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盈盈,任海英,王漢榮,鄭錫良,戚行江,王康強,丁朝玲,謝小波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仙居縣林業局,浙江 仙居 317300;4.瑞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浙江 瑞安 325200)
楊梅 (Myrica rubra)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果實甜酸適口,風味獨特,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因其顯著的經濟與生態效益,目前已成為浙江省主要水果種類,其產值已穩居各類果樹首位。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又叫楊梅枝枯病、楊梅青枯病等,為浙江省近年來新發現的楊梅病害,具有發病快、病程長、傳染性強等特點,目前在浙江省楊梅主產區呈迅速蔓延趨勢,嚴重影響楊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對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調查與研究,通過活體接種,初步確定了其致病原因,為該病的后續防治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2007-2010年對浙江省楊梅產區突發性枝葉凋萎病發生情況進行調查。觀察發病規律、發病癥狀,內容包括受害葉片,受害枝韌皮部、木質部、根部的病癥等。
接種試驗在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實驗室進行。
采用5年生盆栽楊梅進行病原菌接種,楊梅品種為東魁。2010年10月10日選用當年生夏梢枝條作為處理對象,在新鮮葉痕處覆上擬盤多毛孢屬真菌 (Pestalotiopsis)菌塊,用薄膜固定,用保鮮袋將接種枝條與外界隔離,內放保濕棉花,以不接種病原菌當年生夏梢作為對照。
定期觀察分析處理和對照的發病情況。
2004年在仙居縣步路鄉西爐村首次發現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因發現時呈零星分布未受到重視。2007-2008年集中連片大面積暴發,發病樹體陸續枯死,并有不斷蔓延擴展的趨勢。
2008年在仙居縣步路鄉、瑞安市高樓鄉發現大量感病死亡株。
調查結果表明,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已在仙居、瑞安、黃巖、天臺、諸暨等地大面積發生,并處于繼續蔓延之中。
品種間感病性有明顯差異,各地發病品種以東魁居多,且生長旺盛樹比弱樹更易發病。幼樹發病較重,1~2年即可導致幼樹枯死。
該病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暴發,病癥主要在夏末秋初開始出現,首先樹體上冠部枝梢出現零星葉片急性青枯,之后頂部、外圍枝條及內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始現病癥多數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癥狀初現時青枯葉片凋而不落,隨后漸漸枯死直至1~2個月后落葉,從而影響楊梅樹勢 (圖1)。

圖1 楊梅枝梢危害狀 (上)和整樹枯死狀 (下)
次年春季發病癥狀有所減輕,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長與結果,與正常枝梢無異,但到秋季又出現更為嚴重的發病癥狀,發病枝梢增加、樹勢進一步變弱,病情逐年加重,如此反復2~4年后整樹枯死,并伴隨枝干韌皮部開裂,根系枯死。
始現癥狀為當年生枝梢急性凋萎,即楊梅枝梢葉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漸漸呈枯黃、褐黃直至枯死,癥狀初現時葉片不脫落,1~2個月后葉片才漸漸開始脫落。9-10月雨水多、濕度大時落葉后的葉痕位置有白色絨毛狀菌絲長出,有時會蔓延到枝干上,枝條傷口處也會出現白色絨毛狀菌絲。發病部位木質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有時同一枝梢發病部位以下葉片生長正常并未出現發病癥狀,但木質部往往可見已受侵染變色。部分幼樹樹皮伴隨縱向開裂。根系明顯受害,與地上部相對應,根部發病從須根等小根開始,逐漸向較粗根系蔓延,病根切斷后可見根部組織顏色變深呈褐色,發病嚴重植株根系大部分或全部壞死。
2010年10月10日接種擬盤多毛孢屬真菌,10月14日楊梅枝梢出現明顯的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枝條變黑,出現明顯病斑或有黑色突起狀小圓點,接種10 d后開始出現葉片青枯等癥狀,而對照枝梢未見任何病癥出現,生長正常 (圖2)。
根據與田間發病癥狀對比結果,與仙居、瑞安等地的發病癥狀極為相似。據此,我們初步推斷該病害由傳染性病菌侵染楊梅傷口引起,病原為擬盤多毛孢屬真菌。

圖2 接種楊梅技梢發病狀況及對照 (下)
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已成為嚴重危害浙江省楊梅產業的病害,根據我們目前的發病規律調查與接種試驗研究結果,初步確定致病菌為擬盤多毛孢屬真菌。
擬盤多毛孢屬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所引起的病害世界性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尤為多見,此類真菌生活習性具有多樣性,為兼性寄生菌,以內生菌的形式在木本植物體內潛藏是一種普遍現象,同一種擬盤多毛孢在某些植物中表現為內生,而對另一些植物表現為寄生或腐生;或在植物的某個發育階段為內生,而在其他階段為寄生或腐生。病害的潛育期一般為3~12 d,其長短受氣溫、感病組織的老熟程度和寄主抗病性的影響,氣溫超過30℃時,發病受到抑制。組織越幼嫩,越易感病,寄主抗性越差,潛育期也越短[1-5]。寄主范圍比較廣,國內報道可寄生大約50多科植物。植物葉、枝、莖、根、種苗及果實均可受到侵染,多從傷口侵入,造成葉斑、葉枝枯、根腐以及果實爛潰瘍等癥狀,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目前在果樹上已有蘋果[6]、草莓[7]、枇杷[8]等報道,擬盤多毛孢屬真菌危害楊梅在國內外屬首次發現。
試驗表明,接種擬盤多毛孢屬真菌可出現明顯的楊梅葉片青枯癥狀和枝條發病癥狀,但因試驗時間較短,此結果為初步結果,除擬盤多毛孢屬真菌外是否還有其他病菌同時可引起此類發病癥狀,或者具有協同作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后續研究。
我們研究結果只是初步確定了楊梅突發性枝葉凋萎病的致病菌,對其傳染途徑、發病規律與防治方法還沒有展開有效研究,整體研究尚處于實驗室階段,有必要在更加細致的田間調查觀察基礎上,開展傳染途徑、防治技術等研究,包括防治藥劑篩選,藥劑使用時間、藥量、次數的研究等。同時,也應開展農業措施對其發病影響及防控效果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田間試驗與示范推廣。
[1]葛起新,陳育新,徐同,等.中國真菌志第三十八卷擬盤多毛孢屬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韋繼光,徐同,潘秀湖,等.擬盤多毛孢屬的分類學研究進展 [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6(3):78-85.
[3]韋繼光,徐同,郭良棟,等.根據形態學和分子系統學特征界定擬盤多毛孢屬的種 [J].廣西農業生物科學,2005(12):304-313.
[4]韋繼光,徐同.植物內生擬盤多毛孢的生物多樣性 [J].生物多樣性,2003,11(2):162-168.
[5]WAN G Y,GUO L D.Endophytic fungi II.new reco rds from P ine in Ch ina[J].M Yco Systema,2004,23:24-27.
[6]易建平,梁瑋莎,周國梁,等.進口美國蘋果上擬盤多毛孢菌的鑒定 [J].植物檢疫,2006,20(5):269-271.
[7]李向彬,蔣繼志,郭會婧,等.草莓根腐病菌致病物質的初步研究 [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1(2):42-44.
[8]楊秀娟,陳福如,何玉仙,等.枇杷擬盤多毛孢菌的生物學特性及殺菌劑的藥效研究 [J].福建農業學報,2003,18(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