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盈江,這座中緬邊境的小城,正在艱難的震后復蘇中。
夜色慢慢降臨,對于普通盈江民眾而言,擔心余震的心理陰影仍籠罩心頭,常常可以看到,即便是房屋尚未受損的居民們,依然帶了鋪蓋睡到街邊,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在縣城中心廣場搓起麻將,暫時淡忘家園被毀的陰霾。而一些在帳篷邊和空地里玩耍的孩子們,童真的臉上微笑滿溢,他們尚不明了“災難”的涵義。
2011年3月10日12時58分,一場里氏5.8級地震襲擊了這座邊境小城,此后10分鐘內,盈江當地又連續發生3次余震,震級分別為4.7、4.5與3.6級。
強震一度造成盈江縣電力、通訊中斷,城內多處民居坍塌,四層樓高的永勝賓館,一樓沉入地下;位于永盛路的天緣超市,也碎裂成一片狼藉。同樣遭受嚴重損毀的還有盈江縣標志性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允燕塔。
災后重建的任務非常繁重
41歲的盈江居民晚欣跟《新民周刊》記者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3月10日中午,晚欣下了班以后,在外面吃完中飯,往家里走,“當時是沒有任何先兆、很平靜的,一下子地面突然開始左右劇烈搖晃,我聽到了房屋倒塌的聲音,屋子里的人們都尖叫著,往街上跑,往空曠的地方跑”,她當時的感覺是,“很恐慌”。讓她心有余悸的是,就在她中午用餐的隔壁那家飯店,有一個居民沒來得及跑出來,就被壓在了廢墟底下。
來自云南省盈江縣政府的消息是,盈江“3·10”地震震中在距縣城2公里的平原鎮仕明村。后經查明,震中位于北緯24.7度,東經97.9度,震源深度約10公里。截至3月10日23時30分,這場地震已經造成盈江縣25人死亡,250人受傷,約30萬人受災。遇難者中有6名學生,其中包括盈江民族中學的初二女生屈永歡和初三女生李敬榮,地震發生時,她們正在女生宿舍旁的洗澡間洗澡。“3·10”地震發生后,盈江全縣所有中小學校、幼兒園,全部停課避險。
在地震發生后的3月10日13時30分,作為第一支趕赴災區的民間救援隊,壹基金救援聯盟成員云南火峰救援隊德宏分隊火速集結,他們攜帶專業救援裝備從芒市趕赴盈江并于當晚22時45分抵達盈江,與應急指揮部共同協商并制定搜救方案。身為壹基金救援聯盟成員的晚欣也馬上投入到家鄉的這場搶險救災工作中。
云南火峰救援總隊于2009年3月成立,在云南省德宏、怒江、大理、楚雄、迪慶、麗江、曲靖等地州建立了地州分隊或聯絡處,隊員來自各行各業。盈江縣委副書記李毅是云南火峰救援隊創建的元老之一。
3月11日凌晨,隊員們趕了個大早對勝龍村、新建社區進行了排查,“房屋受損很嚴重,所幸的是,沒有人員傷亡”,云南火峰救援隊德宏救援隊隊長趙雪飛說,民間組織就是為政府做查漏補缺的工作。經過一天一夜的排查以及危房拆除工作后,他們確認目前坍塌的房屋下面已經沒有被埋人員,救援工作開始轉為災后重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月10日這場5.8級的地震震級高、震源淺,重建工作相對顯得更加麻煩,“目前盈江縣城的房屋幾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加上前面一段時間震得次數太多了,對建筑的傷害也大,當地裂開的、錯位的民居太多了,留給災后重建的任務其實是非常繁重的”,3月14日晚間,趙雪飛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而早在今年1月15日,壹基金采購的救災帳篷就由救援聯盟工作人員連夜趕路,運送至云南盈江縣受災群眾手中,及時解決了當地上千村民地震后的住宿問題。現在,這批帳篷依然發揮著作用。
為何此次盈江地震救援時間會比汶川地震期間的短?趙雪飛解釋,這是因為鑒于之前兩三個月盈江就開始余震連連,“當地政府做的應急演練比較到位,當地的武警、消防官兵也在震后馬上采取了措施”,從而減少了人員傷亡情況。
奔赴云南的,還有北京紅十字會藍天救援隊和紅星救援隊。民政部3月13日從中央救災物資成都儲備庫向云南省緊急組織調運500頂救災棉帳篷,以解決盈江災區學校復課需求。此前,民政部從中央救災物資昆明、南寧儲備庫緊急調運的5000頂救災帳篷、1萬床棉被、1萬件棉大衣和62噸彩條布已運抵災區。
到目前為止,晚欣晚上還住車里或帳篷里,“幸虧這邊氣候已經熱起來了”,晚欣說,現在災區需要的主要是帳篷和食物以及棉被。
趙雪飛也表示,不少當地受災群眾在余震頻繁的時候不敢回到家里,對他們來說,大帳篷會更實用一些,但目前災區的大帳篷依然稀缺,不少當地老鄉是用幾塊油布加上當地產的竹子,搭建成一個勉強可以住人的簡易帳篷。盈江馬上就進入雨季了,對于房屋損毀的老鄉們來說,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一直在搖晃中
近兩個多月來,盈江的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大地的顫抖與來自地底下的隱隱轟鳴,當地人說,盈江一直在搖晃中。
一個比較詳盡的統計是:從2011年1月到3月10日前,盈江縣共發生了1200多次地震,其中超過4級的有4次。3月13日19時,盈江縣“3.10”地震現場指揮部公布,自3月10日至3月13日,盈江縣共發生523次余震。
在晚欣的印象中,直到3月10日之前,“盈江就震得很厲害了”,居民們宛如坐在一個隨時可能噴發的火山口上,這種斷斷續續的搖晃感,“基本上每天都有”,只不過,有時感覺很強烈,有時候感覺只是輕輕來一下。
這個春節,盈江人幾乎都在擔心地震的發生。這個年,晚欣一家就過得提心吊膽的,“好多人都住在帳篷里,膽子大的才在家里過年”,晚欣屬于后者,她是在自己家里過的年,“震感小一點的時候,放松一點”,等到地震強烈一點的時候,晚上全家馬上搬到帳篷里。
在她的印象中,盈江更早的地震可以追溯到2008年8月20日。這一天的凌晨5時35分09秒,德宏州盈江縣境內發生里氏5.0級地震,震中位于距縣城40公里的蘇典傈僳族鄉,震源深度為10公里。
其實在此之前的2008年3月21日20時36分,在盈江縣與緬甸交界地區還發生過5.0級地震,震中位于盈江縣西南41公里的浪速鄉與銅壁關鄉一帶。當地茅草村一位村民回憶說,地震發生時,“地面簸來簸去,就像在篩簸箕一樣”。
那個時候就有媒體詢問:在同一個縣域,相隔數月,為什么會連續發生兩次地震?當時,一位沒有公布姓名的云南省防震減災局地震的專家解釋是:位于中緬邊境地區的盈江縣屬于騰沖—龍陵地震帶,1900年以來共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3次,有主余震型的,也有雙震型(連續發生兩次相同級)的,還有多震型(連續發生三四次)的,“這段時間,該地震帶處于地震活躍期”。在當年的云南省地震趨勢研討會上,盈江就被確定為2008年度地震危險區。
2008年8月21日20時24分,盈江縣又再次發生一起5.9級的地震。“那個時候,震感也比較強烈”,晚欣回憶。
就像“狼來了”效應一樣,大多數盈江人在此前的地震后,都沒有想到去修繕他們的房屋。加之目前盈江當地村莊中坍塌的民房,絕大部分是用空心磚建造而成的,抗震能力極差,此番損毀與內傷嚴重。“由于空心磚的建造成本低,所以在農村應用得很普遍”,趙雪飛也表示。
另一個隱憂是,在強烈地震發生后,自然以及社會原有的狀態被破壞,會造成諸如山體滑坡、泥石流、水災、瘟疫、火災、爆炸等地震次生災害。3月13日上午,國土資源部現場工作組在部總工程師張洪濤帶領下,繼續開展應急調查工作,靠近震中的弄璋鎮飛勐村允冒、廣云、允哏、賀哈、弄興5個自然村出現建筑地基、耕地噴沙冒水現象。
國土資源部表示,鑒于盈江縣多次發生地震,可能造成山體斜坡的土體松動,巖土體結構的破壞,使得斜坡穩定性降低,“產生滑坡、誘發泥石流的可能性增大”。
3月14日下午,盈江地震后第四天,盈江縣16所幼兒園、143所小學和15所中學正式復課。8歲的傣族男孩治明說,他現在最希望的是,“認真讀書,將來建設好家鄉,讓這個美麗的地方永遠美麗”。同年級的景頗族女孩雷拉只希望地震中受了重傷的爺爺和其他受傷的人,“快點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