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昌
(東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一體化與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國際經濟貿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1.WTO反傾銷法律制度的雙重效應
反傾銷立法始于受到傾銷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其立法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內弱勢進口競爭產業。加拿大1904年的反傾銷立法起源于美國鋼鐵在加拿大的低價銷售,新西蘭1905年和澳大利亞1906年的相關立法源于對掠奪性傾銷的擔憂,美國1916年的《關稅法》立法目的也是為了抵制掠奪性傾銷所導致的不公平競爭。
反傾銷的國際性規則可追溯到1902年,以英國、愛爾蘭為主的幾個歐洲國家簽定了用來抵制糖傾銷和補貼的《布魯塞爾糖協議》,它對今天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法產生歷史性的影響。為限制反傾銷濫用,《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6條開始對反傾銷進行規制,隨后肯尼迪回合的《1967年反傾銷守則》、東京回合的《1979年反傾銷守則》和烏拉圭回合的《1994年反傾銷協議》(現統稱為WTO《反傾銷協議》)對該制度進行了不斷地完善。《反傾銷協議》界定了傾銷定義,對傾銷幅度的計算作了具體規定,對重大損害威脅和實質損害的判斷標準進行界定,強調了傾銷和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此外,該規則還對調查時間、反傾銷稅征稅期限、累計評估、反規避稅、日落條款的時限、最佳資料獲得以及行政復議等程序性問題作了具體規定。總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WTO框架內的反傾銷實體性規則和程序性規則都更加詳細,成為目前WTO各成員方制訂或修訂本國反傾銷法律的框架。
WTO反傾銷法律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對反傾銷濫用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設立缺陷,也為反傾銷濫用提供了法律基礎。該項制度的最大缺陷是對反傾銷濫用規制手段的設立。《反傾銷協議》第七條和第九條授權締約成員當局可以對認定存在損害或損害威脅的所謂傾銷進口產品征收臨時的或最終的反傾銷稅,后者的最長期限可達5年。很明顯,反傾銷稅的貿易效應等同關稅,它會產生破壞資源國際間合理配置、阻礙正常貿易的作用。因此說,這項制度的設立是與WTO促進自由貿易發展的宗旨背道而馳的,是一項以犧牲廣大消費者利益和扭曲正常貿易為代價對少數進口競爭利益集團實行保護的措施。正是由于該項法律制度缺陷的存在,導致了國際反傾銷的泛濫,使反傾銷演變成為當今一種重要的貿易保護手段。此外,《反傾銷協議》關于傾銷和損害的確定有關規定的不足也給反傾銷濫用提供了可乘之機。
2.反傾銷濫用的發展與現狀
反傾銷濫用的泛濫體現在反傾銷調查和實施案件數量的不斷攀升,參與成員和涉案領域不斷擴大。WTO反傾銷統計資料顯示,國際貿易中反傾銷調查和實施案件數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世紀80年代,WTO成員啟動的反傾銷調查平均每年為139件,90年代上升到237件,2000—2009年上升至238件 (見圖1所示)。

圖1 GATT/WTO成員啟動反傾銷調查的年度變化趨勢
從發起反傾銷調查國別分析,1995—2010年6月,WTO共有43個成員總共發起3 752項反傾銷調查,排名前10位的分別是印度、美國、歐盟、阿根廷、南非、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加拿大和土耳其,占案件總數的75.7%(見圖2所示)。從行業角度觀察,1995年以來,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前5個行業分別是鋼鐵、化工、塑料及橡膠、機電設備和紡織,其占比依次為27%、20%、13%、9%和8%[1]。
3.當前國際反傾銷濫用的主要特征
近十幾年來,國際反傾銷濫用呈現如下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反傾銷調查目標范圍廣,并集中在出口大國 (地區)。對反傾銷調查目標成員統計數據觀察發現,1995—2009年間,WTO共有101個成員被發起反傾銷調查,占成員總數的65%以上。其中,位居前10位的依次是中國、歐盟、韓國、美國、中國臺北、日本、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巴西,①本文將WTO反傾銷統計中未列入歐盟項下的德國、法國等歐盟成員的單項統計數均歸入歐盟項下,原因是這些國家的出口額占歐盟出口額比重很大,不這樣做,就無法準確反映歐盟被反傾銷調查的真實原貌,也無法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結論。這10個被調查成員的被調查案件占全部被調查案件的71.4%,而這10個成員的出口值世界占比也高達68.5%。

圖2 1995—2010年發起反傾銷調查排名前10個國家所占比例
第二,發展中成員是反傾銷調查的重點對象。對WTO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表明,發展中成員的出口占比普遍低于發達成員,但遭遇的調查案件卻是發達成員的數倍。對遭遇反傾銷調查排名前10位WTO成員的被反傾銷調查密度計算結果顯示,美國、歐盟和日本3個發達成員每10億美元出口額平均遭遇了0.015件反傾銷調查,而7個發展中成員每10億美元出口額卻遭遇了0.1件,是發達成員的6.6倍多。特別是中國,自1995年起一直是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嚴重的國家,中國的出口值世界平均占比只有6.5%,只是歐盟占比的17%,美國的67%,而被調查案件卻是歐盟的1.56倍,美國的3.7倍。
第三,反傾銷調查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WTO統計數據顯示,從1995—2010年6月,WTO成員對鋼鐵、化工、塑料及橡膠、機電電子和紡織五大行業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案件占全部調查案件的77.3%,特別是鋼鐵和化工兩大行業,分別占27.3%和20%。反傾銷調查的產業保護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對鋼鐵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呈周期循環趨勢。1995年,大約27%反傾銷調查針對鋼鐵產品,這個數字在以后的幾年呈上升的趨勢,到了1998年對鋼鐵業的反傾銷調查達到41%,反傾銷成功擊退了國外鋼鐵企業的進口競爭。在隨后的幾年,針對鋼鐵業的反傾銷調查開始下降,到了2007年,調查比率下降到14.5%。但是從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8年開始,針對鋼鐵業的反傾銷調查又開始增加,2008年調查比率猛增到30%,2009年為21%,2010年上半年為29%。再如,隨著紡織品配額制度的逐漸取消,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量紡織品出口涌入歐美等市場,針對紡織品和鞋制品的反傾銷調查比率也隨之增加。
第四,反傾銷措施成為傳統保護措施的替代品。自GATT成立以來,世界各國的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傳統非關稅措施也大幅減少。然而,自GATT/WTO反傾銷制度確立以來,反傾銷調查和實施數量卻一直在上升,傳統貿易措施和反傾銷措施呈反向變化趨勢。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各成員方接受GATT/WTO協議意味著他們必須實施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的減讓,但他們卻同時拾起了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方式來彌補貿易壁壘缺口,各國走向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也是他們利用反傾銷代替傳統保護措施的過程,反傾銷成為傳統保護措施的替代品。
第五,區域貿易協定中的反傾銷規制比WTO反傾銷制度限制更加嚴格。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多邊貿易組織成員開始在區域貿易協定 (RTA)框架下修正WTO《反傾銷協議》的某些規定,其總的方向是更加嚴格限制反傾銷的濫用[2]。這一做法可有效降低協定區域內一成員對另一成員啟動反傾銷調查和征收反傾銷稅機會,提高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程度,是對反傾銷濫用的一種有效限制方式。
反傾銷立法在國內和國際層面的存在,以及反傾銷在世界范圍內的不斷擴張,似乎證明了傾銷的罪惡深重以及反傾銷的天然合理性,一些人甚至認為反傾銷措施是維護本國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那么,反傾銷究竟是正常市場秩序的維護手段,還是狹隘利益集團既得利益的維護工具?我們不妨從經濟學角度對傾銷與反傾銷行為進行剖析。
1.傾銷的本來含義
從市場營銷角度說,傾銷實質上是產品的定價戰略問題。傾銷不僅僅存在于國際市場,如果國內市場因為信息阻隔可形成若干區域市場的話,傾銷行為在國內同樣可以存在。傾銷行為依賴于市場阻礙。如果世界市場不存在信息或人為阻隔,就沒有價格歧視的基礎,自然也就不會存在傾銷。美國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雅各布·瓦伊納認為:傾銷是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國家市場上的價格歧視。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是指同一產品在不同市場上制訂不同的售價。同一產品的不同售價,不是基于不同的成本,而是基于兩個市場的人為價格差。由此可見,傾銷只是一種市場行為,是一種將同一產品在不同市場以不同價格銷售的經營策略。
然而,當前世界市場上的傾銷卻被許多國家以法律形式予以打擊。WTO反傾銷協定規定實施反傾銷措施的三個條件是:(1)進口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市場;(2)該產品對進口國的同類或相似產品的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或存在實質性損害威脅,或在實質上阻礙了該國某一相似產業的新建;(3)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這實際上是對國際傾銷下了一個定義。在這里,傾銷這一銷售策略已不再是企業市場經營問題,而是損害同類產業的不公平競爭的法律問題。那么,傾銷真的是一種損人利己的不公平競爭行為嗎?
從動機角度,的確可把傾銷行為分為經營傾銷和惡意傾銷兩大類。經營傾銷動機之一,可能是商人為處理積壓的存貨。如果本地市場需求彈性較小,降價處理存貨不但不會對國內銷量產生顯著的影響,還會擾亂本地市場,則生產商就會將存貨出口到國外市場進行低價處理。經營性傾銷動機之二可能是為了實現規模經濟,而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提升競爭力的手段。經營性傾銷也有可能是由于對國外市場缺乏充分了解或突發事件導致市場驟然變化,迫使生產商本來期待高價出口的貨物不得不以低價處理。相反,惡意傾銷的假設動機之一是開拓新市場,暫時以低價銷售產品,待消費者對此產品有一定認知度后,再提高價格。另一個假設動機是以低價戰術摧毀競爭對手,在獲得該市場壟斷地位后,再提升產品的價格,獲得高額壟斷利潤。果真如此,這種掠奪性傾銷確實違反公平競爭原則。然而這種假設在當今開放的市場環境中是很難存在的,因為對于絕大多數加工產品來說,市場的長期壟斷是不可能的。OECD對于1988—1991年期間的1 051件反傾銷調查案件分析表明,僅僅有63件案例可能有低價傾銷以擊垮進口國相關產業的企圖[3]。
2.國際傾銷的經濟學辯護
傾銷是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廠商經營行為。拋開傾銷行為的國際性特征,生產商在國內市場上,對同一產品根據不同細分市場制定不同價格,或對不同消費群體制定差異價格的銷售策略,以及在特定情形下以低于成本價格銷售的現象比比皆是,這些行為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法律的規制和競爭者的抵制,因為這種正常的銷售策略廣為人們所接受。然而,在國際交換的背景下,理性廠商的歧視定價行為或低于成本銷售行為就要受到反傾銷的規制,其前提就是人們認為傾銷是有害的。然而,當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對此分析就會發現,反傾銷是違反經濟規律的,是對市場經濟的破壞。
(1)價格歧視的經濟效應與反傾銷的荒謬
價格歧視是競爭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理性選擇。事實上,所有企業都會根據市場的實際需求有選擇地制定價格和不同時期的折扣率。實施價格歧視的廠商所遵循的是利潤最大化原則,即將價格和產出設定在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的水平上。國際傾銷也是價格歧視的一種表現形式,只不過它發生在國家之間。反傾銷支持者無視物美價廉的進口產品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的福利提高,卻認為傾銷有害于進口國的經濟,理由之一是所謂的傾銷的掠奪性,理由之二是所謂的再調整成本。然而,深入分析會發現,這種觀點無論是在經濟學上還是在當今的經濟現實中都是站不住腳的。
反傾銷支持者認為,消費者因傾銷產品而受益是短暫的,而生產者的損害是長期的,如果傾銷產品只是暫時的,而之后的提價是長期的,消費者并不會從傾銷中受益。然而經濟現實是,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背景下,掠奪性傾銷的市場壟斷目的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只要國與國之間不再筑起嚴密的保護壁壘,遍布全球跨國公司的產業和物流鏈條,以及發展中國家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都會不斷打破市場壟斷,競爭將是市場的常態。與之相反,反傾銷措施的使用反而會破壞競爭,從根本上損害進口國的經濟和社會福利。
反傾銷支持者的所謂再調整成本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他們認為低價競爭會使進口國生產者失去原有市場份額,同時閑置了大量生產設備和人力,不得不重新進行產業部署。對此問題,經濟學早已給出答案。首先,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靈魂,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喪失競爭力的產業就是落后的產能,必將被淘汰。其次,主動適應競爭,將資源調整到更有效率的行業中,不僅會使自己起死回生,也會帶來全社會福利的提高。因此,以再調整成本作為反傾銷的理由也是不可信的。
(2)低于成本銷售的正常競爭與反傾銷的荒謬
反傾銷倡導者認為,當產品以低于成本銷售時就是不公平競爭,是不公正的,果真如此嗎?獲得市場份額動機是每位市場參與者的生存本能,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競爭法則公平地適用于每一位競爭參與者。只要存在競爭,就一定存在競爭者的置換,存在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如果因此種擔心而采取反傾銷措施限制競爭,則是對市場自然運行秩序的破壞,其結果必然導致經濟資源的錯配。在低于成本銷售行為中即使存在掠奪性的動機,這也是反托拉斯法規制的對象,況且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掠奪性傾銷的例子少之又少,因為傾銷者在壟斷市場提高價格之后,會吸引其他廠商投向這一有利可圖行業,市場競爭會再度形成,傾銷者的壟斷定價會自然消失。在固定成本已經支出和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如果停止生產和銷售,企業損失會更大,那么低于單位成本的出售可能是唯一的合理選擇,這應當被視為正當的競爭行為。
總之,不論是價格歧視性傾銷還是低于成本的銷售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傾銷行為不僅僅對出口廠商有利,對進口國也是有利的。除了進口國消費者通過消費物美價廉的商品提高了福利水平外,競爭中敗下陣來的廠商調整資源配置,或對原產業改進,或轉入其他產業,對于其本身競爭力的提高以及進口國的產業升級,都是有利的。因此,即使是對于短期低于成本銷售的行為進行限制從經濟學上說也是一種荒謬行為。
3.反傾銷產業保護的事與愿違
反傾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是多方面的,使得反傾銷的保護目的難以實現。
第一,貿易轉移效應可以降低或抵消保護效果。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分析指出,由于關稅同盟對外征收統一關稅而對內部成員免征,就會發生從成員國進口替代原來的從第三方進口的行為,即所謂的貿易轉移。反傾銷同樣會引發貿易轉移。因為只對特定來源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低價產品進口就會增加,這將會導致反傾銷保護效應降低或被完全抵消。
第二,反傾銷引致的直接投資效應提高了被保護行業的競爭程度。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會使得國際貿易和國際直接投資的聯系更加緊密。許多對外直接投資是東道國設置嚴厲的保護措施所引致的。跨國企業為突破貿易壁壘,通過在進口國直接投資建廠的方式來規避限制,于是,進口國的產業競爭必然會變得更加激烈。
第三,上下游產業的繼發性保護效應加重了消費者損害。上游產業獲得保護后產品的總體價格會上升,從而增加了下游產業投入品成本,降低了下游企業競爭力,導致其產量下降,反過來會對上游產品的需求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下游產業競爭力下降也會增加其對貿易保護的需求,如此產生上游產業反傾銷的繼發性保護效應,從而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損害消費者利益。
4.反傾銷的國家間報復破壞了國際貿易的正常秩序
國際反傾銷實踐表明,許多國家在對本國進口競爭企業實施反傾銷保護后,多會遭到對方國的反傾銷報復,在本國出口行業遭到反傾銷報復后,該行業又會要求政府以強硬的方式來報復反傾銷報復國,由此,國家之間的反傾銷報復就會頻繁發生,在國際貿易中形成了反傾銷報復浪潮,推動反傾銷進一步泛濫。Finger的實證分析發現,許多反傾銷措施是在“俱樂部”國家內部之間實施的,20世紀80年代,大約2/3的反傾銷調查是針對其他反傾銷使用國展開的[4]。Prusa和Susan的研究也發現,許多國家傾向于針對曾經向本國發起過反傾銷調查的國家采取反傾銷行動[5]。本文將WTO 1995—2010年6月間實施案件統計數據中的單向實施案件排除后,共得到29個成員雙向實施的反傾銷案件1 408件,涉嫌參與報復成員占全部實施案件成員的比率為67.4%,涉嫌報復案件占總實施案件的比率為57.8%,其中,涉嫌案件比率比Prusa和Susan在2002年使用立案數據測算的48.11%結果高出近10個百分點[5]。上述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不論是從成員參與程度還是從報復案件比重角度觀察,反傾銷報復在全球已經相當廣泛地存在,且呈上升趨勢。
新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為,貿易保護政策是政治市場上交易行為的結果,其實質就是政府在利益集團游說影響下貿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在利益集團的游說過程中,利益集團越小,集體行動的能力越大,分享的收益就越多。相對于廣大消費者,進口競爭產業是典型的具有游說能力的特殊利益集團。他們愿意預先支出預期收入的一部分去游說政府,從而獲取有利于自己的產業保護政策。Grossman和Helpman認為,在現實的西方政治博弈中,政府主要關注的是下次大選獲勝的機會,而各種各樣的利益團體則只在乎成員福利,并且把政治獻金作為影響政府未來對外貿易政策走向的工具。上述理論可以更現實地揭示政策決策者和反傾銷案件申訴者之間互動以及裁定最終形成的過程[6]。
當今國際經濟貿易關系中,談判成為制度創設的重要方式。1988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Robert提出了“雙層博弈”談判分析框架,它運用博弈理論,有效地將涉及談判的國內外政治因素進行整合,為分析和預測國際談判結果提供了理論工具[7]。本文按照上述理論思想和分析方法,通過對國際反傾銷實踐的觀察分析,對國際反傾銷的本質提出以下基本認識。
1.反傾銷的實施是一國政治市場上貿易保護派戰勝貿易自由派的政治結果
進口競爭會增加進口競爭行業的成本,但反傾銷征稅會犧牲廣大消費者的福利,而開放進口還是征收反傾銷稅限制進口的決定權在于政府決策機構。于是保護派和自由派會在政治市場上展開角逐,通過各種渠道游說政府決策機構是否對進口產品定案征稅以及稅率的高低。在這一政治角逐中如果保護派占了上風,反傾銷定案便得以形成。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反傾銷立案調查和裁決主要由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實施。國際貿易委員會和商務部在審理和裁定過程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尤其是在計算傾銷幅度時,可以選取多種計算方法,對最終裁定結果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各利益集團便對裁決機構進行游說,力圖影響裁定結果。李坤望和王孝松研究指出,美國對華反傾銷的最終形成是利益集團、國會議員和裁決機構三個行為主體依次推動的,其中國會議員對裁決機構行政官員的施壓是聯系利益集團和裁決機構的橋梁。具體地說,利益集團為實現其利潤最大化,通過政治捐款游說國會議員;國會議員為了謀求選民支持最大化,代表利益集團向裁決行政機構施加壓力;裁決行政機構為了尋求機構預算最大化和政治支持,從而作出反應國會議員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利益的裁決[8]。
對進口競爭產品是否實施反傾銷措施,進口競爭利益集團與進口受益利益集團存在著激烈斗爭,理論上孰勝孰敗并無定數。但現實斗爭中,進口競爭利益集團往往優勢于進口獲益方。他們組織能力強,經濟實力大,對進口競爭威脅感受最直接,所以其勞工組織和行業協會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就會積極地向國會議員提供政治捐款,培養自己的代言人,而國會議員、尤其是主管貿易事務委員會的議員便通過各種方式對決策機構施加壓力,從而使裁定結果對他們所代表的申訴者有利。這一強大的政治勢力是影響美國反傾銷裁定非常重要的政治因素,它保證了申訴者多數情況下能夠勝訴,并且實施稅率也很高。WTO反傾銷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反傾銷定案數占啟動案件數比例高達65.4%,是發達成員中最高的,反映出了美國進口競爭利益集團對政府的強大政治影響力。
從行業觀察,根據前述WTO統計資料,美國反傾銷全部實施案件中,涉案數量最多的是鋼鐵、化工、塑料橡膠和機電四大行業,涉案數占14個統計行業涉案總數的80%。美國鋼鐵業面臨巨大的進口競爭壓力,一旦鋼鐵企業被擠垮,大量的失業員工將給美國社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因此該行業尋求產業保護的呼聲最為猛烈,其在國會的政治勢力也很強大,國會議員們甚至自發組成鋼鐵業聯盟,眾議院和參議院內有上百名議員參加,他們一方面收取政治捐獻,另一方面為該行業爭取政府的保護。化工業和機電業是美國另外兩個政治勢力強大的行業,它們往往能有效地組織起利益集團,有效地進行游說和政治捐款活動。因此,這些行業得到的反傾銷保護最多。
歐盟的反傾銷決策機制也具有代表性。歐委會收到反傾銷申訴后啟動三項程序,傾銷調查、產業損害調查、征收反傾銷稅對共同體利益影響評估。在此三項程序中,歐委會均會通過反傾銷咨詢委員會聽取成員國意見,但歐委會具有是否提出反傾銷建議的決定權。如果歐委會決定提出反傾銷建議,則進入歐盟理事會表決程序。如果成員國多數贊成,則最終確定該項反傾銷措施。在上述程序中,各利益集團、各成員國均可以通過本國在歐盟機構代表,或直接向歐委會反傾銷咨詢委員會,或向歐委會委員施加影響。Simon和Edwin在對1991—2003年期間歐盟成員針對反傾銷問題爭論的統計分析中發現,在歐盟內部,反對或贊成反傾銷的斗爭一直存在。15個成員方中,葡萄牙、法國、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對反傾銷措施的支持比例高達85%以上,構成支持反傾銷措施的核心力量。相反,盧森堡、荷蘭、芬蘭、德國、瑞典和丹麥的支持比例均少于15%,英國的支持率剛剛超過15%,比利時、奧地利和愛爾蘭則居中間位置,成為被拉攏對象。2002年后,12個新加入成員增加了反對反傾銷集團的力量,使近幾年歐盟啟動的反傾銷調查數量略有下降[9]。
影響一國政府反傾銷決策的因素不僅與進口競爭行業的游說有關,外交因素、貿易伙伴自動出口限制、貿易伙伴的直接游說、互惠貿易安排、對不發達國家的特殊待遇等政治上因素都會產生影響。
2.WTO反傾銷協議是WTO制度下主要成員利益平衡的產物
WTO貿易制度決策采取協商一致和投票表決原則。該原則中,以協商一致為主,投票表決為輔。制度上,在部長會議和總理事會議事中,每個成員均享有且只享有一票投票權,并且任何成員都沒有否決權,這一機制在理論上保證了WTO決策的公平性。但是,由于WTO 150多個成員的經濟、貿易結構、發展水平大不相同,利益訴求自然各不相同,一些小國可能對反傾銷問題不甚關心,投票時容易受到大國或國家利益集團的左右。
非正式談判更是如此。非正式談判主要在利益攸關成員間進行,這一制度很容易忽略或排除了其他成員在某些議題初步協議中的立場表達。烏拉圭回合以來,非正式磋商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是“綠屋會議”。“綠屋會議”是由大約40個成員組成的一個磋商小組,就一些爭議較大的問題通過談判達成初步的協議,然后才將該議題列入到正式的決策過程。該組織成員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四巨頭,也包括巴西、智利、阿根廷、中國、中國香港、印度、韓國、墨西哥、東盟等發展中成員。“綠屋會議”成員只占全體成員約40%,卻成為某些制度的起草者,不難想象,草案中會隱含著多少利己主義。總干事和各委員會主席也可以安排一些非正式的協商,同時邀請支持者和反對者參加。主持者當然是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減少反對的聲音,于是對與會成員的選擇肯定會帶有主觀性。實踐中,非正式協商少不了有實力的發達成員,而實力弱的發展中成員經常被忽略,在這種機制下產生的反傾銷協議,其公平度是可想而知的。
3.多哈回合反傾銷談判中主要成員國家利己主義本質的暴露
就國際反傾銷制度設計而言,在GATT/WTO框架內一直存在著不同立場。①下文提到的各主要成員談判立場可到WTO網站查閱他們向WTO反傾銷談判委員會提交的談判文件。一些成員處心積慮地要把國際反傾銷制度建設成為保護國內產業的有效工具,另一些成員則擔心反傾銷措施的濫用會阻礙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在多哈回合反傾銷談判中,美國、歐盟為代表的發達成員以及以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成員,出于各自的經濟與政治利益考慮,提出了不同的改革立場,充分暴露了他們在國際談判中的國家利己主義[10]。
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大國,在GATT/WTO框架下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的歷次多邊談判。但是,美國又是反傾銷制度建立較早的國家之一,長期把反傾銷作為國內產業保護的利器,頻繁對他國實施反傾銷措施,表現出了極端的國家利己主義。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就堅決主張在WTO中保留反傾銷制度,目的就是要防止WTO的反傾銷改革談判削弱其國內反傾銷法的貿易保護作用,保證WTO反傾銷制度的評審標準符合美國標準。為防止其他成員的反傾銷立法不利于美國的產品出口,在WTO反傾銷協議改革中極力推行美國的反傾銷制度,主張反傾銷法及程序的公開和透明。在多哈回合反傾銷協議談判中,美國先是反對將反傾銷制度改革立為談判議題,后來面臨發展中國家不斷增加的反傾銷立法與措施,美國產品不斷成為反傾銷的對象,美國又在談判中提出制定更加嚴格的反傾銷程序性規定,提高反傾銷調查的程序成本,以期減少其它成員對美出口產品提起反傾銷申訴的可能。鑒于一些成員通過第三國出口逃避反傾銷調查的行為,美國還主張在反傾銷協議中增加“發貨人審查”條款。
歐盟是僅次于美國之后的高頻率反傾銷發起國,但也遭受美國等國的反傾銷侵害。由于歐盟各成員經濟貿易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對于反傾銷的立場也存在差異。部分成員則主張取消反傾銷制度,以競爭制度取而代之。他們認為,反傾銷制度非但不能消除不公平貿易,而且還會導致反傾銷的濫用,形成新的貿易壁壘,完全可以通過競爭制度實現公平貿易目的。另一部分成員則主張保留當前反傾銷制度,但應當進一步規范、限制反傾銷濫用。他們認為,現行反傾銷協議關于傾銷價格、成本等計算標準不清晰,使各國的反傾銷制度各行其道,反倒阻礙了國際公平貿易。因此,他們主張WTO反傾銷協議應進一步明確傾銷價格、成本等計算標準,降低反傾銷稅比例。歐盟向WTO反傾銷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顯示,其基本談判立場是主張保留反傾銷制度,但應進行改革,限制反傾銷制度的濫用。歐盟的這一立場是其成員內部自由派與保護派斗爭結果的體現。
在多哈回合反傾銷規則談判中,由巴西、智利、中國、日本、韓國等16個成員組成的“友誼集團”(Friends of Antidumping Negotiation)①友誼集團成員包括: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中國香港、以色列、日本、韓國、挪威、墨西哥、新加坡、瑞士、泰國、土耳其和中國臺北。主張,談判的目標應當是減少反傾銷規則的濫用。他們反對美國等成員違反WTO公平貿易原則,濫用反傾銷措施,嚴重破壞國際貿易正常秩序的行為。為此,“友誼集團”主張應嚴格反傾銷的適用標準,增加制定統一反傾銷法的適用細則,細化反傾銷中傾銷價格、成本、同類產品足夠數量等計算標準。“友誼集團”主要是現行反傾銷規則的受害者,所以是多哈回合談判中反傾銷規則改革呼聲最高的利益團體。
印度和阿根廷同為發展中國家,但卻沒有加入“友誼集團”。在烏拉圭回合反傾銷協議之前,印度、阿根廷是反傾銷的主要目標國,但之后,兩國開始大量地采用反傾銷措施保護本國的進口競爭產業。1995—2010年間,印度成為全球發起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阿根廷也躍居第四,反傾銷措施已經成為他們進口保護的重要手段。因此,兩國多次向反傾銷談判委員會提交建議,認為WTO的反傾銷協議并沒有落實WTO中保護發展中成員的特殊與差別待遇條款,主張反傾銷協議應落實對發展中成員的保護,將發達成員針對發展中成員的“傾銷微量不計標準”,由現行的2%提高到5%,將“可忽略進口量”由現行的3% 提高到5%,以維護發展中成員的利益。
4.反傾銷報復——從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橋梁
WTO當前的反傾銷協議實質上是一個限制而非禁止反傾銷的國際協議。從積極意義上說,它對國際貿易中的反傾銷措施濫用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從消極意義上說,它對國際貿易中一定條件下的反傾銷措施起到了法律上的保護作用。該協議為一些國家實施反傾銷措施提供了法律基礎,使其合法化,這與WTO的自由貿易宗旨是相悖的,因此,需要對該項制度進行改革。WTO所有貿易制度都是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相互斗爭的產物,如何使各成員在制度創設和改進的博弈中從零和博弈走向非零和博弈,貿易報復可能是一項消極但卻是有效的手段。
根據博弈理論,在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博弈中存在三種不同的政策結果:一是某國采取獎出限入貿易手段,而其他國家不采取,結果是前者獨自取得貿易優勢;二是每個國家都采取獎出限入貿易手段,結果是沒有一個國家取得貿易優勢,最終可能因為無力競爭結束貿易活動;三是所有國家簽訂多邊自由貿易協議,承諾放棄使用貿易保護手段,結果是貿易帶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使每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都會比實行保護政策時更好,但此時政府間的誠實守信和信息充分則為必要條件。
國際反傾銷決策的零和博弈結果可以用圖3模型來說明。假設有A和B兩個國家,兩國都可以使用對本國有利的保護政策。策略a代表不實施反傾銷措施,策略b代表實施反傾銷措施。表格上方代表A國的戰略選擇,表格左邊代表B國的戰略選擇,A、B兩國的凈利益所得分別由每個方格中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數字代表。
從矩陣中可以看出,如果A、B兩國都采取反傾銷策略,那么各自所得均為200單位;如果A國實施而B國不實施,則A國得到600單位的收益,B國僅得到100單位的收益;如果A、B兩國合作,協議不實施反傾銷,則均獲益500單位。由此可見,A、B兩國合作,世界總體獲益最大,不合作而均采取反傾銷措施,世界總體獲益最小。但現實世界中,由于互不信任、信息不充分的客觀存在,兩國極易均選擇占優策略而采取反傾銷措施,從而陷入“囚徒困境”,破壞了由市場決定的正常國際貿易秩序。

圖3 博弈雙方反傾銷收益矩陣
零和博弈中的相機行動戰略,即所謂的“以牙還牙”戰略,會使博弈雙方深陷“囚徒困境”而無法自拔,然而無限次重復博弈,會產生非零和博弈的合作結果。在反傾銷的零和博弈中,只要有一個國家開始實施反傾銷,另一個國家就會效仿,形成反傾銷報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實施反傾銷的國家會越來越多,相互間的報復也會越來越多,全球貿易籠罩在反傾銷的報復網之下。逐漸地,這些國家會發現,他們無一例外地成為了貿易報復下頻繁被反傾銷的對象而遭受損失,無一例外地承擔著來自于其他國家反傾銷報復的長期成本。
在長期的反傾銷博弈中,各國會逐漸認識到,非合作博弈對各國都是不利的,采取合作的態度,減少甚至取消反傾銷措施,各國在總體福利上都會受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反傾銷報復是反傾銷從零和博弈過渡到非零和博弈的橋梁。當年GATT的建立就是主要貿易國在經歷了關稅報復的痛苦之后改弦易轍于關稅減讓國際合作的典型范例,WTO反傾銷協議的誕生也是源于此。但是,由于WTO反傾銷協議對反傾銷定義的模糊性,以及反傾銷調查取證的靈活性和隨意性,使得這一國際制度約束無法實現消除反傾銷的宗旨。為此,應當考慮在目前的多邊貿易談判中對當前的反傾銷協議進行修訂。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國際反傾銷的最主要目標國。WTO反傾銷統計數據顯示,1995—2010年6月,WTO成員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784起,占反傾銷立案總數的21%;對華采取反傾銷定案563起,占反傾銷定案總數的23%。整個統計期間,中國的這兩項占比均為最高,且超過第二名數倍。特別是2005年以后,在全球反傾銷調查數量出現下降趨勢背景下,對華反傾銷數量和占比卻一直在上升。其中,排名在前的印度、美國、歐盟、土耳其和阿根廷5個成員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和實施數量就占對華調查和實施總數的60%和64%。而美國、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其他三國也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所有這些對中國的出口構成了嚴重阻礙,迫使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根本性的應對措施。
國際反傾銷本來是不同國家企業之間的貿易斗爭,但它必須依靠反傾銷立法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從根本上說,解決反傾銷問題主要是解決反傾銷法律制度缺陷的問題。WTO反傾銷協定是各成員制定反傾銷法以及實施反傾銷措施的基本法律依據,因此,解決問題的根本是對WTO反傾銷協議進行改革。
許多學者把出口企業行為和行業行為當作反傾銷的研究重點,其實是棄本求末,一些措施建議甚至還會束縛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行為。本文認為,應當把反傾銷產生的政治機制當作首要研究目標,采取措施從制度上限制甚至根除反傾銷濫用行為。國際關系學中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即國際關系中國家利益至高無上。從WTO貿易制度形成機制不難看出,各談判方贊成或反對一項貿易制度,不會考慮對其他成員以及世界帶來何種影響,只會考慮對本國利益帶來什么影響,至少要考慮會給當權政府和主要利益集團利益帶來什么影響。所以說,WTO反傾銷制度的形成與變遷,是各成員政治上的相互斗爭過程。
以上結論的政策含義是,中國作為世界排前的貿易大國,應當積極主動地在多邊貿易制度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就反傾銷協議改革而言,中國應當在未來的多邊談判中,聯合利益攸關成員,形成有效的國家利益集團,為限制和規范反傾銷行為而努力。
反傾銷措施已經演變成為一些國家的主要貿易保護手段,并將長期存在,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崛起,反傾銷保護將會愈演愈烈,對國際反傾銷的斗爭也將會是長期而艱巨的。因此本文建議,中國政府應當采取如下主要措施,以期在國際反傾銷的斗爭中為中國贏得利益,同時也為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貿易秩序做出大國應有的貢獻。
第一,通過雙邊或區域性協議抑制反傾銷。鑒于WTO反傾銷協議這一法律制度改革的長期性和艱難性,應當考慮通過雙邊或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 (FTA),首先在區域內對反傾銷濫用加以限制。中國目前已經簽訂十多個FTA協議,涉及發達和發展中國家近30個。我們可以通過FTA協議談判,一方面在雙邊或區域多邊范圍內創造比WTO反傾銷協議更加寬松的貿易環境,為我國出口商品的正常營銷確立法律基礎,另一方面,通過FTA協議的示范效應,在反傾銷問題上形成國家利益集團,爭取在WTO反傾銷協議談判中限制或解決反傾銷的濫用問題。
第二,加大“以牙還牙”策略實施力度抑制反傾銷。中國《反傾銷條例》中規定,任何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出口商品采取歧視性反傾銷的,中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或地區采取相應的措施。所謂相應的措施,就是對等貿易報復措施。這種措施如果運用得當,則會對向中國頻繁實施反傾銷的國家 (地區)產生明顯的震懾作用。根據長期博弈原理,經過多次反傾銷戰,最終會逼迫貿易伙伴采取合作態度,使反傾銷行為逐步減少到雙方可以容忍的水平,甚至消除。從國際上看,1947年GATT貿易自由化協議的達成很大程度上就是“三十年代大危機”中貿易報復戰的“積極”成果;從我國應對反傾銷實踐看,韓國的“大蒜反傾銷案”是典型的成功例子:2000年5月31日,韓國宣布中國涉嫌對韓傾銷大蒜,并將產自中國的大蒜關稅由原來的30%增至315%,隨后中國決定,從2000年6月7日起,停止進口產自韓國的手機配件、聚乙烯等10種商品。在本國壓力下,韓國方面隨后主動求和,雙方于2000年7月31日達成協定,韓國允許以較低的關稅進口中國的大蒜,中國解除對韓國的進口禁令。
第三,在當前多哈回合反傾銷規則談判中,發揮集體力量,為爭取一個全面、公正、詳盡、透明和限制性的國際反傾銷制度而斗爭。從目前談判立場看,大多數成員支持在WTO中進行反傾銷制度改革,這有利于我國獲得最佳的談判結果。因此,建議我國在未來的談判中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進一步團結“友誼集團”成員,協調立場,爭取在程序規則和實體規則的全面、公正、詳盡、透明和濫用限制改革上發出同一個聲音;二是鑒于歐盟、日本等成員在反傾銷談判中的曖昧態度,我們應當積極爭取歐盟與日本的支持,孤立以美國為首的保護派,這將更加有利于我們談判目標的實現;三是通過“一攬子協議”談判策略,采取“議題交叉”安排,平衡反對派利益,使其接受本來不愿意接受的議題。我國是反傾銷制度的最大受害國,一個公正、透明、限制性的反傾銷制度與我國利益攸關。我們可將反傾銷議題與美國等反對派關心的投資、知識產權等議題捆綁談判,通過利益交換,達成對我國有利的反傾銷規則。
第四,為企業應訴提供有力支持。在應訴過程中政府需要向企業提供下列幫助和服務:一是設立反傾銷咨詢機構,提供相關信息服務。企業往往缺乏反傾銷信息來源和渠道,對進口國實施反傾銷的信息知之甚少,而政府相關部門則可以為企業獲得翔實的信息情報;二是要在應訴過程中,幫助出口企業聯系國外相關法律機構,使企業獲得法律上的協助;三要大力培養反傾銷專家,加強對反傾銷法律研究,提高企業應訴效率和勝訴率;四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反傾銷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使企業深入了解反傾銷的具體問題及其應對策略,積極應對國際反傾銷調查。
[1]WTO網站反傾銷統計數據庫.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adp_e/adp_e.htm#statistics
[2]WTO.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 2010,table 1.9.
[3]Christian,A.C.Dumping and Anti-Dumping Measures from a Competition and Allocation Perspective [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02,(3):564-569.
[4]Finger,J.M.Anti-Dumping:How It Works and Who Gets Hurt[M].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3.19-20.
[5]Prusa.T.J.,Susan S.Modern Commercial Policy:Managed Trade or Retaliation[R].Wellesley College Working Paper,2002,(6):124-125.www.econstor.eu/bitstream/10419/23215/1/WP2002-05.pdf.
[6]Grossman,M.,Helpman,G.E.Protection for Sal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9):833-850.
[7]Robert,D.P.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J].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88,(3):430-438.
[8]李坤望,王孝松.申訴者政治勢力與美國對華反傾銷的歧視性:美國對華反傾銷裁定影響因素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8,(6):3-15.
[9]Simon,J.,Edwin,E.V.The Politicisation of EC Anti-Dumping Policy:Member States,Their Vote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J].The World Economy,2005,(5):710-711.
[10]Linda,M.Y.,John,W.The Anti-Dumping Negotiation:Proposals,Positions and Anti-Dumping Profiles[R].4 August,2004.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20041/1/sp04yo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