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實驗的方法研究分析3-6歲幼兒期兒童對美術作品的審美偏愛,總結其在內容題材、表現形式、表現風格和色彩構成方面的審美偏愛。為兒童用品的設計找出理論依據。
關鍵詞:3-6歲;兒童 ;審美偏愛
一、3-6歲兒童心理發展
3-6歲的兒童好奇心強,喜歡鮮艷、艷麗的色彩,此階段的幼兒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顏色,最喜歡的顏色是紅色,再有就是黃色,此后才是綠色等顏色。孩子的眼睛對鮮亮明麗的色調容易捕捉,相對來說對暗淡的色調容易被忽視。
由于3-6歲幼兒期的兒童的知識經驗貧乏和語言能力還不夠發展, 兒童主要是以直觀表象的形式來認識外界事物,其思維特點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對色彩的認識是建立在對具體事物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對色彩的認識是無意識的或者是潛意識的。他們喜歡紅紅的太陽、藍藍的天空和綠綠的草,進而影響到他們喜愛紅、藍、綠這類的色彩。因此此階段兒童用品色彩設計可以運用對比反差大、濃烈、鮮艷的色彩。這樣既可以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也能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
二、對3-6歲兒童審美偏愛的實驗調查
以下是我用實驗的方法對3-6歲幼兒審美偏愛的實驗調查:
實驗對象:3-6歲幼兒共40人,男女各占一半;
實驗方法:選擇4套美術作品作為實驗材料。(說明:實驗材料同本人論文《1-3歲兒童審美偏愛》中所用材料相同)
實驗過程:向每一位3-6歲被測試兒童分別展示每套美術作品,并要求測試兒童從每套題材中選出自己最為喜歡的一副作品或者是一組作品,并說明其喜歡的原因。
三、實驗結果
3-6歲幼兒對美術作品喜愛的選擇是:
實驗總結:
(1)內容題材:幼兒期最喜歡的美術作品題材是動物題材的,其次是人物和交通工具,這個年齡段對人物的偏愛由先前的2%增加到28%。這與幼兒期的兒童心理發展有關,幼兒期的兒童逐漸意識到性別之分——女孩要做媽媽,男孩要做爸爸。所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喜歡模仿成人的活動。喜歡動物題材美術作品的原因是動物的可觀賞性,可玩賞性和熟悉性所決定的。
(2)表現風格:幼兒期最喜歡的是擬人夸張的美術作品,對寫實風格美術作品的偏愛也較以前有所增加。這與幼兒期的心理發展有關,這種變化是向更高級的方向變化,從簡單到復雜,從局部到整體,從被動到主動。這個結果與兒童偏愛的玩具和動畫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夸張和擬人化的動物形象消除了兒童對于動物的恐懼感,增強了親近感。
(3)表現形式:幼兒期兒童最喜歡的仍然是線描重彩的美術作品,其次是彩紙粘貼、剪紙、水墨畫和素描,對白描的美術作品不怎么偏愛。這表明幼兒期兒童偏愛的是色彩鮮艷、豐富和濃烈美術作品,而較少偏愛色彩單調的美術作品。
(4)色彩構成:幼兒期兒童喜歡的是暖色調的美術作品,基本上是持平的態度。喜歡冷色調美術作品的兒童在這個時期有明顯增加。
結論: 3-6歲幼兒對美術作品審美偏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四、結論
3-6歲的兒童偏愛動物題材和人物題材的美術作品,偏愛擬人夸張的表現手法,偏愛色彩鮮艷明亮和色彩豐富的暖色調美術作品,對冷色調的偏愛由所增加,對美術作品的局部特征偏愛轉向整體。幼兒審美題材特征顯示,幼兒偏愛于他所熟悉的事物。
參考文獻
[1]張奇,《兒童審美心理發展與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艾略特·艾斯納(美),《兒童的知覺與視覺的發展》,湖南美術出版社1994
[3](美)羅伯特·斯萊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曹文譯,女,任教于重慶長江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