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良
中國要盡快引進歐美發達國家的食品回溯追蹤管理體系,即把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都記錄在案,一旦出了問題,可迅速回溯追蹤問題源頭。
元旦之前,有兩則與“食”有關的新聞頗有意思。
南京抽查食品市場,發現火鍋底料的化學添加物比例過高,有的甚至超過50%,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有毒食品不僅,僅存在于南京的市場。對于此類新聞,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但有意思的是該地區食品監管部門對“監管不力”的辯護,他們認為,第一,多年前制定的《食品安全法》已跟不上化學物質添加的時代發展;第二,食品監管部門人手不夠,市場太大,產品太多,管不過來。我認為他說的這兩點都是事實,而非完全是推卸責任。
這事提醒我們,現在進入了全球化時代,日常用品、食品的來源都是全球化的。這對所有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國家,不僅僅是中國,都是一件頭疼的事情。在食品安全問題上,僅憑過去的經驗和技術已難以應付。
相比過去,中國有兩個基本情況已經改變:一是幾十年以前,對大多數人來說,只要有東西吃,好不好、安不安全都是次要的。1979年,在家鄉800萬人口中,我是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臨行前,父老鄉親為我餞行,卻發現連一個葷菜都拿不出來。最后終于找到了一樣現在的人們難以想象的東西——一只被農藥毒死的鳥,但老鄉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心有戚戚然,這可是只有毒的鳥,吃了還能去讀研究生嗎?但農民處理有毒的小鳥是有經驗的,只要把兩樣東西——內臟和帶血的部分去掉就沒問題了。一只被毒死的烏煮的一鍋湯,就是當時最隆重的餞行筵席。在常年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對安全問題幾乎是不考慮的。但這個問題在過去二三十年基本解決了。這是中國社會的進步,也是新的挑戰,人們已經開始關注食品好不好、安全不安全的問題了。二是在過去,中國農業市場與全球是不相干的,但現在已參與全球化。但實話實說,中國市場太大了,也因此,歐美發達國家對食品跨國追蹤的經驗,很適用于中國的跨地區追蹤。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都來自市場,都要吃進肚子里。解決這個問題,對大家都有好處。
中國要盡快引進歐美發達國家的食品回溯追蹤管理體系,即把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都記錄在案,一旦出了問題,可迅速回溯追蹤問題源頭。另外,食品生產銷售的環節多、鏈條長,任何地方的政府都難以監管所有環節和鏈條,回溯追蹤體系要求的是政府監管機構管離它最近的一個環節,比如監管機構發現該地超級市場銷售的產品有問題,就要求超級市場追蹤到上一環節,如果追不到,責任就由超級市場承擔,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上一環節再追蹤上上環節,最終追溯到問題的源頭。這套體系實際是把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的每一環節的責任落實到個人和公司,出了問題,各個環節應負的法律責任亦很清楚。
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制度設計,全天下都適用,無關文化、政治。今年“兩會”召開在即,希望人大和政協都盡快討論落實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