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為公,王一軍(河南省直屬機關第一門診部,鄭州市 450000)
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死因,常因未能有效控制而使心力衰竭難以糾正。許多抗心律失常藥物因有不同程度的負性肌力作用,使用不當則易加重心力衰竭[1]。胺碘酮是一種抗心律失常藥物,同時具有改善心功能作用[2]。為進一步了解胺碘酮在維持治療老年VA中的療效,筆者對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47例VA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心律失常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經心電圖確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早搏(每小時30次)且有心悸等癥狀,心率>60次·min-1,病因主要包括心肌病、高血壓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排除因藥物(如洋地黃中毒等)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引起的VA者、顯著竇性心動過緩者、碘過敏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心動過緩和房室傳導阻滯者[1]。患者隨機均分為2組:觀察組年齡63~79歲,平均(68.2±5.6)歲;對照組年齡62~76歲,平均(67.9±5.2)歲,2組在性別、年齡及一般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給予強心、利尿、擴血管、心肌細胞營養劑等綜合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胺碘酮片600 mg·d-1,連用 10 d,然后減量至400 mg·d-1,服用 10 d,再減量至200 mg·d-1服用10 d,最后以100 mg·d-1維持。2組均以30 d為 1個療程。治療前、后行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
參照《全國抗心律失常藥物療效標準》治療前、后24 h動態心電圖檢查結果及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1)顯效:室性早搏(VPC)數量平均減少≥70%;成對室性早搏數量減少≥80%;短陣室性心動過速消失>90%,連續心搏在15次以上,室性心動過速及運動時心搏≥5次的室性心動過速完全消失。(2)有效:頻發室性早搏數量平均減少≥70%或連發室性早搏減少≥90%;心功能改善Ⅰ級或未達到心功能Ⅰ級,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VA改善總有效率和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表2。

表1 2組VA改善率比較(n)Tab 1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between 2 groups(n)

表2 2組心功能改善率比較(n)Tab 2 Comparis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heart function between 2 groups(n)
2組治療前心率、PR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心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對照組治療前、后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并且觀察組治療后心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PR間期均有所延長,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心率、PR間期變化比較(±s)Tab 3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PR interval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2組治療前后心率、PR間期變化比較(±s)Tab 3 Comparison of heart rate and PR interval between 2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5vs.before:*P<0.05;vs.control group:#P<0.05
PR間期/ms 374.6±47.2405.6±51.8376.1±46.8427.2±55.4組別對照組例數/n 47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47心率/次·min-1 86.7±13.275.6±11.686.3±12.964.3±9.8*#
2組治療前、后均未見嚴重不良事件發生,肝功能未見異常改變。觀察組有3例(6.4%)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對照組有5例(10.6%)出現竇性心動過緩,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VA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心律失常,根據血流動力學狀態可分為血流動力學穩定和不穩定型VA。前者包括完全無癥狀和有輕微癥狀,后者包括暈厥、先兆暈厥、心臟性猝死和心臟驟停。VA的常見病因包括:慢性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系統異常、結構“正常”心臟及嬰兒猝死綜合征等。VA一般治療原則為:首先應確定心律失常的存在及其可能發生的危險性,當出現生命體征抑制時,做出具體的診斷;休克時應先抗休克治療;病因及誘因治療;同時,密切觀察及防治藥品不良反應[3]。
胺碘酮為多通道阻斷藥,兼有Ⅰ~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應用個體差異大。胺碘酮作用機制主要是阻滯鉀通道,可延長動作電位和復極化時程及不應期,使心動過速被終止;阻滯鈣通道,主要為阻滯慢反應細胞的鈣內流;非競爭性抑制α、β腎上腺素能受體等。盡管作用強度不同,但胺碘酮具備了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4]。胺碘酮具有一定的非競爭性抗交感作用,既具有β受體阻滯藥的有益作用,又無受體阻滯藥抑制心肌收縮力的不良作用[5]。胺碘酮具有抑制α受體作用,使周圍血管擴張,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灌注和減少VA。胺碘酮對心臟功能的抑制及促心律失常作用小,所以近年來胺碘酮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VA的一種重要藥物。胺碘酮是一種廣譜抗心律失常藥,其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均為脂溶性,服用后廣泛分布于肝、肺、脂肪、皮膚等組織中,主要經肝臟代謝,由膽汁排泄,具有負荷期和半衰期長且個體差異大的特點[6]。雖然有臨床試驗[7]顯示胺碘酮治療VA有效,且可改善心功能和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的危險性,但胺碘酮在臨床應用的個體差異較大,不良反應發生率呈明顯的劑量相關性,隨著維持劑量的下降,不良反應發生率也明顯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VA改善總有效率和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并且觀察組治療后心率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但2組治療后PR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胺碘酮治療老年VA能夠明顯提高心律失常改善率和心功能改善率,并且能夠顯著降低心率,且不良反應輕微,值得臨床大樣本試驗進一步證實。
[1]武保華,王向明,劉志明.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應用胺碘酮最佳劑量探討[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10(1):35.
[2]金曉東,劉錫強,宋麗娜.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療中的應用現狀[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s1):65.
[3]張振起.心律失常治療的合理用藥[J].中國民康醫學,2008,20(16):1933.
[4]尹海平.胺碘酮治療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0):1422.
[5]馮翠萍,陳文麗.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12):1219.
[6]毛艷華.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9):1343.
[7]郭燕鴿,李明春.胺碘酮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07,9(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