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英 羅文竹
摘 要:本文對國內液化氣市場供應現狀及市場需求進行了深入分析,結合影響液化氣市場的外部因素,對液化氣后期走勢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液化氣;市場;預測
一、國內液化氣供應情況現狀
(一)進口氣依存度下降與關稅稅率下調
(1)進口氣依存度下降
在2005-2010年間,國內液化氣市場對進口氣的依存度分別是:26.6%、23%、16.1%、9.3%、15%、9.7%,基本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原油市場暴跌的環境下,甚至跌至10%以下,雖然在2009年因經濟形勢好轉,原油逐漸反彈而略有回升,但也僅在15%以下。
(2)進口氣來源
2010年我國液化氣進口氣來源地,中東地區占據前四位,2011年主要產油國地緣性政治沖突頻發,由此引發了市場對原油供應或將減少甚至中斷的擔憂,支撐油價長期盤踞高位。國際液化氣市場也借勢大幅攀升。此外近年來,中東的民用需求和化工需求也呈逐年上升之勢,受此影響2011年部分中東生產商的合同貨供應有所減少。沙特阿美公司就削減2011年的對外合同貨供應量,預計其2011年供應總量將減少100-200萬噸,在600-700萬噸左右。盡管阿布扎比的供應量有增加可能,但增幅仍未知,根據目前的情況推測2011年的合同貨供應量可能稍低于2010年。
(3)進口關稅稅率下調
進口液化氣的質量優于國產液化氣,只是由于長期以來負擔著5%的關稅,使得其價格與國產液化氣相比并不占優勢。我國每年進口的液化石油氣數量基本呈逐年下降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決定從今年起將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丙烷、丁烷的進口關稅由5%降至2%。
綜上所述,2011年國際液化氣市場在原油高位支撐、供應相對吃緊的雙重利好提振下,價格水平或將長期處于高位,從而對中國進口商的購貨熱情形成持續的壓制。雖然有關稅稅率下降利好,今年以來國內進口商操作依舊困難。受此影響,預計2011年的中國液化氣進口總量將降至270萬噸左右,月平均進口量在20-23萬噸。
(二)新擴建項目眾多國內LPG產能繼續提升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對成品油的需求量持續放大,再加上2009年5月8日以來國內試行成品油新的定價機制 ,該調價機制能夠相對及時地反應國際原油市場的變化,提高了煉廠的積極性,因此不但三大集團新擴建煉能積極性高漲,中國化工等國有大中型企業及山東、西北等地方煉廠也不甘落后,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僅2010年新擴建煉能就累計達到4000萬噸,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突破5億噸。LPG作為煉油業務的副產品,年產能自然也不斷被增長。
在2011-2015年間,國內仍將有眾多新增煉油項目,而且煉能巨大,多在1000萬噸以上,如全部如期建成投產,在2013年國內將增加14400萬噸/年煉能。
除了新建煉廠項目以外,國內現有煉廠積極擴建規模,在2011-2013年,預計將有13500萬噸/年的擴建項目以及西部煉廠1000萬噸/年的擴容改造項目建成投產。
另外為應對國內產能過剩及適應乙烯產業發展造成的國內碳四迅速增量 ,深加工產業09年開始進入產業發展的快車道,醚后C4原料氣進行芳構化、異構化生產得到廣泛運用 。據統計截至2011年8月累計產能已經超過400萬噸 。
隨著煉油能力的提升,預計2011年國內原油加工量有望達到歷史新高位4.5億噸左右。盡管國內煉廠仍會保持較高的油品收率,但隨著月均原油加工量的攀升以及產能增長,液化氣產量大幅增加趨勢已不可避免。按照近兩年的液化氣比照原油收率來看,預計2011年中國液化氣產量可能將達到2250萬噸左右,月均產量近188萬噸左右,比2010年總量將增加140萬噸左右。
(三)南北方所占比率發生變化
三大集團積極布局搶占華南、西南等資源難以自給自足市場,隨著廣西石化、云南石化、四川石化等1000萬噸級煉油廠的陸續投產,預計南方地區對北氣的依賴將逐漸減少。
二、市場需求增長趨勢遭多方阻擊
(一)天然氣消費量增長勢頭強勁
基礎設施建設高速推進。地下儲氣庫、進口LNG碼頭建設蓬勃發展、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將在今年底全線竣工,國內天然氣供應量不但大幅增加,而且供應穩定性增強。
價格優勢引致需求穩步提升。雖然天然氣價格改革啟動,但目前仍為過渡性機制,相對與原油價格密切相關,高度市場化的液化氣來說,仍具有較大的價格優勢。另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燃氣的需求量將穩步提升。
隨著西氣東輸二線、LNG接收站陸續投入使用和城市管網化的迅速發展 ,國內天然氣有望繼續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據估算今年天燃氣的供應量將可能達到1300億立方米。
(二)二甲醚逆境中緩慢前行
2007-2008年,是二甲醚產業的蓬勃發展年份,兩年間生產廠家數量及總產能均以接近倍增的速度迅速增長,只是因需求未能同步跟進,導致平均開工率僅達到3成左右。在08年更是由于金融危機造成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暴跌,間接導致液化氣等石化產業鏈產品不但價格下滑,需求更是萎靡不振,作為摻混使用的二甲醚,更是陷入困境,當年開工率迅速降至2成水平,在09年更是跌至僅有19.86%。到了2010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逐漸向好及國際大宗商品的震蕩推升,液化氣及二甲醚市場逐漸復蘇,價格水平等出現明顯提高,不過當年雖然僅有3家新增廠家投產,但總產能已經突破1000萬噸,市場供過于求矛盾更加嚴重,當年的開工率也僅僅恢復到23.24%。
2011年計劃投產二甲醚生產線,累計產能共有330萬噸,但因為宏觀經濟環境及二甲醚自身供大于求競爭激烈的行業特點,預計不會全部投產。
綜合來看二甲醚產品在未來總生產能力將可能達到1352.8萬噸,實際有效產能也有大概1165.3萬噸。但是我們要看到國家對二甲醚產品的定位已經由原來的“清潔可替代燃料”改為“復合燃料”,這意味著國家對二甲醚的態度和政策已經改變。《城鎮燃氣用二甲醚》國家標準出臺,對二甲醚管控嚴格,客觀上限制了產業的發展。不過今年以來由于原油震蕩上漲,帶動液化氣市場連創年后新高,二甲醚與液化氣的價格差距長期在1000-2500元/噸,套利空間巨大,下游用戶摻混異常積極,伴隨著需求的增加,二甲醚一線的整體開工率目前也維持在3成左右。參考原油市場高位震蕩的趨勢,后期二甲醚市場有望延續。
(三)液化氣出口方興未艾
隨著國內液化氣自主產能的提升及東亞、東南亞國家需求的增長,我國對外出口量緩慢增加。2011年的中國液化氣出口總量可能突破100萬噸,達到110萬噸左右,月平均出口量在9-10萬噸,仍主要是進口轉出口為主,但國內液化氣市場趨于飽和,走出國門也成為消化產量的可操作途徑之一,因此國產氣出口也有增加趨勢。
整體來看2011年的液化氣市場供應將繼續增加,進口量與國產煉廠產量之和預計在2520萬噸左右,而出口量將可能達到110萬噸左右,所以2011年的全國表觀消費量極有可能達到2410萬噸,較2010年增長約72萬噸以上。
三、影響液化氣走勢的外部因素
(一)原油對液化氣市場的影響
原油是煉油產業鏈走勢的風向標,除了自身顯著特征以外,幾乎所有產品的走勢都跟原油息息相關,液化氣作為煉油的附屬產品同樣也如此。
前期歐美相繼報出疲弱經濟數據,業者擔憂經濟衰退加劇,導致大規模拋售,國際油價遭遇重創。因市場對歐洲債務危機解決抱有期望,9月27日原油收盤重回80美元/桶之上。但歐債危機前景仍不明朗,歐美各國缺乏一個明確的刺激經濟復蘇的措施。美國石油協會公布的原油庫存上升亦可能打壓油價。經濟面的不確定性以及需求面的利空因素的存在,決定了原油的大幅回彈或許只是短暫現象。
(二)宏觀經濟政策的導向作用
由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帶來的全球貨幣流動性泛濫,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攀升,國內輸入性通脹壓力正日益增加。與此同時,在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需求拉動、流動性總體寬松的貨幣推動以及人口拐點臨近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今年上半年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仍然較大,煉油業務的成本也可能持續增加。
為應對通貨膨脹壓力,國家自去年以來已經連續多次加息,可以說‘穩健偏緊 是央行目前的主要貨幣政策。此舉可以加強資本控制,抑制投機,符合今年穩定物價的任務。溫家寶總理不止一次提出,穩定物價是今年的首要任務,因此作為民生產品的液化氣石油氣今年必將遭受更多的關注。
四、2011年后期市場走勢展望
中東及利比亞局勢動蕩,市場對國際原油市場供應憂慮難散,日本震后重建,支撐需求國際原油價格將維持高位震蕩行情,即使北非政局好轉,預計也可維持60-100美元/桶左右價位。
為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水平,政府部門對液化氣價格的監管力度將增強。只是液化氣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產品,價格更多的由市場來決定,行政干預可能收效有限。
除了在淡旺季及3-4月和7-8月兩個集中檢修階段,可能出現行情的寬幅震蕩外,由于地緣政治難測,原油的暴漲大跌可能性也將極大影響到國內液化氣市場周期性寬幅震蕩行情。
10月份:后期原油仍將左右國內外市場心態變化,直接決定油品及調油市場的開工率波動。初步來看,在供應面基本平穩的前提下,終端民用需求及工業加工等剛性需求的放大,國內二甲醚的大肆摻混間接加速了三級站的庫存消化速度。空好因素旗鼓相當,排除原油持續寬幅震蕩以及一些人為因素干擾,國內市場多呈現窄幅的橫盤整理,上下波動均將有限,但畢竟市場逐漸向需求旺季過渡,價格底線存有相對有限的拉高空間。
11月份:基于疲軟的經濟基本面預測,11月份原油料將難有大幅提升,力求站穩80美元/桶上方小幅震蕩為主流趨勢。國內檢修基本結束,供應將全面恢復。不過此時南方真正入冬,需求大幅提升,各地均將進入傳統消費旺季。中旬過后北方供暖全面展開,需求反而下滑可能影響心態。但依靠強勁的工業需求支撐,具備一定自我消費能力和抗跌能力。此外,隨著二甲醚成交的走高及冬季先天條件約束,導致二甲醚摻混優勢漸失,民用液化氣市場將收復部分失地。南北差價問題逐步解決,套利水平有望重新回歸正常。進口方面,11月份進口成本看漲,進口與國產價差有望放大。綜合考慮供不應求的狀況可能出現,11月國內行情具備推漲的各項硬件,各地價位仍有沖上年內高點的機會。
12月份:因12月份臨近年底,煉廠抓緊時機完成全年生產及銷售任務量在先,出貨壓力增大。屆時國內供應也將全面恢復,北方地區隨著供暖的完全鋪開終端需求或有下滑。但南方天氣寒冷采暖需求增加仍有利于刺激需求繼續上升。空好博弈中行情推漲乏力,中下旬隨著本年度最后一輪排庫工作的推進,行情或將重回弱勢,底線將回落。
參考文獻
[1]劉賀明.中國城市燃氣面臨的形勢和發展的措施[J].城市燃氣,2002年
[2]李冬嬸,李惠.關于國有燃氣企業發展問題的探討[J].城市燃氣,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