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思旻


上午10點多,浙江臺州萬昌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昌”)的廠區卻是一片寂靜,幾個車間的大門都敞開著,望去,隱隱約約只有幾個工人在里面三三兩兩地走動。工地辦公室里,兩位電工師傅閑來無事正喝著茶聊天。
萬昌公司擁有5座船臺,其中3座是2萬噸級船臺,還有1座1萬噸級船臺和1座5000噸級的船臺。行近臺州,遠遠就能看到矗立在港邊的4座門式起重機。船臺上都有活等著,可整個企業卻像一臺停擺了的鐘。
“今年5月份就開始限電了。上個月一開始我們都是每周三停一天,到現在一周基本是開五停二,一個月少說有10天是不能開工的。”電工徐師傅不禁感嘆道。
負責生產的副總經理賀偉說:“原本今天是不限電的,但是這兩周都連著下雨,我們都是露天作業,遇到雨天就不能開工。這樣一來,加上限電,我們現在一個月倒有半個月是停工的。”
如今才剛剛出梅,盛夏未至,還沒到真正的用電高峰,在這里,電力供應卻已經頻頻告急?!半娀摹痹缫巡恍迈r了,但是淡季缺電還是讓老百姓們膽戰心驚,更讓企業備受煎熬。
噩夢提前
電,“中國制造”的生命線。
我國東南沿海加工制造業分布密集,浙江臺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之一,民營制造業一直是發展的主力軍。隨著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趨緊,企業用工、流動資金和原材料等各種生產經營成本持續上升,工業品出口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臺州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壓力明顯加大,一些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難以為繼。
年復一年,限電拉閘對于困難重重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按照往年的慣例,用電緊張一般會在7-8月份凸顯。但是今年,供電缺口突然前移。在3月下旬,臺州市椒江區就已啟動“每周一天輪休避峰”的有序用電方案。僅椒江一個區,每天就有200-300家企業限用網電,“開五限二”的政策整整提前了3個月,大量企業不得不在開春之際就面臨“開三停一”、“每周停二”甚至“開一停一”的限電措施。
萬昌公司除了自己接訂單制造船舶外,主要業務是向那些船東出租船臺或者機器設備。賀偉說:“造船主要是焊接,用的最多的就是電和氣。一旦停電,我們也不可能自行發電,因為用電量實在太大,發電機無法承擔?,F在一限電,不光我們有損失,那些船東的損失也很大,開不了工,它們的租金還得照付,一個月算上利息,有時要損失好幾百萬!”
長三角的電力需求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長,用電缺口也隨用電負荷一同擴大。對于臺州人來說,停電限電早在2003年就開始上演。2002年以來,臺州市的用電量和電力負荷急劇飆升,到2003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加了22.6%,新裝和增容客戶同比增長了83%,最高用電負荷超過130萬千瓦,供電缺口在35萬千瓦以上。在那一年的臺州市計劃部門正式文件中,缺電被認為是臺州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2003年至今,企業因缺電而停產的噩夢一直延續。
2010年正值“十一五”規劃結算之期,為了節能減排達標,光椒江的巖頭經濟開發區里就有近一半的企業因拉閘限電而停產。這一舉措對節能減排指標的確立竿見影,然而,卻是難以持續的。
“上一年一半的企業停產,這意味著什么?”臺州市椒江分管巖頭經濟開發區的副主任如是說。龐大的用電缺口對GDP、地方財政、工業企業和普通市民都不是一件好事。
2011年的情況看來讓人更為心焦。剛剛制定的《2011年椒江區有序用電工作方案》顯示,目前僅椒江一個區最大供電缺口已達3萬-4萬千瓦。預計2011年最高用電負荷為38萬千瓦,比2010年凈增4萬-5萬千瓦。正常情況下,預計分配椒江的網供用電指標約30萬-32萬千瓦,椒江熱電廠可發1萬千瓦,夏季高峰椒江的供電缺口約為6萬-7萬千瓦左右。如果出現持續高溫或發電機組故障,缺口有可能會加大到7萬-9萬千瓦!
有米無柴
“現在不是沒有訂單,而是不敢接訂單,一方面用工荒沒有徹底緩解,普通工人很難招到;另一方面限電拉閘,工廠開開停停,無法正常生產?!迸_州一家電器生產企業老板向筆者這樣感慨。
不怕沒訂單,就怕拉你的電。這是當地不少企業的共同感受。
站在浙江沃茲鞋業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茲”)的廠區門口,筆者看到,6層高的車間,每層每個窗戶外都裝了一個大風扇,都在呼呼運轉。舊廠區旁新鋪的水泥路還沒干,新的車間也正在粉刷。表面看來,這家企業似乎沒有受到拉閘限電的影響,一切運作都很正常。
一眼看去,沃茲的發展并沒有因為“電荒”而放慢腳步。比萬昌船廠這種高能耗產業幸運的是,沃茲鞋業至少可以在被限電的時候自己發電。
“我們現在不是接不到訂單,上一年就已經接了很多單子了。但是今年三四月份就開始限電,產品都來不及趕出來?!必攧詹康臅嬓煨〗銓P者說。
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沃茲鞋業專業生產高中低檔運動鞋,是全球最大貿易商沃爾瑪公司鞋類產品的主要供應商。沃茲產值的增長從企業用電量就能看出:1月—5月份的企業用電量為121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76萬千瓦。同期的工業總產值也比上一年增長了2697萬。
財務經理很發愁:“訂單多了,如果來不及交貨,我們就要付違約金。一筆違約金好幾百萬很正常。上一年我們的產值是2.1億(折合美元3000多萬),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產值已經接近1個億(人民幣),預計今年全年的產值會在3億多吧(折合美元5000多萬)?,F在限電,我們還能自己發電撐一撐。夏季高峰一到,光靠自己發電恐怕難以為繼!”
在沃茲的車間樓外,有一間臨時搭建的約20平方米的水泥房,會計徐小姐指著它說:“這里面就是發電機,1200瓦,去年買的,大概100多萬,現在還能將就著應付?!?“沃茲”的車間分為裁剪,針車和成型。除了針車環節用電量較少,并且可以獨立操作外,其他流水線必須同時作業才能保證工序的完整性?!半m然都是純手工制造,但是加硫、防霉、除濕、烤箱等都是有先后順序的。上一年限電我們也是靠自己發電熬過來的,但是今年產值增長了,七八月份的時候不知道能不能撐得???”
徐小姐粗略地算了一筆賬:發電機使用成本比較高,一般10個小時需要柴油費1000元,每發1度電差不多要5元錢,比“國電”高1倍。不斷上升的運營成本,讓企業不堪重負。為了降低成本,有些工廠只有在業務忙時遭遇停電才用發電機,如果業務不多,遇到停電索性停工。徐小姐表示,“我們公司都是出口訂單,如果不按訂單進度生產,賠償違約金不說,企業的信譽也會受損?!?很多企業界人士抱怨說,即使限電,企業也無法停止生產,這不僅是為了工人,也是為了長久的經營和防止訂單違約。柴油發電成為不得已的自救辦法,但柴油發電帶來的污染與節能減排的初衷相背離。
而對某些特殊企業而言,拉電造成的損失則是致命的。一家化工企業的員工說:“訂單很多,但是電不夠。我們很多藥品都需要12—24小時甚至更長的反應時間,在此期間一旦停電,就前功盡棄了!發電機功率不夠,只能用來應急,根本就無法保證生產,所以那些藥品我們只能主動停產了。”
這家化工企業的池經理說,“原材料去年下半年漲了20%—30%,今年又漲了20%—30%,三天停一次電,生產量跟不上,但工人工資還得照發,原來的固定成本不會減少,買來原材料后不出產品,儲備也會增加企業成本。對于企業來說,利潤空間明顯縮小?!?/p>
漲價能否治本?
對于“電荒”,人們的第一感覺是:為了提價做準備。
有位網友這樣評價:淡季就鬧“電荒”,一切都是為了提價,不是缺電。記得前段不是鬧“油荒”嗎?一提價就不荒了。
淡季“電荒”系人為造成的觀點,已得到很多人士的認同。
以往對“電荒”最直白的推斷:缺電是因為電廠不夠。但是此次“電荒”不是“硬電荒”,并非電力投資不足和裝機容量偏緊導致。中電聯的數據顯示,到2010年末期,全國的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9.62億千瓦,較2005年基本翻了一番。很多專家分析,火力發電企業由于面臨虧損,發電積極性受損;電價機制未形成,煤、電價格理不順,是此次“電荒”的主要原因。
對這次“電荒”做個簡單的梳理:煤價過高,導致火力發電成本大增,而上網電價又受政府管制,火電企業發電越多就虧損越多。無奈之下,火電企業紛紛以“檢修機組”為名減少發電量,而此時水電企業仍處于枯水期不能滿發狀態。于是,本來就缺電的重慶、湖南、浙江等地紛紛告急,“電荒”呈愈演愈烈之勢。
如何跳出“電荒”怪圈,破解之道似乎只有一條漲價。盡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發電企業一定心中竊喜,因為它們已經在此次博弈中贏得了主動權,調高上網電價已是板上釘釘了。
6月1日起,我國15省非居民用電電價上調,上網電價上調是2分,而銷售電價上調1.67分。發改委也做出了聲明,要做好電力需求側重管理工作,確保居民生活、重點領域用電,絕不允許拉限居民生活用電。
此次電價調高,政府可謂用心良苦。首先只調15個缺電省市的電價,覆蓋面并不算很大,減少了通脹壓力;其次是只調工商農業銷售電價,不調民用電售價,這就有效避免了網民和媒體的抱怨;第三是電網公司雖然承受了一定損失,但畢竟銷售電價有所調整,不會感到太委屈。如此一來,各方都在博弈中有所斬獲,得好處最多的當然是發電企業。
可是,一碗水還是端不平。
拉限企業用電,確保居民生活,勢必會影響地方GDP。
確保企業用電,拉限居民生活,老百姓又會怨聲載道。
在臺州,為了趕工,白天限電晚上加班在很多企業早已司空見慣。經濟開發區論壇的聊天室里,很多員工都抱怨,“白天沒事做,晚上要上班,作息時間都紊亂了”。
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停電意味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對于那些靠效益拿工資的工人們來說,無工可做等于無錢可賺。筆者在采訪萬昌船廠的工人時,發現他們普遍的情緒是無奈與納悶,為何往年7月才來的限電令今年卻提前了兩個月?他們不想深究也無從深究電荒的原因,每個工人都明白:“一限電,我們就閑在家里,沒錢賺?!?/p>
由此可見,即使居民的生活用電得到了保證,企業一旦被限電,連鎖反應依然會波及百姓,損害他們的切身利益。
從近年來的“電荒”來看,電煤價格的上漲是直接推手?!皟r漲荒來”,已經成為固定模式。隨著夏季用電高峰即將來臨,“電荒”困局是否將會加劇?從一系列的數據和資料來看,答案是肯定的,至少在臺州是可預見的。
在電力供需矛盾還無法解決的現實中,民企顯然首當其沖。當“電荒”已成定局,臺州的中小企業如何在一系列的“荒”和“慌”中求存是一個隱藏在缺電停產背后值得深思的大課題。
溫州總商會一名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溫州的企業已經開始轉型?!昂芏嗥髽I都放棄了實體經濟,而轉向資本市場,即使是限電,對企業也不會形成致命打擊?!钡珜幉?、湖州、臺州等地的民企仍然是以實體經濟為主,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仍占據主流。
在經濟周期性律動中,部分企業被淘汰是正?,F象。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漲淘汰了部分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企業,而節能減排和限電拉閘,又加速了這些企業的死亡進程,意味著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模式和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幾乎已走到了盡頭。
“電荒”,是轉型陣痛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