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遠勇,丁新天,馬雅敏
(1.浙江省縉云縣植保站,浙江 縉云 321400;2.湖南農業大學 生物安全科學技術學院植保系,湖南 長沙 410128)
稻瘟病是縉云縣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只要條件適宜容易流行成災。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縉云縣總體發病較輕,但在局部區域感病品種上仍能危害成災,一般每隔5~10年就會在局部流行。1983年木栗鄉大面積發生穗頸瘟,品種為6202,全鄉106 hm2單季稻有95.7 hm2發病,病穗率75%以上;1996-1997年石筧等鄉鎮汕優63品種穗頸瘟重發成災,發病面積 209.6 hm2,病穗率 91%;2000-2003年雙川、大源等地協優5968品種穗頸瘟大發生,發病面積 192.5 hm2,病穗率 86%。2010年由于受品種、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單季稻發生較重葉瘟危害,全縣發生面積670 hm2,是20年來危害最重的一年。
2010年單季稻秧田期就可見葉瘟病斑,移栽后即發病,初見期為6月9日,比常年提早20 d。
全縣有大源、方溪、三溪、石筧、雙溪口、胡源、溶江、七里、東渡等11個鄉鎮149個行政村單季稻均有葉瘟發生,發病的鄉鎮數、行政村數分別占總數的68.8%和23.2%,發病面積670 hm2,占全縣單季稻種植面積的11.4%。
據6月26-29日在方溪、雙溪口、大源等鄉鎮普查結果,一般發病田塊的病株率51.7%,病葉率26.5%,病指10.8;局部嚴重田塊病株率達100.0%,病葉率90.7%,病情指數43.2;全縣發病田塊加權平均病株率48.6%,病葉率20.7%,病情指數9.9。在病斑類型上以急性型病斑為主,占70% 以上,同時可見白點型病斑。全縣有2 hm2重病田塊稻苗矮縮,出現“坐兜”現象。
主栽品種中浙優1號發病面積305 hm2,川香優2號、豐兩優香1號、Ⅱ優6326、兩優培九、粵優938、金優987等種植多年的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發生葉瘟,揚Ⅱ優6號、錢優1號2個中抗組合雖然只種植3年,但也發現有葉瘟病發生 (表1)。

表1 各單季稻品種種植年限及葉瘟發病面積
根據全縣葉瘟發生情況的調查結果,海拔300 m以上的田塊發病較普遍,共發病655 hm2,占種植面積的48.1%,而海拔300 m以下的單季稻田較少發病,發病面積僅占0.3%(表2)。

表2 不同海拔區域葉瘟的發生情況
發病區域地處海拔300 m以上的山區稻田,海拔高、光照少、水溫低、氣流強、云霧多、露水重,加之其他原因,重病年發生頻率高[1]。
縉云縣單季稻主栽品種中浙優1號推廣已有6年,其他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如豐兩優香1號、Ⅱ優6326、兩優培九、粵優938等種植均5年及以上,當一個品種推廣種植數年后,常會引起病菌群體小種組成結構的變化,繼而引起抗性喪失[2]。
單季稻秧苗期,持續陰雨寡照,溫度濕度適宜葉瘟發病。據縉云縣氣象局提供的資料:5月份降水量245.7 mm,比常年偏多73.5 mm,月日照總時數107.9 h,比常年減少28.9 h,平均日照僅為3.6 h,月平均溫度21.4℃,5月 3日最低氣溫11.3℃。適宜氣象條件導致秧苗苗瘟發生重,發展速度快。單季稻分蘗期6月降水量300.5 mm,比常年偏多280 mm,月日照總時數67.7 h,比常年減少67.3 h,平均日照僅為2.26 h,月平均溫度23.2℃,比常年偏低1.7℃,最低氣溫15℃,出現在6月6日。由于梅雨期長、雨日多、雨量大,不利水稻生長發育,降低稻株對稻瘟病的抗性,有利孢子產生、萌發、侵入,從而有利于葉瘟的發生。
品種復雜,種子來源廣,帶菌率高,農戶思想麻痹,放松種子處理。常年發生稻瘟病較重區域,稻草未經處理就直接還田或堆于田埂邊,種子和稻草帶菌,為葉瘟病發生提供充足的菌源。
不少農戶仍采用傳統的2次施肥法,重于基肥和分蘗肥,在肥料種類上只注重氮肥、不施鉀肥,導致水稻苗期氮肥過多,葉片披垂、硅化細胞少、碳氮比降低,可溶性氮和游離氨基酸含量增加,為病菌侵入后的生長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營養條件。
據大源鎮稠門二村 (海拔420 m)中浙優1號發病田塊的調查結果 (表3),氮肥施用量越大,葉瘟發病越重,氮肥施用量為 300,270,225 kg·hm-2而不施鉀肥的葉病率分別為 34.8%,27.0%和17.3%,病情指數分別為12.1,9.7和5.4,而施氮肥225 kg·hm-2同時配施鉀肥的葉病率只有11.2%,病情指數僅3.3。

表3 不同施肥量與葉瘟的發生關系
根據稻瘟病發生的歷史資料和氣象資料統計表明,氣象條件影響稻瘟病的流行程度,但與稻瘟病能否流行沒有必然的相關性,而致病生理小種的存在及其比例上升,是導致稻瘟病流行的關鍵。有些品種 (組合)在一定的范圍內,每年都發生輕度稻瘟病,但不造成大的危害。而垂直抗性品種則一般的年份表現出高度抗病,但有時突發稻瘟病而絕產。品種表現的抗病性是相對的,一個品種如果連續種植,連片種植時,適合該品種的生理小種就會發生和發展,甚至造成較大的危害,縉云縣山區一個新的雜交稻優良組合只能種植5年,至第6-7年稻瘟病必會流行成災。甬優9號、中浙優8號、Ⅱ優1273等組合尚沒查到葉瘟,因此,選用抗病優良組合是防治稻瘟病的關鍵技術措施。
對稻瘟病常發區、感病品種種植區及近年稻瘟病發生的地區進行重點監測,適時開展普查,準確掌握水稻葉瘟的發生范圍、程度及趨勢,并與氣象部門會商,及時準確發布病蟲情報,制定防治預案,指導防治工作。
推廣水稻壟作栽培、超級稻強化栽培、好氣濕潤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和增施硅鈣肥等健身栽培技術,采取促控結合,水肥調節,葉齡診斷,病害綜防等措施;科學合理追施分蘗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多抗性葉面肥稻博士;實行“淺、濕、干”節水灌溉技術,曬田促蘗,提高土溫、水溫,促進稻株水分養分平衡和苗蘗穩長,增加葉片表皮細胞壁機械組織強度,增強稻株抗病力,以有效預防稻瘟病的發生流行。
種子處理能殺滅種子表面的稻瘟病病菌,阻斷初次侵染源,推廣化學藥劑浸種是預防稻瘟病的有效方法。可用25%咪鮮胺乳油2mL或用1.5%二硫氫基甲烷可濕性粉劑8~12 g,對水5~7 kg,浸種子4~5 kg,浸種48 h后瀝干,不用清水沖洗,直接催芽。浸種時要嚴格把握浸種藥液濃度和浸種時間,確保防病效果。
藥劑防治以“控制苗期、預防穗期,普治葉瘟、重防頸瘟”為策略。對病葉率達到5%的田塊要進行應急連片防治,凡是葉瘟發生重或葉瘟輕發而后期倒3葉發病的田塊,對感病品種、生育期偏晚、周圍葉瘟重或倒3葉發病且劍葉或葉枕發病率達1%以上的田塊,要在水稻破口期和齊穗期各進行1次噴藥預防。
根據發病情況選用不同藥劑,預防可選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防治可選用25%咪鮮胺乳油或2%春雷霉素水劑,而40%富士1號乳油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另外75%肟菌酯·戊唑醇對葉瘟和穗頸瘟都有較好的防效[3]。
[1]萬詠聲.稻瘟病流行因子的探討 [J].安徽農學通報,2000(1):53-54.
[2]邱福林,王大為.稻瘟病菌致病機理的研究進展 [J].墾殖與稻作,2004(3):26-28.
[3]金春麗.拿敵穩防治稻瘟病田間藥效試驗 [J].吉林農業,201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