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銀榮,陸虎華,潘寶國,劉 建,魏亞鳳
(江蘇省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如皋 226541)
麥后直播水稻是一種不需育秧、插秧過程,在大小麥收割后將藥劑處理的稻種借助機械或人工直接播入田間的栽培方式。由于該項技術具有省工、省力、節本、增效等特點,受到廣大農民歡迎。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江蘇省直播水稻的面積穩步上升,僅南通市直播稻的面積2009年就達7萬hm2左右。直播水稻的密度對產量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們研究了不同直播密度對粳稻南粳42產量的影響,旨在為本地區直播粳稻的高產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試驗在江蘇省沿江地區農科所試驗田進行,供試粳稻品種為南粳44。
采用雙因素3水平試驗設計,共設9個處理組合。A因素為基本苗,A1~A3分別為120萬,150萬和180萬·hm-2;B因素為行距,B1~B3分別為20,25和30 cm,穴距固定為10 cm。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 m2,3次重復。免耕條播機旋耕后,6月12日人工穴播,田間出苗率按70%計算,按常規直播稻管理,10月25日成熟,10月26日收獲。
從表1可以看出,產量最高的是A3B3處理組合,達9.607 t·hm-2,最低的是 A1B2處理組合,為8.584 t·hm-2。3個不同基本苗的處理平均產量表現,180萬·hm-2的最高,為9.216 t·hm-2;其次是150萬·hm-2,為9.095 t·hm-2;最低的是120萬·hm-2,為8.893 t·hm-2。基本苗處理水平之間的平均產量表現差異不顯著。3個不同行距的平均產量表現為30 cm的最高,為9.509 t·hm-2;其次是25 cm的,為8.900 t·hm-2;最低是20 cm的,為8.796 t·hm-2。20和25 cm行距的產量差異不顯著,兩者均極顯著低于30 cm行距的產量 (表2)。因此各處理組合間產量的差異主要是由于行距的變化引起的。
各處理組合的主要農藝性狀列表3。

表1 各處理組合的產量比較

表2 各因素水平間的產量比較
由表4可知,A3比 A1、A2每穗實粒數分別多2.10粒和0.48粒,成穗數分別多26.4萬和10.2萬·hm ,成穗率分別高3.66和0.53百分點。B3比 B1、B2穗長分別長 0.74和 0.58 cm,每穗實粒數分別多8.90和6.14粒,結實率分別高1.99和0.58百分點,成穗數分別多13.35萬和12.15萬·hm-2,成穗率分別高1.77和2.68百分點,分蘗率分別高9.15和6.47百分點。而B3的每穗秕粒數比 B1、B2分別少1.96粒和0.37粒,千粒重略低于B1。
就本試驗而言,基本苗高,同時株距大的處理組合每穗實粒數、成穗數多,成穗率高。株距大,穗較長,結實率和分蘗率高,秕粒數少。這是A3B3處理組合產量高的主要原因。

表3 各處理組合的主要農藝性狀比較

表4 各因素水平間的主要農藝性狀比較
通過增加播量來提高有效穗已成為直播稻高產節本栽培的主要技術環節[1]。本試驗中,產量隨著基本苗和行距的增加而增加,3個基本苗水平間的產量差異不顯著,行距30 m的產量顯著高于20和25 cm水平。因此,南粳42作為本地麥后直播稻品種,要獲高產穩產必須適當增加基本苗和成穗數,在確保基本苗的基礎上,行距以30 cm左右為宜,利于通風透光,低節位分蘗、早生快發,協調分蘗與成穗的關系。
直播稻生育期短,雜草多,易倒伏[2]。因此育種上應選育生育期適宜、抗倒伏、易管理的直播稻品種,以滿足生產的需要。
[1]張德浩.直播水稻高產配套栽培技術 [J].農家之友,2008(18):59-60.
[2]沈建勛,蔣根水,傅群,等.用種量和施氮量對直播水稻秀水123產量的影響 [J].浙江農業科學,2009(6):114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