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佑至
7月23日的動車追尾事故是巨大的悲劇,絕非尋常的天災人禍可以比擬。然而事故后的處置讓人倍加痛心。拯救生命、處置受難者遺體、及時充分地披露信息,以及調查事故原因、全面檢查高鐵安全性、重建公眾的信任,這些都比恢復通車重要,但制度卻帶著慣性,高速地從這一切之上碾過。如此輕慢的舉動無異于二次傷害,顢頇的處置方式讓受害者痛上加痛。
這一切使7月23日成為中國鐵路史上的黑色的一天。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這些冰涼的數字要求明確的決斷:是時候了!以生命為代價的大干快上必須結束。中國鐵路必須慢下來。
前任鐵道部長劉志軍倒臺后,鐵道部三令五申,要求確保運行安全,已經降低了高鐵和動車的運行速度。但減速并不是“慢下來”的全部含義。“慢下來”意味著要徹底查清事故的原因;“慢下來”意味著,“跨越式發展”、世界第一”、“人間奇跡”這些虛夸的說法,必須從鐵路和火車上剝離下來。“慢下來”意味著,必須從技術、財務、體制等方面,重新審視和評估中國鐵路的發展戰略。
發展鐵路運輸有其合理性。鐵路總里程和人均里程是衡量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指標。2003年,中國人均鐵路長度不及“一根香煙”,春運是幾億中國人年復一年的噩夢——這是鐵路部門當年提出“跨越式發展”的背景之一。此后,中國鐵路尤其是高鐵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政府投資逐年上升,2008年以來,鐵路又成為經濟刺激計劃的最大受益者。鐵路投資總額在2010年度達到8235億元,約占中國GDP2.1%。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未來5年中,每年還將投入7000億元用于鐵路建設。經過修改,這一投資計劃從5年3.5萬億元下調至5年2.8萬億元,但并未改變高鐵是政府重點投資領域的事實。
鐵路投資高速增長的8年,也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8年。中國經濟總量于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這在客觀上支撐了鐵路的高速發展,但如果發展模式和方向不正確,巨額投資并不能自動化解高鐵的財務與技術風險。
經濟學家多番警告,鐵路建設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目前鐵路負債近2萬億,負債率58%,還本付息的高峰將在幾年后到來,而高鐵盈利的前景相當悲觀,甚至有爆發壞賬的可能。不能不說,這一局面與目前鐵路發展的模式有直接關系。
以政企分開、運管分離、投資多元化為目標的鐵路改革方案在2003年前后曾提上日程,但鐵道部最后選擇了完全由政府主導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封閉和壟斷滋生諸多弊病,也給腐敗行為留下巨大空間。劉志軍被查即與此有關。
對高鐵技術可靠性的擔憂和質疑也越來越多。高鐵技術的名義國產化率被看作是“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成就——但這一成就并沒有在實際運行中得到足夠檢驗。
已經不止一位科技人員指出,中國高鐵時速涉嫌數據造假。高鐵是高度復雜的系統工程,從頻發的事故看來,軌道、車輛、供電、通信等環節的磨合遠不能令人放心。路基沉降和因趕工期導致的設備及工程質量問題,更是未來高鐵運行的安全隱患。
然而,當資金、技術和人才培養跟不上鐵路建設的擴張速度,精神勝利法就應運而生。我們赫然看到“10天學會開高鐵”之類陳舊的宣傳。和高鐵極力強調“快”類似,這類“無知者無畏”的宣傳,已經陷入了為了速度罔顧科學的陷阱。
對速度的過度追求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常見的迷思,各種形式的大躍進曾導致巨大悲劇,但迷思本身并沒有得到清理。官員熱衷于數字,因為增長速度是最高的政績。我們的政治制度,對為速度而速度、無視科學和經濟規律的行為,至今缺乏足夠的免疫力。形形色色“放衛星”行為于是大行其道。
其實,“快”并不是一種絕對的價值。就交通工具而言,快要以安全為前提,就經濟體而言,快速的增長必須可持續,才有價值。相比發展速度,我們更應該關心發展的質量。
經歷過炫目的高速發展,只有慢下來,才能開始真正的檢討和反思。說到底,“快”不是一個國家的終極目標,也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更不是安全事故的遮羞布。
決策者寧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