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丹
“上虞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力保障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品牌的軟、硬件建設。”上虞市副市長呂軍介紹。
6月23日,適逢二都楊梅采摘、野藤葡萄掛果之際,這位分管旅游和商貿服務業的副市長率團來滬吆喝二都楊梅與野藤葡萄,推介上虞“四季仙果之旅”、滬杭甬“都市會客廳”兩大品牌。參與推介的上虞驛亭鎮和蓋北鎮兩位負責人,也熱情邀請上海市民共赴上虞,參加“四季仙果”盛宴。
經過了3年多的培育,上虞“四季仙果之旅”已經在長三角休閑市場嶄露頭角,成為“浙江雙十佳特色旅游模式”之一,該市也因此獲得了“2010年度中國最佳休閑小城”稱號。
“四季仙果之旅”成就了上虞的旅游,也鑄就了其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模式。
“越中果品第一案”新曲
“現在是上虞二都楊梅的成熟季節,游客眾多,現在想要在上虞訂到一個賓館房間都是很困難的。”上虞市風景旅游管理局局長夏明堯風趣地來了個開場白。
往年的6月中旬,從杭甬高速上虞出口去浙江上虞驛亭二都的路上都是車流,外邊的車要進山,山里的車要出來,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而周圍的每家“農家樂”吃飯得等翻桌,城區的飯店酒家也是家家客滿。城里星級飯店更是出現了“一房難求”的現象,上虞7家三星級以上酒店入住率均達到100%%。
這一切的擁擠,只因為一顆顆小小的楊梅。
上虞楊梅名號為二都楊梅,品質非同凡響,有“越中果品第一案”的美譽,也因曾是給慈禧太后的貢品而身價百倍。
這個時節,走進上虞,你就會看見紅艷艷的楊梅點綴在碧綠的枝葉間。品嘗楊梅,當然最好是親自去楊梅林。在林中采摘新鮮楊梅,楊梅粒粒飽滿均勻,濃汁滿溢,滋味酸甜清新。
6月22日,上虞市就在驛亭鎮舉行了開摘儀式,這是每年楊梅成熟季節當地的慣例。當天,有數千自駕游客人慕名前來采摘觀光、游覽。而在去年楊梅節期間,來到上虞市驛亭鎮二都生態區域采摘、旅游的客人達到15萬人次以上,特別是雙休日,每天進出基地的車輛達到1萬輛以上,游客日游量達到3萬人次。
驛亭鎮的楊梅種植歷史悠久,該鎮也被評為中國優質楊梅基地鄉鎮,有浙江“楊梅之鄉”稱號,在楊梅的數量和品種上,驛亭都占到上虞的一半以上。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稽出楊梅世無雙,深知風味勝他鄉”的詩句。而清光緒二十五年《上虞縣志》關于楊梅的記載是:“產不一處,出縣北楊家溪尤佳。”其所謂“楊家溪”便是在驛亭鎮境內,其古時行政區劃歸二都,故所產楊梅便被稱為“二都楊梅”,因其果大、核小、色艷、質優、味美,自古有名。
1956年,浙江省農業廳將上虞二都水晶楊梅送中央領導品嘗,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贊嘆。而作為上虞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愈之,生前更是對其贊賞有加。1983年由孫玄蔚教授主編的《中國果樹史與果樹資源》一書,則將二都水晶楊梅列為中國楊梅9個地方良種之一。著名導演謝晉曾贊譽:“二都楊梅是楊梅中的極品!”
“家有十株楊梅樹,勝過有子十七八”,當地一直有這樣的民間俗語。但你所不知道的是,培育一棵楊梅樹,從一棵小苗到開始掛果,至少需要10年時間:小苗培育3至4年,鋸掉樹冠嫁接,嫁接成活以后再過6至7年才開始長楊梅。而中間的種植山地的開荒、施肥、除草、修剪枝葉……每樣農活都傾注了楊梅種植人的心血。
上虞楊梅產業的發展,如同一棵楊梅樹的成長,也是同樣的不易。在2000年之前,驛亭鎮有成熟楊梅8000畝,屬于長期松散粗放型的管理,由于不注重規模,尤其是不注重楊梅種質的保護,而導致楊梅的兩個主導品種深紅種和水晶種純母株的逐漸消亡。
2002年,驛亭鎮開始實施新的二都楊梅高效生態示范園區規劃,建立純母種示范種植基地,參差種植其他優良品種,產生比較優勢,培育建立了楊梅加工營銷一條龍的農業龍頭企業,形成統一的楊梅收購管理銷售渠道,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形成規模化,并建立科學化、標準化種植管理模式,也從根本上改善了楊梅品質。
特別自2007年以來,驛亭鎮加快楊梅產業化進程,強化產后服務,先后成立了32個楊梅(果業)專業合作社,其中兩個被評為浙江省林業示范性專業合作社,上虞市二都楊梅高效生態示范園區也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示范園區。去年當地還成立了上虞二都楊梅協會,新設計了二都楊梅的鮮果商標,推出了冷藏保鮮的禮品真空包裝等精包裝系列與楊梅醉等深加工開發的楊梅農副產品系列。
驛亭鎮黨委書記聞桂珍神情自得地介紹,目前驛亭全鎮楊梅面積有1.6萬畝,其中可采摘的面積為1.2萬畝左右,年產楊梅4000多噸,總產值4000萬元,集中在8個主產村,有連片面積200畝以上的基地11個,基地設施較完備、有一定接待參觀功能的基地8個,楊梅高效生態示范園區1個,楊梅專業合作社36家。
水果串聯成鏈
2月虞南草莓分外俏,4月下管櫻桃迎春來,5月丁宅桑果惹人愛,6月二都楊梅酸甜鮮,7月蓋北葡萄滿園香,8月謝塘黃花梨壓枝彎,9月章鎮獼猴桃采摘忙,10月長塘柿子串串紅,11月嶺南板栗滿山野——一曲“四季仙果之歌”,或許能夠描繪出上虞的水果圖景。
“越郡佳山水,菁山接上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帶的上虞,自然生態多元,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青山疊翠,秀水可人,土地肥沃,水果品種豐富,品質優良,除“中國楊梅之鄉”的稱號以外,上虞還被冠以“中國葡萄之鄉”的桂冠。
據統計,上虞常年水果種植面積達10萬余畝,產量達22.5萬噸,產值3.2億元,水果產業成為其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的第二大產業。
夏明堯介紹,從2007年開始,上虞對全市特色富硒水果進行整合包裝,策劃推出了以二都楊梅、野藤葡萄、丁宅桑果等農副特產為主題,以全市農家樂和旅游景區(點)為依托,以水果采摘、農家體驗、山水鑒賞為內涵的“四季仙果之旅”;在2008年進行了品牌、標志、價格、線路、基地等“五統一”的基礎上,2009年又出臺了品牌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從2010年當地開始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財政資金專項用于“四季仙果之旅”配套建設、提檔升級;2011年又追加500萬元專項用于設施栽培。
這些散落于當地各個鄉鎮的水果,因為旅游和當地政府積極推介,開始名揚四方,也讓當地果農不再為賣果而發愁。2010年上半年,趕在上海世博會開幕之前,上虞市政府就曾專程赴滬開展“四季仙果之旅”推介活動,不僅引來了上海等周邊地區的旅行社和自駕游團隊,也贏得了世博會游客的青睞。據統計,世博會期間,僅上虞市蓋北鎮的葡萄園就迎來了5000余名世博游客。
在4月底至5月上中旬,恰逢上虞櫻桃成熟采摘之際,地處虞南的下管、嶺南是兩個種植櫻桃的重要鄉鎮,這里風景怡人、空氣清新,孕育的櫻桃滋味甘甜,有3000畝櫻桃迎來豐收的采摘時節。4月27日,下管鎮、嶺南鄉同時啟動生態文化旅游暨櫻桃節,全面推介虞南800平方公里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
櫻桃、桑果采摘兩大活動,也使得上虞鄉村空前熱鬧。據統計,僅“五一”小長假3天,赴下管、嶺南、陳溪等地采摘櫻桃的游客就達12萬人,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私家車前往虞南鄉村,各櫻桃基地附近的農家樂全部爆滿。果桑之鄉丁宅鄉今年盛產果桑達300萬斤,該鄉于5月6日至6月8日舉辦了上虞桑果文化旅游系列活動,接待游客12.7萬人次,每畝收入1.5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020萬元,帶動了周邊農家樂餐飲銷售150萬元。
上虞蓋北鎮,有“江南吐魯番”之稱,盛夏季節,這里碧葉連天,串串葡萄果實累累,氣息清香。蓋北鎮有70多年的葡萄種植歷史,現有葡萄面積1.2萬畝,年產優質葡萄2.7萬噸,主栽品種為巨峰、紅富士、藤稔等,新品種有美人指、興華1號、無核白雞心、秦龍大穗等,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集生產、科研、觀光旅游于一體的青果鮮食葡萄生產基地之一。
蓋北鎮黨委書記華珺介紹,今年6月20日,就有部分野藤葡萄開始上市了,比去年整整提前了20天,采摘期也由原來的7、8兩月拉長到現在的6月至10月,“今年,我們在原有葡萄休閑觀光園區豐富基地的基礎上,投資300多萬元的鎮東葡萄基地建設完成。同時,今年投資200萬元的游客接待中心,投資30萬元的葡萄公園特色入口,投資140萬元的中心南橫路北側長900米的葡萄步道,都將于7月中旬全面啟用。”
今年,上虞將以消費者是否滿意為標準,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建立校地緊密合作,向高校借腦培養“金牌導摘”100名,以進一步提升“四季仙果”基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