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旻 李志民
惡性淋巴瘤是原發(fā)于淋巴結和(或)淋巴結外的惡性腫瘤,是淋巴組織內(nèi)原有的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惡性增生而形成的腫瘤。其生物學行為、病理形態(tài)及臨床特征具有高度異質(zhì)性,合理分類既是正確診治這組復雜疾病的前提,也是病理學家、臨床醫(yī)師及科學研究者進行信息交流的通用語言[1]。WHO采用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學、免疫標記、細胞遺傳學及基因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提出了淋巴造血組織腫瘤新的分類[2]。目前已開始研究惡性淋巴瘤的WHO新分類與其預后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目的是通過對135例惡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重新分類以及通過電話及家訪等形式,探討臨床病理因素與預后之間的相關性,為臨床有效診治惡性淋巴瘤提供一些幫助。
1.1 實驗材料 (1)所有材料均來自大連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2000至2010年診斷的惡性淋巴瘤的病理切片及蠟塊,共計135例。復查全部病例的臨床病理資料,并根據(jù)情況補做相應的免疫組化指標,按照WHO新分類對所有病例重新分類。(2)主要試劑:鼠抗人單克隆抗體工作液,CD20、CD79α、CD3、CD5、CD45RO、CD23、CD10、CyclinD1、bcl-2 及 bcl-6、Elivision TM plus 檢測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開發(fā)公司。
1.2 實驗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法,染色步驟參見試劑說明,對比清晰、準確定位且瘤細胞出現(xiàn)棕黃-棕褐色顆粒為陽性;定位不準,淡黃或不著色為陰性。陽性細胞數(shù)>30%確定為該免疫組化標記物為陽性。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SPS 3.0統(tǒng)計軟件,生存率采用醫(yī)學統(tǒng)計學中的壽命表法,各組間的生存率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資料 (1)性別與年齡:135例患者中男75例,女60例,男女比為1.25∶1;發(fā)病年齡 <40 歲 34 例(25.2%),40 ~60歲47例(34.8%),>60歲 54 例(40.0%)。(2)首發(fā)部位:首發(fā)于淋巴結內(nèi)77例(57.0%),淋巴結外58例(43.0%)。(3)治療情況:化療76例(56.3%),未化療59例(43.7%);放療26 例(19.3%),未放療109 例(80.7%)。
2.2 組織學分型 135例惡性淋巴瘤患者中,霍奇金淋巴瘤7例(5.2%),非霍奇金淋巴瘤128例(94.8%),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組織分為B細胞淋巴瘤86例(67.2%)和T細胞淋巴瘤42例(32.8%)。其中B細胞淋巴瘤86例包括濾泡性淋巴瘤38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31例,單核B細胞淋巴瘤8例,黏膜相關淋巴瘤5例,淋巴漿細胞淋巴瘤4例;T細胞淋巴瘤42例包括外周T細胞淋巴瘤28例,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11例,細外NK/T細胞淋巴瘤2例,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1例。
2.3 預后
2.3.1 采用電話、書信、家訪等形式隨訪,隨訪時間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部位與預后:發(fā)生在淋巴結內(nèi)和結外淋巴瘤的生存率和生存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首發(fā)部位與生存時間
2.3.2 分期與預后
2.3.2.1 據(jù)臨床觀察是否合并發(fā)熱、消瘦等分A癥狀及B癥狀,分期為A癥狀58例,平均生存時間為(71.8±2.9)個月,B癥狀34例,平均生存時間為(32.9±2.3)個月,A癥狀患者存活時間大于B癥狀患者(P<0.05)。生存時間及生存曲線見表2。

表2 A及B癥狀與生存時間
2.3.2.2 臨床分期 將92例患者根據(jù)Ann-Arbor分期標準進行分期:Ⅰ期16例,Ⅱ期29例,Ⅲ期26例,Ⅳ期21例。各期生存時間和生存曲線見表3。

表3 臨床分期與生存時間
2.3.3 治療與預后
2.3.3.1 化療與預后:135例患者化療者76例,平均生存時間(60.9 ±2.7)個月,未化療者59 例,平均生存時間(22.4 ±1.9)個月,化療與生存時間和生存曲線見表4。

表4 化療與生存時間
2.3.3.2 放療與預后:135例患者放療者26例,平均生存時間為(53.6±2.3)個月,未放療者 109例,平均生存時間為(50.6±2.4)個月,放療與生存時間無相關性。見表5。

表5 放療與生存時間
2.3.4 組織類型與預后
2.3.4.1 1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T、B 細胞類型之間的生存率與生存曲線見表6。

表6 T、B細胞類型之間的生存時間
2.3.4.2 86例B細胞淋巴瘤中選擇病例數(shù)較多的三組類型比較,第1組為濾泡性淋巴瘤(FL)38例,生存時間為(67.7±2.3)個月,第2組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31例,生存時間為(39.4±2.1)個月,第3組為單核樣B細胞淋巴瘤、黏膜相關及淋巴漿細胞型合并為邊緣區(qū)淋巴瘤(MZL)17例,生存時間(47.6 ±2.7)個月,各組之間比較(P >0.05),可見 FL預后較好,DLBCL預后較差,MZL預后介于二者之間。
2.3.4.3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相關免疫標記物與預后:見表7。
2.3.4.4 4、42例T細胞淋巴瘤中選擇病例數(shù)較多的兩類型比較,第1組為外周T細胞淋巴瘤(PTL),第2組為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兩型之間生存率與生存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8。

表8 T細胞類型之間的生存時間
惡性淋巴瘤是一組高度異質(zhì)性疾病,有關其分類研究過去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數(shù)種分類也各持所長,各抒己見[1,2]。WHO新分類在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上有很大的進步,是第一個集淋巴系、髓系、組織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系的腫瘤性疾病于一體的分類[3,4]。近年來的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病理學的進步已證明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免疫系統(tǒng)細胞的克隆性擴增引起的腫瘤。一個理想的淋巴瘤分類不僅應有其理論基礎,形態(tài)學、免疫學和分子遺傳學特點,而且應與腫瘤的生物學行為互相聯(lián)系,更應經(jīng)過大系列的臨床驗證后,證實其臨床意義;還應容易為病理學家所掌握,重復率高[5]。新的WHO分類,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接近這一要求的。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nèi)外專家學者已開始研究惡性淋巴瘤的WHO分類與其預后之間的關系。但惡性淋巴瘤的預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部位、臨床分期、病理分型、免疫分型、癥狀或體征、首發(fā)部位、治療情況等[6]。至今,有關于惡性淋巴瘤的最新病理分類與預后間相關性的研究報道甚少。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所治惡性淋巴瘤患者的病理切片重新分類及隨訪,進一步探討上述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達到通過對惡性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來有效評價其預后,同時達到指導治療的目的。
惡性淋巴瘤為血液系統(tǒng)腫瘤之一[7],其預后與許多因素有關[8,9],通過本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惡性淋巴瘤的生存率與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免疫分型、首發(fā)部位、癥狀體征、治療情況等諸多因素相關,故惡性淋巴瘤的早期診斷、病理分型、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與預后的關鍵,臨床分期、病理分型對于治療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10]。我們對135例惡性淋巴瘤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臨床資料中,患者的癥狀體征、臨床分期和是否化療對預后影響較大,本組病例中,A癥狀者預后較B癥狀者好;臨床分期Ⅰ、Ⅱ期患者預后較Ⅲ、Ⅳ期患者好,化療患者較未化療患者預后好(P <0.05),與文獻報道[11,12]相同。本組病例臨床資料中,盡管性別、年齡和首發(fā)部位(淋巴結內(nèi)或結外)對預后的影響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從各組之間的生存率和生存時間仍可看出趨勢,即女性、年齡較大及發(fā)生在淋巴結外的淋巴瘤患者生存時間和生存率均大于相應對照組,提示其預后較好。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惡性淋巴瘤的病理分類自六十年代以來,病理學家對病理分類進行了多次修改[13],直至WH新的工作分類普遍被采用。工作分類對臨床的治療和預后判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35例NHL患者中,B細胞NHL 86例(67.2%),生存時間 65.02 個月;T 細胞 NHL 42 例(32.8%),生存時間40.60個月(P<0.05),說明B細胞淋巴瘤的預后要好于T細胞淋巴瘤,與文獻報道[14]相同。同時對B細胞類型和T細胞類型中常見的病理類型[15,16]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濾泡性淋巴瘤預后較好,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預后較差,單核B細胞、黏膜相關及淋巴漿細胞性淋巴瘤預后介于上述兩者之間。在T細胞淋巴瘤中,由于各組織類型病例數(shù)較少,本研究僅對病例數(shù)較多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的預后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外周T細胞淋巴瘤預后比間變性大細胞性淋巴瘤預后好,與文獻報道[17]相同。
總之,本組病理類型中,B細胞淋巴瘤預后較T細胞淋巴瘤好;在各組織類型中,以惰性淋巴瘤(濾泡性淋巴瘤和邊緣區(qū)淋巴瘤)預后較好,侵襲性淋巴瘤(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外周T細胞淋巴瘤和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預后較差。說明WHO新分類與預后密切相關,可作為臨床治療和判斷預后的重要指標。
近年來,隨著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瘤的許多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改變與預后密切相關,其中研究深入的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研究發(fā)現(xiàn),DLBCL中B細胞的組織來源有兩種,一種來自正常淋巴組織的生發(fā)中心B細胞,一種來自外周血活化的B細胞,兩者預后不同,濾泡中心B細胞來源的DLBCL預后較外周血活化B細胞來源的DLBCL好。由于兩種來源的B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改變不同,導致其免疫標記物的表達有所不同,據(jù)文獻報道,Bcl-6/CD10陽性的DLBCL來自濾泡中心B細胞,預后較好,而Bcl-2陽性;Bcl-6/CD10陰性DLBCL來自外周血活化B細胞,預后較差[18]。Ki-67在細胞周期的 G、S、G2和 M 期中表達,Ki-67陽性細胞的比率反映進入細胞周期的增生比率。在DLBCL中,增生細胞的比率30%~100%,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高增殖活性是預后不良的指標之一。為了探討DLBCL中免疫標記物對預后判斷的意義,本組對31例DLBCL免疫標記物與預后的關系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本組病例中,Bcl-6/CD10、Bcl-2、Ki-67對DLBCL預后的判斷無顯著意義,可能與病例數(shù)較少,隨訪時間較短有關。
1 Grulich AE,Wan X.B-cell stimulation and prolonged im mune deficiency.Are rick factors for non-Hodgkin’s lymphoma in people wish AIDS.AIDS,2000,14:133.
2 Schroeder JC,Olshan AF,Dent RB,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tobacco use and.Other nonoccupational risk factors for t(14:18)subtypes of non-Hodgkin’s lymphoma(United States).Cancer Causes Control,2002,13:159.
3 李甘地.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1999,15:68-71.
4 Parkin D,Whelan S,F(xiàn)erlay J,et al.Cancer in 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IARC Scientific Pubication,1977.143.
5 Ris D,Zahm SH.Epidem iology of lymphom as.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200012:383.
6 Harris NL,Jaffe ES,Diebold J,et al.Lymphoma classificationfrom controversy to consensus:the REAL and WHO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Ann Oncol,2000,11:3-10.
7 Jin F,Devesa SS,Chow WH,et al.Cancer incidence trends in unban.Int J Cancer,1999,83:435.
8 Baris D,Zahm SH.Epidem iology of lymphom as.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2008,12:383.
9 Holly EA,Gautam M,Bracci PM.Comparison of interviewed and non-interviewed non-Hodgkin’s lymphoma(NHL)Patien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Ann Epidemiol,2002,12:419-425.
10 Lyons JA,Myles J,Pohlman B,et al.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rimary lymphoma:A review of 13 cases.Am J Clin,2000,23:334-336.
11 Tavani A,Gallus S,La Vecchiac C,et al.A lochol drinking and risk of non-Hodgkin’s lymphoma.Eur J Clin Nutr,2001,55:824.
12 王奇璐.惡性淋巴瘤現(xiàn)代治療策略.白血病,2007,8:66.
13 Matsuo K,Hamajima N,Hirose K,et al.Alocohol,smoking,and dietary status susceptibility to maliganant lymphom a in Japan:results of a hospital-based case-control study at Aichi Cancer Center.Jpn J Cancet Res,2001,92:1.
14 Freedman DM,Cantor KP,Ward MH,et al.A case-control study of nitrate in drinking water and non-Hodgkin’s lymphoma in M innesota.A rch Environ Health,2000,55:326.
15 儲大同.淋巴瘤的治療進展.中國腫瘤,2007,7:23.
16 武永吉.淋巴瘤的分型、分期和治療原則.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5,34:641.
17 范郎娣主編.王德延腫瘤病理學.第3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45,348-349.
18 Fabbro-Peray P,Daures JP,Rossi JF.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non-Hodgkin’s lymphma;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Languedoc-Roussillon.Cancer Causes Control,201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