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鏡,何光中,孔德順,何金平
(1.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2.貴陽三聯乳業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奶牛的繁殖性能直接關系到奶業的經濟效益。當前,貴陽市采用集約化養殖方式的奶牛養殖小區越來越多,為了進一步提高奶牛的繁殖力,指導生產,我們選取貴陽市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某養殖小區(2007-2009年度)1016頭中國荷斯坦奶牛的繁殖性能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收集該奶牛養殖小區2007-2009年奶牛繁殖性能有關數據的原始記錄,對其1次配種受胎率、兩次配種受胎率、年受胎率、產犢間隔、流產率、子宮復舊時間、產后癱瘓、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肢蹄病、死胎率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并對常用日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含量進行測定。
該小區共存欄生產母牛1016頭,年產鮮奶4200 t。奶牛采用散欄舍飼,自由飲水,每天定量供給日糧,分3次(7:00,13:00和19:00)飼喂,每天擠奶2次(6:30,18:30),擠奶前先用溫水將乳房擦拭干凈,擠完奶后用消毒液 (碘甘油)對奶頭進行消毒。每天7:00和18:00清掃牛舍,清洗飲水池,牛糞倒入小區外的糞尿處理池中,每周用消毒液 (來蘇兒)對牛舍進行噴霧消毒1次。
表1結果顯示,在2007-2009年奶牛的年受胎率較低,分別為86.6%、82.1%和80.2%,且逐年下降;奶牛產犢間隔分別為 (413.25±3.46)d,(432.31±4.55)d和 (435.43±7.21)d,嚴重超過了奶牛理想的產犢間隔時間 (365 d);加上流產率較高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子宮復舊時間也逐年延長。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

表1 奶牛配種受胎的情況
奶牛子宮受到很大的創傷后,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復。該小區技術員觀察記錄子宮恢復時間的參考標準為:從產犢當天算起直到子宮沒有惡露、膿液排出,分泌物清亮,子宮基本恢復正常的實際天數 (需直腸檢查確定)。2007-2009年子宮復舊時間分別為 (36.77±3.22)d,(39.92±1.16)d(43.12±5.22)d,均在正常范圍內。
經分析,該小區應從以下方面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正確鑒定發情,適時輸精,提高受胎率;做好早期妊娠診斷,提高復配效率,早期妊娠診斷是提高奶牛繁殖力的重要手段,盡早發現空懷,及時復配,減少損失。
表2結果顯示,在2007-2009年期間,該奶牛養殖小區的產后癱瘓、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死胎的發生率均有下降的趨勢,但乳房炎和肢蹄病的發病率卻呈上升的趨勢。且該奶牛養殖小區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及肢蹄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該小區的經濟效益[1]。
產后癱瘓的病因主要有:分娩前后鈣吸收少而排泄增多引起血鈣含量急劇降低;干奶期奶牛使用高鈣低磷日糧;維生素先天不足或者合成障礙。該小區3年產后癱瘓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說明此病控制得較好。
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及肢蹄病的發病率較高。胎衣不下的病因有:產后子宮收縮無力、胎兒胎盤和母牛胎盤粘連、運動不足或某些營養物質缺乏;子宮內膜炎的病因主要是產房衛生條件差,臨產母牛外陰、尾根部污染糞便而未徹底清洗消毒、惡露滯留、人工受精等;肢蹄病的病因主要是圈舍和運動場不平整,太硬或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營養缺乏或不平衡[2-4]。
為了降低奶牛產后疾病的發生,建議在奶牛的飼養管理上采取措施有:改善奶牛養殖環境.減少應激反應;根據奶牛各泌乳階段的營養需要,科學設計日糧,合理搭配日糧結構;加強圍產期飼養管理;重視母牛繁殖障礙病的防治;加強衛生防疫措施,對牛舍定期消毒,降低疾病的發生。

表2 奶牛產后的主要繁殖疾病
該小區的奶牛精料中礦物質鋅 26.3 mg·kg-1,硒 0.2 mg·kg-1,鐵 13.1 mg·kg-1,銅12.8 mg·kg-1, 錳 12.9 mg·kg-1, 碘 0.4 mg·kg-1,維生素 A 2.5 mg·kg-1,維生素 E 5.4 mg·kg-1,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 D3未檢出。硒、鐵、銅、錳、碘的含量與NRC(2001)的推薦用量較接近,但鋅的含量僅為推薦用量的1/2左右。缺鋅會導致奶牛性周期紊亂、受胎率降低,并引發流產、早產、死胎等癥狀。
精料中未檢出維生素D3和β-胡蘿卜素。缺乏維生素D3,可降低奶牛的受胎率,并使其發情癥狀不明顯。β-胡蘿卜素是維生素 A的前體物質,并且β-胡蘿卜素比維生素 A更容易通過血液和卵泡膜之間的屏障進入卵泡,調節生殖活動,缺乏可導致奶牛受胎率降低、妊娠后期流產、胎盤滯留等現象,長期攝入不足會對卵巢和垂體功能造成損害[5-6]。
在奶牛的飼養管理中,日糧中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不足或過量容易造成奶牛繁殖障礙與疾病的發生。應根據奶牛各泌乳階段的營養需要,科學設計日糧結構,合理搭配日糧,補充適量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充分發揮奶牛的繁殖潛力。
經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該奶牛養殖小區2007-2009年奶牛的平均年受胎率為83.0%,產犢間隔時間為 (427.00±3.36)d,產后子宮復舊時間為 (39.94±1.72)d;產后癱瘓、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死胎的發病率均有下降的趨勢,但乳房炎和肢蹄病的發病率卻有上升的趨勢。且該奶牛養殖小區的胎衣不下、乳房炎、子宮內膜炎及肢蹄病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了該小區的經濟效益[7]。
經分析,該小區的繁殖性能低下及產后疾病頻發的主要原因可能有:飼養管理不科學:營養物質缺乏或不平衡;飼養環境惡劣,衛生防疫措施不到位。繁殖性疾病治療不當:濫用外源性激素;沖洗子宮不當。繁殖配種技術不科學:發情鑒定和輸精時間不準;凍精解凍不規范。
今后,應加強養殖小區的飼養管理,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降低繁殖疾病的發生,以期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李勝利.奶牛繁殖障礙與繁殖疾病的營養調理 [J].中國畜牧雜志,2005,41(9):3-6.
[2]劉輝放,陳昌建.蛋氨酸鋅對產奶量、乳房炎和蹄病的影響 [J].中國奶牛,2004(1):26-27.
[3]李飛,楊華,侯延旭,等.亞硒酸鈉維生素E對奶牛繁殖性能的影響 [J].中國奶牛,2001(1):20-21.
[4]史清河,任金煥.蛋氨酸鋅在奶牛預混料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J].中國飼料,2001(13):8-9.
[5]邊四輩,吳瑗,陳昌建,劉輝放.日糧補充β-胡蘿卜素對奶牛繁殖性能影響的研究 [J].廣東奶業,2007(4):24-26.
[6]何生虎,曹曉真.動物維生素 A缺乏的研究進展 [J].農業科學研究,2005,26(3):63-66.
[7]彭惠珍,李麗立.維生素E對于畜禽繁殖性能的影響 [J].養殖與飼料,2005(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