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玉,朱紀樓
1.安徽省長豐縣左店鄉衛生院內科,安徽淮南 231113;2.安徽省長豐縣人民醫院內科,安徽淮南 2311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老年化社會,腦梗死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腦梗死是由于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的軟化壞死。腦梗死致殘率較高,有60%~80%的存活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運動、認知功能障礙,其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就占15%,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1]。本研究將72例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社區綜合干預對觀察組綜合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6月84例新發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排除和納入標準篩選后確定72例患者進入本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血壓、血糖、血脂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社區干預治療;對照組維持原來的治療,不采取其他干預措施。
由全科醫生對腦梗死患者進行社區綜合干預。①心理指導:首先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心理輔導,醫生每月與患者面對面或者電話溝通1~2次,減輕患者心理壓力;②普及相關健康知識:每月2次集體講課,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腦梗阻的基本知識及預防措施;③行為生活方式指導: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訓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讓患者適量運動;④每個月測量一次患者血壓、血糖、血脂;每3個月測量一次頸動脈超聲;⑤康復干預:針對患者不同的病程作出相應的康復干預措施,同時教會家屬如何操作,督促指導患者完成相應訓練。加強腦梗死的一、二、三級預防,減少腦梗死的復發率。
對觀察組患者進行1年的社區綜合干預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均進行各種評定量表的調查:①分別測量兩組患者的血脂、血壓、血糖,并比較兩組的差別;②采用Spitzer生活質量指數表(QLI)和Barthel指數(BI)量表評定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根據量表統一規定進行評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③根據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測量包括日常生活、身體癥狀與器官功能、身體活動、正向情緒、社會接觸、社會支持、角色與社會適應,總體生活質量共8個方面。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主要采用 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腦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縮壓、舒張壓及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LDL-C)都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血壓及生化指標比較(x±s)Tab.1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biochemical index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x±s)
1年前兩組患者均接受干預措施,QLI和B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年后觀察組接受干預措施,QLI和BI積分顯著增加,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QLI和BI積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QLI和BI指數比較(x±s)Tab.2 Comparison of QLIand BIindexe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x±s)
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進行社區干預后,觀察組人群在自測健康評定的8個方面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自測健康狀況測量結果(x±s)Tab.3 The results of the healthy situation by self-measurement(x±s)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生命質量,而危害人類健康的腦梗死疾病,是我國城市居民中首位致死疾病,致殘率高,易復發。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患者出院后進行有效、科學、系統、連續的社區康復干預措施是改善腦梗死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有研究表明,患者出院后轉診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康復治療師和社區護士對其繼續進行各種功能的恢復,是目前減少患者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一種有效的方法[2]。
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是腦梗死的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3],高血脂也與腦梗死的發生密切相關[4-5]。本研究顯示,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社區干預措施1年后,觀察組患者的血糖、血壓及相關生化指標都明顯好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評定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可以看出接受干預措施的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QLI和BI積分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及日常生活能力增強;通過表3可以看出,進行社區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在自測健康評定的8個方面得分與對照組相比均有顯著提高,患者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明顯增強,患者的心理障礙得到明顯改善,這與黃文勝[6]的研究結果一致。
由此可見,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社區干預措施效果顯著,明顯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健康知識,增強了患者鍛煉的主動性,使患者積極參加各種康復醫療,促進了患者的功能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為家庭和社會減輕了負擔。為進一步提高社區干預措施的效果,應注重家庭對腦梗死患者康復作用的理念,發揮家庭作用,改善腦梗死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1]王平平,高利.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中西醫結合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7,14(2):125-128.
[2]牟利鳳,徐濤.腦梗死患者住院及社區運動功能康復的連續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239):59-60.
[3]吳顯儒,陳斌,盧運康.農民腦梗塞前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和行為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9,31(3):379.
[4]李建生,余學慶,慶慧.恢復期老年腦梗塞患者生存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3):1245-1247.
[5]Hendrikse J,Petersen ET,Chéze A,et al.Relation between cerebral perfusion territories and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s[J].Stroke,2009,40(5):1617-1622.
[6]黃文勝.早期心理和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的影響[J].內科,2009,4(5):69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