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楊素紅 石景娟 王偉 王帥 曹翠芳
本文通過對100例腦卒者家屬進行問卷調查,目的是了解這一人群在患者住院期間的焦慮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以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心理干預以幫助患者家屬減輕焦慮情緒,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至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家屬100例,家屬入選標準:患者的配偶,在患者的照顧中起重要作用;無智力或精神問題,有一定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自愿接受調查。
1.2 測評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及家屬的一般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診斷、費用支付方式、自理能力;患者家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居住地。第二部分為焦慮自評量表(SAS)。
1.3 方法 選自住院治療已確診的腦卒中患者家屬100例,采用SAS于患者入院24 h內對患者家屬進行測評。根據SAS測評結果了解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發生率;分析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收入、費用支付方式、居住地、患者自理能力等相關因素對患者家屬焦慮情緒的影響。根據患者家屬的實際情況制定系統有效的干預措施,在心理干預一周、二周時,應用SAS再次進行評測,比較心理干預前后SAS測評結果有無差異。問卷由患者家屬自行填寫,問卷當場收回。護理干預前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護理干預后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 心理干預
1.4.1 支持性心理干預:由受過課題培訓的醫護人員告知擬采取的治療方案及注意事項;告知可能出現的治療風險及預后等情況。通過積極溝通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和信任。鼓勵患者家屬對治療要充滿信心。
1.4.2 認知心理干預:了解患者家屬在陪護期間的身心不適感。評估患者家屬存在的錯誤認知方式,幫助患者家屬重建正確的認知方式。
1.4.3 認知行為干預:解釋焦慮情緒對機體的影響,引導患者家屬客觀、正確地面對目前的危機,鼓勵患者家屬進行放松訓練,以緩解焦慮情緒。
1.4.4 集體治療干預:組織多位或同病室患者家屬互相交流彼此的感受以減輕家屬的焦慮程度。
1.5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腦卒中患者家屬一般資料 共調查100例患者陪住家屬,男48例,女52例;年齡:>60歲58例,≤60歲42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0例,中學28例,本科及以上42例;患者能否自理:自理48例,依賴52例;費用支付方式:自費54例,有醫保46例;居住地:農村49例,城鎮51例。
2.2 腦卒中患者家屬焦慮程度測評結果 見表1。

表1 患者家屬焦慮程度測評結果 n=100
2.3 腦卒中患者相關因素分析 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腦卒中患者家屬SAS比較

表2 不同特征腦卒中患者家屬SAS比較
項目 SAS t值 P值性別男(n=48) 51 ±9 4.056 <0.05女(n=52) 59±9年齡(歲)>60(n=58) 58 ±6 3.499 <0.05≤60(n=42) 72±8文化程度專科以下(n=58) 60 ±6 2.145 <0.05??埔陨?n=42) 66±12能否自理依賴(n=52) 63 ±7 2.403 <0.05自理(n=48) 57±12費用支付方式自費(n=54) 70 ±8 2.102 <0.05醫保(n=46) 65±10居住地農村(n=49) 61 ±5 2.235 <0.05城鎮(n=51)57±11
2.4 護理干預前后SAS比較 見表3。
表3 心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n=100,分,

表3 心理干預前后SAS評分比較n=100,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P <0.05
項目 干預前 干預后1周 2周SAS 51±11 48±6* 41±8*
焦慮情緒是個人面對無法積極控制的具有威脅性的客觀事件或預期將發生此類事件時,產生的一種緊張的情緒反應[1]。腦卒中是危及生命的急癥,對患者家屬來說是突發事件,部分家屬因無法有效應對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2]。家屬焦慮程度的高低,不僅影響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會影響到患者的情緒。在心理因素對患者的影響中,最受重視的就是社會支持,而家屬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照顧者和社會支持來源[3-5],在患者的康復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6];此外,國內傳統的觀念認為醫護人員照護的對象是患者而不是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在繁忙的救治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患者家屬的心理需求,患者家屬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有可能降低其對醫院的滿意度,甚至引起醫療糾紛。
調查研究的100例腦卒中患者家屬,存在情緒98例;不同性別患者家屬焦慮情況不同,女性較男性更易出現焦慮情緒,其原因可能與女性特有的心理素質有關[7];不同年齡患者家屬焦慮情況不同,年齡較小的患者家屬更易出現焦慮情緒;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家屬焦慮情況不同,文化程度越高焦慮程度越重。文化程度高的家屬,對疾病有較好的科學認識,思考的問題多而全面,心理壓力相對較大,表現焦慮程度越重;患者能否自理對患者家屬焦慮情緒也有影響,不能自理患者的患者家屬焦慮程度更重;家庭收入對患者家屬焦慮情緒有影響,家庭收入低、自費的患者比有醫保的患者家屬焦慮程度重;居住地也對患者家屬的焦慮情緒有影響,城鎮居民的焦慮情緒輕。心理干預對緩解患者家屬焦慮情緒有效。
目前的臨床工作中,很多醫護人員并未充分意識到家屬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狀態,因此,我們進行護理工作時,在護理患者的同時,也應把其陪住家屬納入整體護理。醫護人員應從多角度出發,提供令患者、家屬及社會都滿意的護理服務。
1 邱扶東.焦慮的早期研究述略.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6:60-61.
2 盧巖,朱延力,高玲玲,等.急危重患者家屬需求的研究現狀.中華護理雜志,2004,39:538-539.
3 鄒恂主編.護理程序入門-現代護理新概念.第1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78.
4 皮紅英.急診患者家屬焦慮程度的調查分析及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6,31:629-632.
5 潘虹.腦卒中551例健康教育.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06-107.
6 Mohr WK.Partnering with families.J Psychoso Nurs,2000,38:15-40.
7 李立紅.急診腦血管意外患者家屬焦慮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