據采集器外接電源,打開計算機,進入數據采集軟件V6.0,使電極玻璃泡位于液面下,測出蒸餾水和食鹽水溶液的pH,感知二者的pH為7,并介紹溶液呈中性時pH=7,用蒸餾水沖洗pH電極。
利比亞局勢對能源市場更重要的影響在于,該國有多處石油煉廠和勘探基地,這些設施能否得到較好保護、其后由誰來管理,是各方更為關注的話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部主任董漫遠認為:“利比亞局勢短期難以平息,這是一個部落社會,部落利益訴求不同。接下來將會對石油分配展開一場惡斗,對地區穩定也將產生較大影響。”
在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臺之后,反政府示威如同泛濫的尼羅河水,溢向埃及周邊的中東國家。如今,利比亞、也門、阿爾及利亞、約旦、巴林、伊朗等國也陷入動蕩。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賀文萍認為,從巴林局勢發展可以看出,此前勢如破竹席卷中東北非的政治動蕩,因為不確定因素的出現而遭到遏制,打破了此前關于革命引發各國連鎖反應的猜測,但是局勢還在不斷變化發展中。
其中,利比亞局勢的發展,不僅為石油生產國非常關注,石油輸入國同樣十分擔憂。
董漫遠認為:“單從利比亞的石油產量來看,對全局的影響不大。但是美英法打擊利比亞政府行為,可能導致其他產油國政局不穩,特別是海灣產油國。目前海外合作委員會6個國家中,有3個國家政局已不穩。這種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推高油價。”
“利比亞目前的現狀,心理影響還使得很多石油輸入國對未來形成幾點擔憂:政局持續動蕩是否影響石油產量,這種動蕩是否會影響能源通道的安全。波斯灣是世界重要的石油通道,一旦被巴林的反政府勢力控制,后果不堪設想。目前沙特已經介入巴林,而伊朗又與巴林有聯系,造成伊朗與沙特的矛盾上升,進一步刺激了石油進口國脆弱的神經。”董漫遠進一步分析。
中東各國受到從埃及、利比亞傳來的“推翻執政者”風暴的影響,開始都提出了改善民生的口號。但是,隨著革命的深入,最開始的訴求和各國國情結合后,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蘇丹局勢也有脆弱性,蘇丹反政府勢力會否抬頭,會不會出現利比亞這種亂局?很顯然,多國的反政府勢力都在關注利比亞局勢的發展,這或許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模式:從事反政府活動可能得到西方國家支持,通過西方軍事介入來達到奪權上臺的結果。這種寄望于西方介入的模式,不能不說加大了石油供應緊張的擔憂,助推了油價上漲的可能。”董漫遠告訴記者。
歷史上的多次糾紛使得利比亞與美國鬧翻,這也給了許多西方國家公司可乘之機,它們紛紛取代美國公司而大獲漁翁之利。法國、西班牙,特別是意大利得到了最多的好處。如果說BP在阿爾及利亞曾起過“頭羊”作用,那么意大利的阿吉普公司也成為在利比亞影響最大的外國石油公司。
美英法此次的軍事行動,恐怕將改變上述的局面。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表示:“在采取對利比亞進行軍事打擊前,西方國家肯定權衡了利弊。在此輪軍事打擊中,利比亞的一些煉油設施可能受一些影響,但對西方國家的石油供應影響不大。一是利比亞的出口量所占比例不大。二是可以轉移進口,轉移生產,像沙特就已經增加石油生產,可以加大對這些國家的石油進口。三是目前天氣開始轉暖,油氣產品不至于出現緊缺狀況。”

◎又是石油惹的禍?一名反政府士兵望著遠處石油管道爆炸冒出的黑煙,腦海中或許會閃過這樣的疑問吧!供圖/東方IC
然而,對此次西方國家的做法,也有專家表示不容樂觀。董漫遠說:“假設利比亞難民潮流向鄰國、流向歐洲,新一輪動蕩勢必造成。那時,能源供應安全、油價上漲,都將與利比亞動蕩產生直接關系。”
中國從利比亞進口原油約700多萬噸,約占我國進口總量的3%。中石油財務總監周明春在出席2011中石油業績說明會時稱,中石油對于地區動蕩的危機應對方案也正在形成中。“目前,國家主管部門已經組織好幾次專題研究,公司應對危機的戰略方針大體上是,在國內加強勘探,同時加強新的渠道合作談判,比如與俄羅斯等產油國的談判。”
董漫遠認為:“現在中國政府、中國石油企業都持比較冷靜的態度。我國對阿拉伯國家和北非國家等堅持基本的外交原則、政策,通過此次事件證明是正確的。這種長期以來建立的良好關系,與當地互利合作,造福了當地人民。將來利比亞不論是誰掌權、執政,利比亞新政府都不能忽視與中國的關系。因此,我國油企與利比亞未來新政府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合作空間是有的。”
然而,從眼前的現實情況來看,卡扎菲下臺可能是一個趨勢。
“我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規模已經形成,企業這些年走出的經驗依然可以借鑒,工作還需要改進。只是目前還要看利比亞局勢的走向,還需要我國企業等一等。今后,重頭戲還在于與利比亞新政府構建關系。”董漫遠稱。
經歷了利比亞這場完全有人禍引發的動蕩,雖說我國油企并無太大損失,但是中國石油企業今后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是應提前反思并采取措施應對某些不利因素。
“無論是日本大地震還是利比亞動蕩局勢,這些事件都給了中國企業一個教訓:我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從國際市場獲得石油資源時,一定要堅定地走多元化油氣進口戰略。在走進國外市場等諸多發展模式時,一定要考慮天災、人禍等這些不利因素。”專家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