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源大戰”看大學改革》
2011年第27期文章
讀了貴刊今年第27期《從“生源大戰”看大學改革》和第28期文章《后工業時代的大學向何處去?》,我這個小學教師對我國大學招生也有些想法,忍不住想說出來。
多年前我對高校招生就曾經有這樣一個設想,考生把自己心儀的所有高校都填報上,高校可以在分數出來后撒大網,向所有符合本校錄取條件的考生發放初選通知書,這就加強了高校之間的競爭力,使各高校在提供包括教學資源在內的優質服務上下功夫,同時也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本校的教育科研質量,而不是在“第一志愿”基礎上的坐收漁利。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提升的競爭力,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不過,名校搶所謂優質生源的現實又在提醒我們,大學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我到大學就是希望這所大學能以優質的教育資源拿出高水平的教育能力,把我培養成材。這就把球踢回去了,要想證明你教育資源豐富且優質、大學教育和管理水平高,靠的是大學自身的優質服務,而不是踩著學生的肩膀撈成績和政績,或者說,根本的問題是,讓學生能夠踩著大學的肩膀攀登高峰。
大學以高分學生為資本,指望學生自身基礎提升大學地位的做法,反過來也成了某些非名牌大學科研能力服務水平不高的絕好借口,他們輕易就把學生入學分數這個“基礎”當了學校的擋箭牌。
尤為糟糕的是,這種搶“狀元”爭高分考生的做法在中小學也很流行,可以說,這種“狀元”情結、高分意識滲透了我們的整個教育體系,流毒甚廣。如果大學不能自省,不肯改變這種落后于時代的觀念,不能以學生為本重視人才培養,只會自吹自擂自我膨脹,我們的教育還奢談什么“素質”“創新”呢?
河南唐河縣 馬長軍
《裸,還是不裸》
(2011年第28期)
社會經濟劇烈變化的年代和國度往往加劇男女婚姻的矛盾沖突,造成許多悲劇的愛情和婚姻。中國“80后”一代的父母的結婚,用現在的裸婚一詞來形容,完全大大地達標。然而,今天步入時不待我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生階段的“80后”,卻尷尬地不得不痛苦地面臨艱難的抉擇。
裸婚或不裸婚,從人類男女兩性的進化視角來看,不過都是適者生存王道的一種中國特色體現。
對于愛情,人類男女有著普遍的共識,然而對于婚姻,則天然有異,或者說,至少不完全相同。幸運的是,這樣的矛盾并沒有失控,達到完全不可調和的地步,不然人類就會絕種。這是人類千百萬年逐漸進化出來的一種適應機制——裸婚或不裸婚,需要根據當事男女雙方及其家庭的客觀條件審慎抉擇。如果確實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不裸婚,而又不得不結婚,比如,女方年齡逼近最佳生育大限,或者未婚先孕了,或者自身條件不允許再投入擇偶市場自由選擇,那就必須選擇裸婚,然后夫妻一起奮斗,打拼創造未來的幸福,這一過程中,生養子女,教育成人。在這種情況下,裸婚成為必然的上策,而不是什么下策,選擇裸婚就成為一種明智之舉。
萬物存在的最終目的,包括自詡為靈長類的我們人類,不外乎是自身基因傳遞(生育最多、最好的孩子,并使他們成長為具有繁衍競爭力的成人)的最大化。因而,面對嚴酷的大城市生存之境——少數人有數套房但自己卻不住,而可憐的大多數人則悲慘地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屬于后者的男女就必須聰明地進化出一套新的婚姻機制(包括合法的與不合法的,符合道德的與違反道德的),才能使自己的基因傳遞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所難免的裸婚、男女小三、戴綠帽子就橫空出世了。這一切人世間的悲喜劇,不過都是男女基于自身遺傳利益而使出的最佳策略。
山東青島 胡樂樂
(對本刊刊登的任何文章有批評或建議,請致信xmletter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