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張青
摘要:尊重關愛學生是黨和國家對教師基本素質的要求,是師德的核心,是社會倫理道德在師生關系上的具體體現,蘊涵著人道主義精神,教育的人道性要求,使尊重關愛學生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被視為當代教師必備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關鍵詞:尊重;學生;師德;核心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136-02
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教師要尊重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以真情去教育和影響學生,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尊重關愛學生既是黨和國家對廣大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師德的核心。
一、尊重關愛學生的重要性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在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德是教師的立業之本,常言“學校之魂是教師,教師之魂是師德”。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遞者,更是人類文明的工程師,教師具有塑造學生心靈、培養學生品格、啟迪學生心智的作用。所以說尊重關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師德的核心。
(一)尊重關愛學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
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會得到學生同樣的回饋,學生會對教師產生尊重和愛戴之情,這是心靈和心靈的碰撞,是愛的雙向互動,使師生之間的感情融洽、相互信任、關系和諧。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所產生的反饋,在教育過程中反復作用、不斷深化,從而把師生之間的關系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同時,教師給予學生的尊重和關愛能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從而有助于建立學生和教師之間交流的橋梁。這樣以來,教師就能夠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找到通向學生心靈的“捷徑”。
(二)尊重關愛學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師對學生殷切的期盼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源泉。這種期盼是伴隨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產生的,當學生在教師對他們的態度和行為中感受這種期待,體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其內心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動力,自信心增強,從而促進自身學習和各方面的發展。同時教師態度和藹可親,樂于鼓勵學生,實際言行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和指導,這樣學生的情緒就會輕松愉快,從而具有良好的學習動力。
(三)尊重關愛學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尊重關愛學生可以為思想品德教育有效地進行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心理和情感往往是相互影響的,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時,就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自覺和努力地進行學習。這樣以來,學生和教師就變成了良師益友,從而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教師尊重關愛學生,對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關愛會使學生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感受到真誠與合作的價值,感受到人世間的美好。這樣學生就會以同樣的情感去對待周圍的人,在內化實現的同時實現外化,最終形成自身內在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教師尊重關愛學生的基本方法
尊重關愛學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做好工作的保證,對于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需要教師自身知識的不斷鞏固和完善;賞識激勵學生,激發學習動力;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加強教育實踐來實現尊重和關愛學生的目的。
(一)教師自身知識的不斷鞏固和完善
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喜愛的教師的影響因素很多,例如,淵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愛崗敬業的精神等。其中最根本重要的條件是教師應具有淵博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學習,從而使自己的知識不斷鞏固、不斷完善。唯有此,教師才能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解答,進而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如果教師對于學生所提出不能給出滿意的回答,學生們便會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產生懷疑,從而對于教師的合格性產生懷疑,更談不上贏得他們的愛戴,從而無法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因此作為教師自身必須加強下面三方面知識的擴展和學習。
1.綜合性知識。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針對某一個問題,大多數是從自己所學專業的方面進行解釋。但往往許多問題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去能解決則不能得到一個全面和完善的回答,因此需要教師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進行解釋。這樣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關注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要關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在知識上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博”。
2.前沿性知識。教師應該高度關注前沿性知識的發展。我們現在處于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的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教材在編寫時已經注意隨著時代發展更新知識,但教材建設滯后性的特點,使得有些內容在教材一出版就發生了新的變化。因此,教師應對各種前沿性的知識進行及時、有效的地更新和補充。
3.教材中的潛在知識。教材中常常潛藏著很多的知識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拓展教材中學生易產生疑惑的問題或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深入研究,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興趣,對學生可能產生疑問的地方或容易感興趣的問題有所預見,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賞識激勵學生,激發學習動力
作為學生,他們在心靈最深處最渴望的就是得到老師的賞識。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賞識,這也是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動物的地方。”只要學生認為你對他們的賞識是真誠的,是發自內心的,還是會被他們所接受,并對他們產生積極影響的。通過對學生的賞識,可以克服學生的自卑和怯懦,增強其自信心;通過維護學生的自尊,培養他們的自尊自愛,減少攻擊性行為;挖掘他們的內在潛力,培養其獨立性。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適時地和及時地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鼓勵和激勵他們,使他們充滿自信,激起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讓表揚和鼓勵成為走向成功的加速器。比如,對于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表現很好的學生,可以經常鼓勵他們向更高的標準努力,不要滿足于現狀;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切記不要歧視他們,反而要更多地給他們一些關愛、賞識、,鼓勵他們盡量多花時間來學習,同時盡可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只要他們有一點進步,就及時地給予表揚,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學習好的。教師應充分發揮賞識在教育學生中的重要作用,以教師的深沉之愛去感染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讓表揚和鼓勵成為學生成功之路的催化劑。
(三)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
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情意等。在我國應試教育的熱潮中,教師和學生一起被推到了“考分”的風尖浪口,專業素養中“硬性指標”,如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容易得到認可,而處于隱形地位的專業情意卻容易被忽視。正所謂沒有感情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無論教師的教學技能多么優秀,如果學生不能認可,不能將其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那么教師的“教”只能說是單方面的灌輸。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既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符合現代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職業情感和倫理素養,否則就不能勝任教書育人工作,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只有對學生充滿尊重和關愛,才能使學生產生飽滿的情緒,形成強烈的進取心和學習動力,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并取得進步。
(三)注重教師的教育實踐
教育實踐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重要活動。教師在通過理論學習構建自身知識體系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親身實踐、身體力行,用學過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培養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課堂的教學實踐是教師的教學知識、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的來源,特別是工作在一線的基層教師,他們日復一日在課堂、教室中工作,和學生朝夕相處,他們在教育過程中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的欣賞者、聆聽者、關懷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教育活動是教師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為增長教師才干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通過教育實踐,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培養教師熱愛和獻身人民教育事業、關愛學生的高尚的職業道德。在教師辛勤的教育實踐中,當他們取得一定的教育成果時,親眼看到自己的努力化作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進步,看到自己的學生工作后并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時候,便會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更加尊重關愛學生。因此,教師要注重在工作實踐中磨煉自身的意志品質,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職業情感,培養職業道德。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該把尊重和關愛學生當作師德的核心,按照教師的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自己,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不斷學習,潛心育人,時時刻刻尊重關愛學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參考文獻:
[1]張敏.在關愛學生中加強黨性修養[J].才智,2010,(26):207.
[2]王淑芬.關愛學生:教師必備的倫理素養[J].理論經緯,2007,(12):8-9.
[3]唐亮,劉雪梅.關愛學生和諧發展[J].科教導刊,2010,(3):124-126.
[4]齊劍玲,閻慶旭.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滿腔熱情關愛學生[J].中國地質教育,2005,(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