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謙
摘要:企業在市場中成長,必然會面對各種風浪,危機隨時可能發生。昨天還輝煌的企業,今天就可能被一個小小的細節所擊垮,行業內危機事件一件接一件,層出不窮。如果企業不重視危機預警,一旦危機發生,無法及時處理,就會讓企業越陷越深,甚至是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結局。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是企業管理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因此,企業要想盡早覺察出危機端倪,防患于未然,就必須建立一套危機預警系統。
關鍵詞:危機;預警與應急;現狀;措施
一、引言
風險預警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一個新階段,逐漸體系化。預警的重點就是抓住小范圍、低程度的風險事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小事件引發大風險,最成功的預警應該是將危機消除于萌芽狀態。應急是指在正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當發生了具有破壞性質的意外事件時,對這種緊迫情況,需采取的控制事態惡化、減輕事故損失的搶救措施。通過對以往危機事件的研究分析發現,應急處理越及時有效,危機造成的損失相對就越小。因此,近年來,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越來越受到專家和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企業預警管理,是指能夠對企業失敗、管理失誤現象進行早期警報和早期控制的一種管理活動。所謂企業預警管理理論,是將經營失敗和管理失誤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發生發展過程,置入現有管理模型中統一分析,來揭示企業的逆境現象(經營失敗、管理失誤)的客觀活動規律以及逆境同順境的矛盾轉化關系,進而揭示企業經營不失敗、擺脫失敗的管理機制。因此說,它是企業研究如何識錯、防錯、糾錯、治錯的系統管理方法,是一門全面解釋企業成功機理和失敗機理的系統學說。
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的佘康教授認為,國外的研究內容主要是企業危機發生后如何應對和如何擺脫危機的策略問題,至于危機的成因、發展過程則缺少機理性分析和實證研究。企業預警管理理論是對經營失敗機理性分析并建立新的企業管理手段與方法的理論。
現有的管理注重研究企業經營成功的機理而忽視企業經營失敗的機理的研究,從而難以科學的解釋企業面臨的問題。企業預警管理理論,就是將經營失誤失敗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過程而置入現有理論框架中進行新的思考,多層次多角度地研究企業逆境的客觀發展規律,這可稱為企業管理的”安全”機理。企業預警管理研究是通過規范性的定性與定量分析,來提出預警管理的概念、原理與方法的系統學說,以全面闡述企業的成功機理與失敗機理。
二、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的現狀及產生原因
危機預警機制研究企業預防危機、應付危機、解決危機的手段和策略,設計企業危機預警分析指標,以增強企業的免疫力、應變力和競爭力,保證企業處變不驚,做到防患于未然。特別在當前,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經營環境已今非昔比,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下,開展危機預警研究與應用就顯得更加迫切與重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的核心是要企業樹立危機意識,而領導者的危機觀念尤為重要;建立危機預警機制的關鍵是健全危機防范制度,保證危機信息傳導通道的順暢,以及研究建立應對危機的措施謀略。越是成功的企業越不可無危機預警機制。
縱觀業界,在改革開放的滾滾大潮中,多少曾經叱詫風云、豪情萬丈的商界巨子如同喧鬧的走馬燈來去匆匆,多少曾經如日中天、風光無限的企業集團就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閃而逝。正如古語所云:“其興業郣,其亡也忽”。
(一) 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的現狀
目前,我國企業的管理誤區只是建立實施“危機預警機制”。管理也是生產力:合理組織生產并產出經濟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管理誤區在于:忽視企業基礎管理而過分強調企業法人權威;忽視管理的多樣性而過分強調經濟手段的作用;忽視企業內部機制二過分強調擴權管理;忽視企業自身問題而過分強調客觀原因。此外,就是是對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爭太極端。
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的研究主要是反唯理性主義。非理性傾向者關注管理的實務認為,世界上成功的企業背后必有一套強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資源,管理他們的方法是通過文化的微妙暗示。而傳統的管理模式過分依賴分析的、定量的方法,導致有失偏頗。企業在管理方法的運用中把握不了適當的“度”失去平衡。現實表明,我們不應該處于兩個端點上,而要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促進演化發展。
(二)企業危機預警機制現狀產生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在危機到來時,企業為什么總是倉皇應戰總是缺乏一種機制、一種制度性的防范措施。其原因可以歸結如下:1.高速度掩蓋低質量
多年來我國的速度型的發展模式,在經濟處于高速度發展階段,人們只看到表面的繁榮,而看不到企業潛伏的危機。在經濟處于調整收縮階段時,企業危機爆發的頻率自然提高。總體上來說,企業的周期與國家經濟周期是一致的。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有時候的高增長是伴隨著高通貨膨脹,經濟運營存在極為明顯的周期性。盡管經濟學家力圖找到燙平波動方法,但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少。
2.思維局限的約束
西方思維重分析而東方重整合,大多數中國企業缺乏危機意識。中國強調中庸的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使我們國人缺乏辯證思維。西方管理追求卓越,東方管理追求和諧,此話不無道理。目前中國的企業大多從計劃經濟的短缺年代發展過來,在有產品就有消費者,有廣告就有市場的環境下,曾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過去的成功往往會誤導企業家,在經歷了創業時期的大風大浪,鑄就輝煌后,總認為自己會遇難呈祥,逢兇化吉,淡化了危機意識。
3.浮躁的社會風氣
社會大環境影響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轉型期的社會意識、空氣中都充滿了浮躁的氣味。“一不留神,成為百萬富翁;一不留神,成為影視歌三棲明星”諸如此類的神話廣為流傳。
企業家面臨市場種種的巨大誘惑,更多的考慮是如何迅速膨脹擴大,神經總是繃的緊緊的,總想著通過幾場應戰擊敗對手,成就大業。
因而,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企業家向前考慮的多,向后考慮的少;攻擊型的思維占主導,防范型的觀念居次位;有心規劃宏圖大業,無意審視危機憂患。這也是導致企業缺乏危機預警機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業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研究的重要環節及相關措施
(一)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工作的三個重要環節
1.危機調查和危機預測
調查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情景,首先需要進行廣泛的情報收集工作 ,然后對已經收集的情報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評估,把所有可能發生得危機按輕重緩急加以排列,并預測出危機對組織造成多大損害,并將結果迅速上報或分送有關決策者,從而為制定反危機措施做好前期準備。
預測危機,這里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找出在組織的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什么危機,因為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再次發生。第二種是,找出該組織的同行或類似組織發生過什么危機。
2.精心策劃危機應急方案
良好的危機防范管理不僅能夠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情景,而且要為可能發生作好準備,擬好計劃,從而自如應付危機。
制定全面的危機反應計劃主要包括危機運營的目標、策略對策、工作程序方法、方案運作條件、組織資源配置等,在制定危機反應方案時,可傾聽外部專家的意見。當然,危機預案不應太僵化、太具體,要有一定的靈活性,以包括各種危機均有的不可預見的方面,留給管理層自己判斷。
3.培訓專業人員,進行“模擬危機”演戲
為確保處理危機時有一批訓練有速的專業人員,平時應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包括培養員工的危機意識和臨危的應變預防能力。同時,設定模擬危機情景,定期進行模擬演習,使人們熟悉方案,并檢測方案的有效性。
(二)建立風險預警與應急管理系統的措施
1.企業必須收集競爭情報,為危機“監控”
在危機醞釀期,往往會在媒體或互聯網上出現相關事件的報道。如果企業能在此時就有所覺察,將其解決于危機爆發之前,這不僅是避免危機的最佳方式,也是把企業損失降到最小的途徑。信息技術長足發展,企業信息化建設也逐步從部門級擴展到了企業級,作為應對,競爭情報產品及相關服務已成為危機預警和監控的有力工具。對于競爭情報準確的搜集、管理以及分析,是企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其危機預警系統的要素,為此要做好以下幾方面:要準確判斷所有消息的來源,并與刊登和轉載消息的媒體及時取得聯系,贏得他們的信任,把“危機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對“輿論出口”澄清,是對解決問題行表率的作為;要快速、準確地掌控競爭情報,這也是危機公關的前提;要能夠以最直接和最快速的方式,實時掌控市場信息,以達到預警的目的;應對危機公關預警,企業需要“因需而定”擬出各自的競爭情報規劃。
2.企業必須要做好危機預警階段的分析工作
企業在建立自己的危機預警體系時,應該認真反思哪些薄弱的問題可能會導致企業陷入危機,因此,在危機預警階段的分析工作就顯得異常重要,預警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調查工作
企業應按照正式的方式來明確最有可能發生的、潛在的、能夠造成最為嚴重危害的危機,其主要調查途徑有:
①對公司的高層、中層、基層進行調查
②對經銷商進行調查
③對消費者進行調查
④對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進行調查
⑤對媒體記者、編輯進行調查
在對以上所形成的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幫助識別企業最脆弱的方面,為危機企業縮小應該進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機范圍,從而確保危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危機分析
其主要內容包括:
①分析危機發生的頻率
②分析危機發生的影響
③分析危機管理的難度
④分析危機引起的公眾關注度
(3)診斷工作
企業要建立危機自我診斷制度,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剖析和評價,及時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糾正,從根本上減少乃至消除發生危機的誘因。建立危機管理機構,由危機管理小組制定或審核危機管理指南以及危機處理方案處理危機險情。一旦危機發生,及時遏制,減少危機對企業造成的危害。擬定危機管理計劃,在事前對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預先研究討論,制定出應變的行動準則。開展員工危機管理教育以及培訓,增強員工危機管理的意識和技能,應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提高管理小組的快速反應能力,并可以監測危機管理計劃是否充實、可行。
結束語
危機是對任何企業而言的,都既是風險又是機會,是風險與機遇的混合體。風險在于它的破壞性和致命性,如果缺乏正確及時的應對措施可能會導致企業的滅頂之災;機會也是同步的,企業可以通過包括風險預警和應急管理手段在內的種種正確措施重新升華、提高企業形象,喚起消費者的更大關注。總之,當企業面對危機時,應該以社會公眾和消費者的利益為重,迅速做出適當反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并主動的、有意識的以該事件為契機,因勢利導,借題發揮。這樣才有可能恢復企業的信譽,進而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于芳.政府危機管理預防預警機制的構建與完善[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2]李峰.論企業危機管理中的信息溝通[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