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瀾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大學生 “考證熱”現象如今已蔓延到碩士生群體之中。在認識碩士生考證現象時,首先需要回答如下兩個問題:碩士生考證行為的現狀如何,目的又何在。據相關數據顯示,碩士生群體中,持有1—2個證書的人約占被調查總人數的26%,持有3—5個證書的人約占68%,持有5個以上證書的人約占5%。不分年級、專業,93%的學生持有考取多個證書的想法。另一方面,關于考證的目的,為日后工作而考證的人占83.49%,[1]而出于興趣、專業發展等需要進行考證的人在總人數中所占比例很小。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多數碩士生認為“證書”可以增強就業的競爭力,這也是他們對考證趨之若鶩的主要原因。
如果說證書增強了碩士生在應聘中的競爭力,并成為碩士們在考證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的理由的話,那么,用人單位是如何看待這些應聘者手中所持的證書呢?證書一定有助于職位的獲得?基于此問題,通過對我國華東地區若干省市共計99家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分析,試證明“就業”與“證書”間的關系,究竟如何,用人單位對于“證書”都有怎樣的回應。
通過分析我國經濟最發達的華東地區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了解用人單位對于碩士生考證的態度,并通過數據分析證書在就業中的分量,從而得出碩士們應該理性地看待“考證”的結論。
本調查針對“中國碩士研究生人才網”華東地區的招聘信息,涉及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江西和上海等7個省市,共計99家用人單位1的招聘信息,其中非盈利性單位(科研院所、高校、醫院、政府事業單位)共計40家,盈利性單位59家。99家單位共提供2716種職位,其中面向博士研究生的職位有1331種,面向碩士研究生職位有1385種(1385種職位中,面向文科類碩士生的職位有261種,面向其他類別碩士生的職位有1124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法,搜集上述企業的招聘信息后,對其進行匯總分析。主要從以下兩個角度把握材料:在這些職位中,有哪些職位要求應聘者提供證書,這些職位出現的頻率與比例;這些職位需要何種類型的證書。除此之外,通過與某地人才市場招聘專員進行交流,了解用人單位對于持有證書的應聘者的態度。
通過分析,99家用人單位所提供的2716種職位中,明確提到要有證書的崗位共計417種,約占總數的15.4%。而在這417種職位中,有252種職位主要集中于4家用人單位(見表一),占總量的60%左右。
與弱勢的證書需求相對應的是,在招聘信息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用人單位對于學生所學學科專業的明確要求。從信息出現的頻率上來看,在招聘碩士生時,用人單位更注重其所學的專業。

?
在所有的招聘職位中,與提供給理工類的碩士生的職位相比,面向文科類碩士生的職位數量較少,2716種職位中,用人單位對博士生與碩士生的需求量幾乎持平。在1385種面向碩士生的職位中,僅有261種職位是面向文科類碩士生的(見表二)。
文科類工作職位招聘量較小,是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里不做分析,但是,較為清楚的是,文科類碩士生的就業壓力較大。但是單純地通過證書的積累,并不能使文科類碩士生增強就業競爭力。招聘職位的要求表明,用人單位更加強調的是應聘者對專業知識的掌握。

?
碩士學習階段,大多數的學生都會積極爭取加入中國共產黨,認為擁有黨員身份能有助于其就業。通過分析99家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發現,在2716種招聘職位中,明確將黨員資格作為入職條件的職位有452種,而且提供這些職位的用人單位主要集中于少數幾家單位,尤其是非盈利性單位(見表三)。

?
通過分析招聘信息可知,在2716種職位中,明確提到要求有證書的職位有417種(詳見表四)。

?
在要求提供證書的417種職位中,404種職位要求具有英語等級證書,4種職位要求具有計算機等級證書。而這兩種證書,大多數學生在進入碩士生學習階段之前就已經獲得。至于9種專業從業資格證書,一般來說,獲得該類證書的基礎是具有相應的學科背景。從這一視角出發,對于碩士生而言,證書已經不是影響其就業的主要因素。從招聘信息的職位要求來看,絕大多數的用人單位都明確要求碩士生所學專業為某學科的二級學科,或某個具體的專業方向。相異于重視本科生專業基本能力的養成,用人單位對于碩士生的要求更注重其專業知識的深度與精通。
1.盈利性單位更看重碩士畢業生的能力和既往工作經驗,而非“證書”。在招聘信息中,68%的盈利性單位表示會優先考慮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畢業生。企業認為具有實踐經驗和實際能力比擁有證書更重要。通過與蕪湖市人才市場的招聘專員進行交流,大多數企業表示在招聘過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應聘者必須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在初始考察階段,能夠體現和量化實際能力的指標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面試印象和個體有無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學習成果。因此,對于應屆碩士生來說,在學習、積累專業知識的同時,需要豐富自我的專業實踐能力。
2.非盈利性單位除了重視碩士畢業生所學專業外,還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政治面貌和科研能力,而非“證書”。在此類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中,大多對于碩士生的政治面貌有著明確的要求。通過對招聘信息的統計分析,有452種職位要求應聘者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但是僅占非盈利性單位提供職位總數的18%(非盈利性單位共提供2501種職位)。另一方面,在大部分研究院所、高校中明確要求應聘者有一定的科研成果。這對應聘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要求。因此,對碩士生來說,在碩士生學習階段,夯實專業知識基礎是他們的主要學習目標。
通過對招聘信息的匯總與分析,以及對招聘主管的訪談,碩士生考證行為是一種非理性的功利性行為,考證的最大危害在于影響了專業的學習,實質是降低了碩士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碩士生應該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這是碩士生與本科生的根本區別。用人單位在挑選人才時,最看重的仍然是學生的專業能力,而非證書。碩士生往往關注一些他們認為的熱門的、社會認可度較高的證書,卻忘記了所學專業才是用人單位在挑選應聘者時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對專業的精通才是應聘者在競爭中的真正優勢所在。
已有調查表明,“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所考的證書與本專業并不十分相關,如中文系的考導游證,化工系的考了公共關系證書,金融專業的考專業性很強的物流證書”。[2]在這些行為中,不排除有的人是為了滿足興趣愛好而考這些證書,但是,其中83.49%是為了就業考證,這些與專業相關性較低的證書,對就業是否真的有幫助呢?本研究的調查表明,大部分用人單位對于證書并無明確的要求,而職位適應性的根本在于個體專業知識的素養。
事實上,重視證書輕視專業的行為,在個體走上工作崗位后,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相對于本科生而言,碩士階段的學習時間更短,對一些跨專業的碩士生而言,需要面臨的問題更多。這樣,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碩士生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考證上,專業學習必然受到擠壓,甚至有部分考證學生對專業學習抱著應付的態度,荒廢了專業學習。即便人才市場對證書的需求度較高,經過死記硬背而獲得的證書只能一時過關,而無法保證人才的長遠發展,無法真正從內在提高個體的專業能力和素養,即擁有某證書不等于具備了相應的能力。
在原有的認識中,計算機等級證書證明了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在計算機剛剛普及的時代,對于應聘者來說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證明。一方面,在日常辦公中,需要具備運用電腦處理信息的能力。但是伴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基本的電腦操作已經成為了個體的必備技能。另一方面,對現代辦公軟件的使用已經成為了碩士生,甚至是本科生普遍具備的素養。在招聘職位中,對計算機等級證書的要求,已不再突出(見表四)。因此,對于處于碩士生階段的學生來說,對于計算機知識的關注,更多的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上。
英語的重要性在招聘信息中得到了體現。在此次招聘中,共有404個職位要求有英語證書(見表四)。另外,對于碩士生來說,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之中需要大量的學科專業的前沿性知識,而這些內容都是以英語的形式發布于國際媒體。在日常書面應用中,使用英語的頻率極高。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非英語專業的碩士生來說,英語作為一項技能,重點是應具有高水平的英語讀寫能力,并非通過機械記憶獲得英語考試等級證書。機械記憶一些詞匯對解決現實問題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注釋:
①根據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文件的規定,承接畢業生的就業的單位主要可以分為: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外資、合資或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由于此次信息統計中沒有涉及個體工商戶類型招聘,為了便于統計,將本次統計的單位類別劃分為非盈利性單位與盈利性單位兩種類型。
②本次調查研究中所涉及的證書有如下類型:計算機等級證書(需要職位有4種);英語等級證書(需要職位有404種);相關從業資格證書(例如律師、物業、證券、會計、教師等共有9種職位需要)、任職證書(需要職位110種,注:應屆畢業生一般不具備,故不在本次統計之中)。
[1]葉璐.談大學生考證熱的理性回歸[J].衡水學院學報,2010,(10).
[2]楊曉,楊薇.大學生考證的功利化現象剖析[J].現代教育科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