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曉珍,張建娟,施俊峰,吳海峰
心理咨詢技術對自殺未遂病人癥狀自評的影響1)
浦曉珍,張建娟,施俊峰,吳海峰
自殺是指故意傷害自己生命的行為。自殺未遂是指有意毀滅自我的行動,但并未導致死亡[1]。有資料顯示,自殺病人中每出現一個自殺成功者,就有可能有10例~20例自殺未遂者,而自殺未遂病人中又有10%的反復自殺者[2]。一般說來,自殺未遂后第1年中(特別是在最初3個月內)自殺致死的風險最高[3]。在這個階段中,病人情緒不穩定,對刺激尤其敏感,需要充分保護和支持。因此,在自殺未遂者挽回生命后,需要心理干預,使他們度過心理危機,恢復心理、生理、社會功能。2007年1月—2008年12月對100例自殺未遂病人進行心理干預,用癥狀自評量表(SCL290)測評來評價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經宜興市某二級甲等醫院急診搶救后收住院的100例自殺未遂病人,按住院號尾數分組,單號為研究組、雙號為對照組,每組50例。研究組中男19例,女31例;年齡16歲~91歲(54.2歲±11.3歲);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及以上19例;自殺原因:家庭糾紛17例,婚姻問題19例,久病及經濟困難9例,工作受挫5例。病人及家屬均自愿接受調查。對照組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21歲~80歲(51.2歲±12.1歲);初中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上22例;自殺原因:家庭糾紛16例,婚姻問題20例,久病及經濟困難7例,工作受挫7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自殺原因等方面比較,P均>0.05,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1.2.1 心理調查工具及方法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2 90)[4]。該量表分為9個因子90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1級~5級評分評定自殺未遂病人有無心理癥狀及其嚴重程度。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總分超過160分或陽性項目超過43項,或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可考慮為陽性。量表評定在病人中毒癥狀好轉、生命體征穩定的情況下,由研究者一對一進行交談,把總的評分方法和要求向病人交代清楚,在自愿的基礎上由病人個人或家屬協助完成答卷。病人出院后6個月再次進行SCL290測試。并隨訪2年,觀察其自殺情況。
1.2.2 心理干預方法 在住院期間研究組的病人根據測試結果,由專業心理咨詢師進行心理咨詢和治療,具體方法為:①評估:采用與研究對象實施一對一的接觸,通過嫻熟的技術操作,關切病人的體態語言(如目光交流,撫摸病人)等迅速建立比較信任的咨詢關系,通過深入晤談與觀察,重點了解自殺前事件,事件發生的經過,有哪些想法,是什么促使去行動,現在的想法,對本次事件的看法,將來的打算,以了解再自殺的可能性;既可以對自殺危險性進行評估,也可以使他們體會到關愛、支持和理解,降低自殺的風險,結合癥狀自評量表了解并分析病人的癥狀,收集病人的心理狀態,處事態度與動力機制。②治療:采用羅杰斯受助者中心療法和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治療。對照組的病人由臨床護士進行支持性心理幫助。
1.2.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6.0建立數據庫,計量資料(年齡、SCL290評分)用均數±標準差(x ±s)進行統計描述,方差齊時用t檢驗進行統計推斷;計數資料(性別、文化、自殺原因、自殺行為發生)用頻數、百分率進行統計描述,用χ2檢驗進行統計推斷,檢驗標準α=0.05。
2.1 兩組自殺未遂心理干預前后SCL290各因子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自殺未遂心理干預前后SCL290各因子評分比較分(x ±s)
2.2 隨訪2年后兩組自殺行為發生情況 研究組50例自殺未遂病人隨訪2年有1例自殺未遂。對照組50例病人2年后隨訪有6例再自殺行為,且有1例自殺成功。詳見表2。

表2 隨訪2年后兩組自殺行為發生情況比較例(%)
3.1 心理咨詢技術對自殺未遂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手段
自殺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認知、情感與交流之間相互作用的行為表現,所以在自殺未遂者住院期間給予有效的心理幫助和干預,是減輕心理癥狀、調整認知、改變生活態度、適應生存環境、預防再自殺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運用心理咨詢技術采用先評估再治療的方法,經過心理干預后研究組SCL290測評分8個因子(軀體化、強迫、人際敏感、焦慮、抑郁、敵對、偏執、精神病性)低于對照組(P<0.05),恐怖因子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2年自殺行為發生率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心理咨詢技術對自殺未遂者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干預手段。單獨會晤形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病人樂于接受,從而增加了其治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羅杰斯受助者中心療法[5]:咨詢師致力于幫助創造一種讓受助者能夠自由體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圍,給以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情,建立和發展雙方之間融洽的情感關系,強調動員受助者自身潛力,而不是靠挖潛意識或改變反應形式來糾正不正常行為。不是把重點放在受助者的過去,而是直接處理受助者現在的情況尤其要以當前的情緒狀態為重點,咨詢時集中在受助者的思維和情感上,耐心傾聽,注意共情,重視反映技術,包括內容反映、情感反映,前者是指把受助者所說的內容整理后反饋給受助者,后者是把受助者的情緒、充分體驗到的情感和自我概念的不協調,促使受助者自我理解、自我指導和自我治療,從而促使自身改變。受助者人生態度的積極改變,生活能力的不斷提高,從而成為充分發揮機能的人是咨詢成功的標志。埃利斯理性情緒行為治療[6]:埃利斯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在尋找病人不合理信念時,一定要抓住典型特征即絕對化要求、以偏概全和糟糕至極,并把他們與病人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聯系起來。只有通過疏導、辯論來改變和重建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根據埃利斯的ABC理論對病人進行心理診斷、領悟、修通和鞏固治療,幫助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
3.2 亟須對護士進行心理咨詢培訓 在自殺未遂病人的救治過程中,護士與當事人接觸也最密切,24 h不間斷的監護給護士提供了觀察和處理當事人危機反應的機會,而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恰恰在事件發生后24 h~48 h[7]。某些因生活事件引發心理危機造成自殘、自殺或疾病狀態而住院的病人,也需要在入院早期進行心理監護和干預,這些都為護士參與危機干預提供了機會。護士作為醫療行為的執行人員具備心理干預的資格,因為醫學心理學是護理專業的必修課,護士不僅受過心理學訓練,而且還將心理支持和干預兩大常用的危機干預技術貫穿于護理程序中。在成批傷員、危重癥病人、自殺等病人的心理干預方面已積累了經驗,在心理醫生缺乏的具體國情下,護士不失為危機干預的可用資源,他們有機會、有責任、有資格參與危機干預的臨床工作[8210]。但是由于大多護士缺乏心理咨詢知識,她們對改善自殺未遂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限,因此需要對護士進行心理咨詢培訓,提高心理干預能力。目前,隨著心理咨詢師和心理治療師認證制度的建立,已有一部分護士經過心理咨詢師的專業系統培訓,已取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正在加入危機干預的專業隊伍,成為臨床心理危機干預的中堅力量。
[1] 郝偉.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702172.
[2] W asserm an D.自殺:一種不必要的死亡[M].李鳴,湯臻,張麗娟,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35236.
[3] Haw ton K,Fagg J.Suicide and other causesof death,following at2 tempted suicide[J].Br J Psychiatry,1998,152:3592366.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增刊):31235;1012103;1092115.
[5]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二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32 118;1212129.
[6] 郭念峰.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2129.
[7] 楊小柳,黃秀琴,何曉冰.從SARS心理危機干預看綜合醫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干預方案[J].中國新醫藥雜志,2004,3(2): 10211.
[8] 姚小群,葉麗花.13例服毒自殺未遂病人心理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9,8(3):1812185.
[9] 劉豐玲,王玉娥,張海霞,等.自殺未遂病人護理的心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6,21(17):61263.
[10] 于登瀛,關雪瑩.心理護理應在實施上下工夫[J].中華護理雜志, 1998,33(9):5352536.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kills on symptoms self2evaluation of incomplete suicide patients
Pu Xiaozhen,Zhang Jian juan,Shi Junfeng,et a l
(Peop le’s Hospital of Y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Jiangsu 214200 China)
R471
C
10.3969/j.issn.100926493.2011.15.028
100926493(2011)5C21368202
1)為無錫市科技局科技發展指導性計劃項目,編號:CSZ00972。
浦曉珍(1964—),女,護士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副主任護師,本科,工作單位:214200,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張建娟、施俊峰、吳海峰(通訊作者)工作單位:214200,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
2010210220;
2011202221)
(本文編輯 呂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