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寧,劉純艷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的心身疾病之一,是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有研究表明[1],消化性潰瘍病人具有較強的焦慮情緒。同時,反復發作的潰瘍疼痛往往會加重其焦慮。自我護理能力是個體從事自我照顧的能力,體現了個體對自身健康的管理能力。這種管理能力不僅體現在病人的生理方面也體現在其心理方面。人在患病時,心理健康會受到影響,常常會出現焦慮,焦慮大多來源于對疾病的恐懼、身體一般狀況變差、自我照顧能力的減退等[2]。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和焦慮的關系,通過護理干預提高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減輕或消除焦慮、加速潰瘍愈合和減少復發,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質量。現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2010年3月—5月在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確診為消化性潰瘍的病人69例。其中男49例,女20例;年齡20歲~75歲(39.83歲±1.62歲);胃潰瘍7例,十二指腸潰瘍60例,復合性潰瘍2例。納入標準:經電子胃鏡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的病人。排除標準:有病理證實為惡性潰瘍及有胃、十二指腸手術史病人;長期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所致的消化性潰瘍病人;有精神病史病人;有其他嚴重的軀體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的肝、腎、腦及血液系統疾病等)及并發癥或有嚴重后遺癥病人。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研究者取得病人同意后,向其發放自我護理能力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調查使用統一指導語;向病人詳細說明量表的填寫方法,告知無記名填寫并為其保密,在10 min內完成。填完后,研究者檢查是否有遺漏,即時收回。
1.2.2 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t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該量表是美國學者 Kearney和 Fleischer根據Orem自護模式于1979年設計制訂的,包括4個維度43個條目[3,4],即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知識和自護技能。2000年,ESCA被翻譯成中文并進行了信效度檢測,結果顯示相關系數0.92,內容效度1.0,信度系數 0.87[5],可見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此后,耿桂靈等[6-8]分別對此量表進行了進一步的檢驗和應用,同樣顯示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計分,其中有11條為反向計分,滿分172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根據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高、中、低 3個水平。
1.2.3 焦慮自評量表(SAS)該量表是Zung于1971年編制的,用于評定焦慮病人1周來的主觀感受。SAS共20項,每項進行1級~4級評分,主要評定依據為各項所定義的癥狀出現的頻度,總分≥40即為有焦慮。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包括統計描述和關聯性分析(對定性變量之間的聯系通用的方法是根據兩個定性變量交叉分類計數所得的頻數資料作關聯分析,即關于兩種屬性獨立性的χ2檢驗;用Pearson列聯系數r來描寫兩個分類變量關聯的程度)。本研究共發出調查問卷73份,有效回收69份,有效回收率95%。
2.1 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及各維度能力水平及能力得分(見表1)

表1 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及各維度能力水平及能力得分(n=69)
2.2 消化性潰瘍病人的焦慮狀況 69例消化性潰瘍病人中,焦慮得分22分~52分。其中 16例(23.2%)病人有焦慮,得分44.31分±4.09分;53例(76.8%)無焦慮,得分31.08分±4.11分。
2.3 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焦慮的相關性(見表2)

表2 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焦慮的相關性(n=69)例(%)
3.1 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水平相對較高 自我護理是個人為維持生命、健康和幸福,確保自身功能健全和發展而需要自己采取行動,這些行動是具有一定形式的、連續的、有意識的行動;個體有能力進行自我護理稱為自我護理能力[9]。本研究中,37例(53.6%)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處于高等水平,32例(46.4%)處于中等水平,無一例處于低等水平,整體自我護理能力水平相對較高。原因可能是現代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而且消化性潰瘍病人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當有餐后疼、饑餓疼或“夜間疼”等典型的潰瘍病癥狀時,病人可以通過網絡、書籍等途徑獲得疾病的相關預防保健知識。
3.2 近1/4的消化性潰瘍病人存在焦慮 本研究中,16例(23.2%)病人存在焦慮。汪曉艷等[10]對105例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負性情緒進行調查分析所得30.5%的病人存在焦慮。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接近,這表明消化性潰瘍病人的心理狀況仍不容樂觀。長期焦慮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削弱胃黏膜自身防御功能[11],進而可以導致或加重潰瘍。因此,護士應做好對病人的心理護理,告知病人及家屬焦慮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焦慮癥狀嚴重病人,可以遵醫囑指導其正確服用抗焦慮藥。
3.3 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其焦慮情緒 本研究中,自我護理能力水平不同的病人焦慮狀況不同,自我護理能力處于高等水平的病人(13.5%)較之處于中等水平病人(34.4%)焦慮的發生率低(P=0.04)。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其焦慮情緒,隨著自我護理能力水平的提高,焦慮減輕。
3.4 注重消化性潰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 慢性過程、周期性發作和節律性疼痛是消化性潰瘍主要的臨床特點,反復發作的潰瘍疼痛容易讓病人產生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研究中發現,部分潰瘍病病人缺乏重視自身健康的意識,雖長期反復出現上腹脹疼、反酸及胃灼熱等癥狀,仍不能意識到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按醫囑用藥及定期復查對疾病的影響。因此,護士應注重病人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①告知病人關注自己的健康,主動尋求促進健康的相關知識,采取促進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例如戒煙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長期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緊張工作、氣候變化時及時保暖等;②指導病人工作或學習疲勞時學會自我放松,如緩慢的深呼吸、聽輕音樂等;③告知病人根除幽門螺桿菌能有效地加速潰瘍愈合和預防復發,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做好餐具、用具的消毒,防止家庭內感染;④當出現胃疼、脹等不適時,應及時就醫,避免濫用止疼藥,遵醫囑安全合理用藥和定期復查。提高消化性潰瘍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目的在于增強病人對自身健康的責任感和管理能力,減輕或消除其焦慮情緒,更好地改善其生活質量。
[1]Jones MP.The role of psy chosocial factors in peptic ulcer disease:Beyond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NSAIDS[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6,60(4):407-12.
[2]徐漠研,梁曉坤,安林靜,等.護理干預對肝癌住院病人焦慮和抑郁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0,24(2B):422-423.
[3]Kearney BY,Fleischer BJ.Development of an Iinstrument to measur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J].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1979,2(1):25-34.
[4]Yamashita M.T he 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98,20(3):370-381.
[5]Wang HH,Laffrey SC.A Predictive model of well-being and selfcare for rural elderly women in taiwan[J].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2001,24(2):122-132.
[6]耿桂靈,梁濤,袁義厘,等.腦卒中病人自我護理能力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7,7(2):3-5.
[7]李淑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2A):313-315.
[8]申鐵梅,蘇小茵,譚堅鈴,等.冠心病病人自我護理能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調查[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4):2278-2280.
[9]王斌全,趙曉云.Orem與自理理論[J].護理研究,2008,22(2A):375.
[10]汪曉艷,劉一鳴,季明惠,等.消化性潰瘍病人負性情緒與自我管理知識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8,22(10):2556-2557.
[11]郝小平,張忠玲.胃大部切除術后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0,8(11B):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