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王紅陽 喻昌利 李球兵
介入性肺臟病學技術是肺外周病變的快速診斷有效的方法。通過增強CT檢查平掃CT值≤30 Hu,增強后40~60 Hu,通過穿刺及時獲得病理,避免延誤患者及喪失治療最佳的治療時機。在CT引導下活檢槍切割針經皮肺穿技術對于肺外周病變具有快速有效的診斷優勢。50例肺占位病變的患者,根據其病變大小、部位,采用了增強CT與介入性肺臟病學技術進行診斷。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于河北聯合大學附屬醫院呼吸科因發現肺外周占位病變接受增強CT檢查的患者50例,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30~75歲;病灶直徑3.0~12.0 cm。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心肺功能正常,多數患者均在外院經痰脫落細胞學、細菌學、常規支氣管鏡等檢查無陽性發現,但增強CT檢查平掃CT值小于等于30 Hu,增強后40~60 Hu。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出凝血時間和心電圖檢查,并進行血氣分析和肺功能檢查。仔細觀察X線胸片和CT片,了解病變部位、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進行了CT(西門子256層螺旋CT)引導下活檢槍切割針經皮肺穿100例次,每個患者穿刺2次,全部獲得標本成功,惡性病變陽性率為80%。見表1。

表1 患者肺占位情況及病理結果比較 n=50,例(%)
2.1 活檢過程中并發癥及發生率 本研究50例患者共行CT引導經皮肺自動彈性穿刺術100例次,5例咯血,1例氣胸,無缺氧、窒息,肺炎,腫瘤沿針道皮下種植和氣管種植等并發癥。
2.2 腫瘤的病理類型為惡性腫瘤細胞,通過免疫組化明確病變來源。見表2。

表2 患者肺活檢情況及病理結果比較 n=50,例(%)
經皮肺針吸活檢是診斷肺周圍性占位使一些早期肺周圍性病變也能得以診斷[1,2],通常支氣管鏡不能獲得病理診斷,保守治療使患者延誤治療,喪失治療時機,我們研究顯示:50例后縱隔病變的患者經皮肺穿針吸活檢共100次。結果:經皮肺穿針吸活檢獲得診斷者40例,診斷率為80%,且均為上皮來源惡性腫瘤細胞,可大大提高陽性診斷率[3,4]。經皮肺自動彈性穿刺切割活檢術的并發癥主要為術后氣胸,出現1例,少量咯血4例,但是樣本例數較少,未出現其他并發癥,CT引導下對病變部位行CT平掃部位精確,對患者創傷性小,陽性率高,操作簡單快捷,綜上所述,增強CT和經皮肺穿針吸活檢的結合可明顯提高肺外周性病變的診斷率[5],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洪武,楊仁杰主編.腫瘤微創治療技術.第1版.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6.
2 Gasparini S,Ferratti M,Secchi EB,et al.Integrtion traansbronchial and percataneous approach in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 pulmonary noaules or masses Expetience with 1,027 consecutive cases.Chest,1995,108:131.
3 曾軍,何玉國,鐘維農,等.CT引導經皮肺活槍術在肺周圍性腫塊的臨床應用.實用醫學雜志,2005,21:517-518.
4 趙江,黨強.CT導向下經皮肺活檢42例分析.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7,15:375.
5 李為春,朱銀喜.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對周圍型肺部腫塊的臨床應用價值.臨床肺科雜志,2006,1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