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江
自從今年3·15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雙匯用“瘦肉精”喂養的豬供應市場以來,食品安全問題給國人再敲警鐘。“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豆芽”、“墨汁粉條”、“染色花椒”等令消費者談食色變,并驚動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在視察地方時談到:“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溫家寶點名痛斥“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事件,稱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到了極其嚴重的地步。
于是,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聞風而動,我們從新聞中得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迅速行動,重拳出擊,深入開展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強食品安全隱患摸排管控。”“各地陸續查獲違法添加案件,并依法從嚴懲處違法犯罪分子。”“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官員政績考核。”
這種對人為有害食品的“嚴打”,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筆者認為,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再度發飆無疑非常要緊,相信通過強大的行政手段,短期內食品安全形勢會迅速改觀。然而根據過往經驗,能否就此建立懲治嚴重食品造假摻毒問題,仍然是個未知數。而且,長期依賴行政力量,勢必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到頭來還得由納稅人埋單。
那么對于遏制食品安全和安全生產這類嚴重危害民眾生存的事故,國人苦苦追尋的標本兼治而又成本低廉之策有沒有呢?有。以筆者之見,那就是放手讓今天遍布各地、非常發達的新聞媒體,去挖掘一個個食品生產、制造和管理黑洞,去“具體消滅一個個罪惡”。
新聞媒體的第一大職能是監測自然和社會環境,就安全隱患向社會成員預警和填補安全漏洞。正像美國報人普利策所言:“倘若一個國家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及時發出警告。”事實上,在普利策的晚年,即19和20世紀之交,美國也曾面臨包括食品摻雜使假在內的一系列嚴重社會問題。于是,“黑幕揭發”自20世紀初應運而生,它是一場大規模社會運動,一批有志于社會改革和社會正義的作家和新聞工作者,利用報刊,以深度調查和犀利言論揭發和抨擊了食物摻假、專賣藥中含有有害成分等現象,與政界、商界和知識界的進步力量一起,通過激活公眾輿論、促使民眾覺醒和支持立法等方式,抑制了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避免了可能出現的社會失序。其間《純凈食品和藥物管理法》(1906年)、《肉食檢查法》(1906年)等先后問世,并為他國的立法者所借鑒。
事實上,食品安全作為一個全國性的議題,它是由新聞媒體創造的,其中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居功至偉。從2003年4月“薩斯”肆虐期間創辦到今天,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這個周播節目由于精準的暗訪調查,其輿論監督效果曾在2004年之前被稱為“每周毀掉一個中國名牌”,甚至“每周毀掉一種國粹”。人們在驚呼“我們還能吃什么”之余,不能不為那批電視“黑幕揭發者”的努力所折服。
相比而言,本該比電視更容易做深度和暗訪調查的報刊界,在揭發食品安全問題上總體作為有限。主要原因至少有三:一是發行量大的都市類報刊分散在各地,受到的報道限制偏多;二是報刊等媒體受到商業利益的掣肘,有的甚至有“廣告客戶保護名單”,不報道這些客戶的負面新聞;三是報刊對食品安全的報道比較零散。
然而,最關鍵的不是報刊和廣播電視媒體缺乏監督食品安全問題的興趣,而是有沒有寬松的放手監督的社會環境。自2005年以后,《每周質量報告》在地方官商的聯合“公關”之下,監督力度逐漸減小,一度變成“消費學校”,甚至在2007年替三鹿集團背書,成為一個恥辱。在經歷了大起大落之后,才在最近重振雄風。其背后是高層媒體管理部門和央視管理層的反思和支持。
中外各國的實踐證明,新聞媒體是從事各種輿論監督的天然高手,它們具有三大優勢:一是起效快,迅速告知社會,引發即時的正面反應,并最終產生延遲性的制度改造效應;二是比各行政部門的管理、整治更具綜合性,更能打破地區、行業等的限制;三是媒體的調查、評論等新聞生產成本自己消化,而不需要社會埋單。然而,輿論監督的起起伏伏也告誡我們,這種長效的監督離不開穩定的制度空間。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