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媛
(1.山西農業大學,山西 太谷 030800;2.上海財經大學,上海 200439)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對外貿易保持著年均17.5%增長率,高于經濟平均增速7~8個百分點。特別是自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3番多。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我國進出口規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2009年迅速恢復,進出口額實現了13.8%的增長,并取代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實現297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進口額13948億美元,增長38.7%。
長期以來,在研究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時,人們往往更多強調出口或貿易順差。受此影響,我國對外貿易政策一直“重出口,輕進口”。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除了1993年出現貿易逆差,其余年份均為貿易順差,且順差的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外匯儲備增多,出現了與貿易伙伴國摩擦加劇和貿易條件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貿易逆差國為擺脫“雙赤字”和國內經濟的困境,把責任推向中國,多次要求人民幣升值。從國內環境來看,多年貿易不平衡和巨額的外匯儲備推高了國內物價水平,影響國內消費市場的發展,并制約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我們應重新認識進口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積極調整外貿政策,擴大進口,以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口總額從1978年的108.9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13948.3億美元。世界排名從1978年的第29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從1981—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和進口增長率的對比情況來看(如圖1所示),除個別年份外,進口的增長率一直高于GDP的增長率,特別是2001年后保持年均約15%的增速。
受國際經濟環境重大變化影響,中國進口貿易在個別年份出現負增長。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我國1998年進口出現1.5%的負增長,主要原因是礦物燃料和非食用原料進口大量減少;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導致我國進口貿易顯著下降。出現進口負增長是由特殊情況造成的,總體來看我國進口額隨著國民經濟增長而快速增長。

圖1 1981—2009年中國GDP增長率與進口總額增長率關系
進口商品結構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進口貿易中各種商品的構成,說明一國在資源、要素配置、技術等方面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研究進口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顯然離不開對進口商品結構的分析。
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1980—2009年中國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進口額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的進口額分別從1980年的70億美元和131億美元,增至2009年的2898億美元和7161億美元,工業制成品進口一直高于初級產品進口。
從進口的比重來看,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初級產品進口比重高達40%,1983年后比重快速下降,1986年降至10%左右,此后稍有回升占比保持在15%~20%之間,2004年以后,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對原材料、資源型產品的需求上升,初級產品進口比重出現上升,2008年達到32%。20世紀80年代我國工業制成品進口占比在60% ~90%之間波動,90年代以后相對穩定,進口比重維持在80%左右,2004年以后又有所下降。

圖2 1980—2009年中國進口商品比重
1.飲料及煙酒(SITC1)和動、植物油脂及蠟(SITC4)在初級產品的進口中所占比重較小且穩定。SITC1類產品從未超過4%,SITC4類產品除個別年份超過10%以外,其他年份占比一直在10%以下。
2.非食用原料(SITC2)進口占比較高且較穩定,約為40%,1982—1985年占比曾連續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保持在45%左右。
3.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和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的進口占比呈相反趨勢。SITC0類產品在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從改革開放初期占一半下降到5%左右,說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呈下降趨勢。與此相反,SITC3類產品占比有了很大的提升,由1980年的2.9%提高到2009年的42.8%,成為我國目前主要進口的初級產品類別之一。
非食用原料(SITC2)和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SITC3)類產品的進口在初級產品進口中占據了很大比重,1998年以后這兩類產品進口比重之和超過80%,2005年以后更是高達90%,我國對此類能源性產品的需求增大,這與我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及產業結構調整有很大關系(如圖3所示)。
本文從Al摻雜的HfO2高k材料的集成角度出發,通過研究不同環境(N2和O2)和不同退火溫度(450 ℃、550 ℃、650 ℃和700 ℃)的PDA工藝對Al摻雜HfO2柵介質MOS電容的EOT、Vfb和Ig等電學特性的影響,實現了Al摻雜HfO2柵介質材料的工藝優化。

圖3 1980—2009年中國進口初級產品構成比例
從圖4中,我們可以發現1980年以來工業制成品進口結構的變化特點:
第一,工業制成品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SITC5)、雜項制品(SITC8)和未分類的其他商品(SITC9)產品的進口比重相對穩定。SITC5類產品在1995年前有一定的波動,其后進口比重基本在15%左右;SITC8進口比例穩中有升,從1980年的4.15%逐步上升到2009年的11.9%。SITC9類產品進口在1980—1991年間穩步上升,1991年進口比重占到了21.05%,1992年后進口比重急劇下降,此后年份進口占比一直不足1%。
第二,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SITC6)和機械及運輸設備(SITC7)這兩類產品的進口呈相反變動趨勢。SITC6產品的進口份額較改革開放初期有了很大的下降,原因在于中國輕紡產品生產及出口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近年來隨著這類產品貿易條件惡化,輕紡產品出口比重相對下降進而導致輕紡原料進口減少。與之相反,SITC7類產品的進口,從1980年的51.19億美元,已增至2009年的4077.97億美元,1999年以后這類產品在進口工業制成品中的比重高達50%以上。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術產品和設備進口需求增加。
對研究變量進行自然對數處理,以有效消除它們的異方差,減弱時間趨勢性,并保證經此變換后的數據不改變彼此之間存在的長期協整關系,記為LNGDP(國內生產總值)、LNIMC(初級產品進口)、LNIMG(工業制成品進口)。進行相關性檢驗,LNIMC、LNIMG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883和0.9686,加入時間趨勢并作 LNGDP與LNIMC、LNIMG的線性回歸,發現初級產品進口每增加1%,GDP將增長0.15%;工業制成品進口每增加1%,GDP將增長0.45%。工業制成品進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為明顯。

圖4 1980—2009年中國進口工業制成品結構比例
1.進口規模擴大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第一,進口可以擴大國內供給和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對于生產性商品(機械設備、原材料、中間品)進口,可以擴大國內供給能力,直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對于消費性商品進口,會帶來消費需求的“示范效應”,提高國內的消費水平,培育擴大國內消費市場,促進國民經濟穩定增長。
第二,我國擴大進口,提高了國家經濟開放度,使中國企業進一步融入世界分工體系和國際供應鏈之中,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
第三,我國擴大進口,有利于改善與貿易伙伴國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實現中國外貿的均衡發展。
2.能源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進口在長期內拉動了經濟增長
第一,能源類產品進口可以彌補我國對石油、礦產品等重要資源型產品的供需缺口,保證國內生產的正常運行,同時減輕國內環保壓力,順應了國際低碳經濟的發展趨勢。
第二,機械設備類產品的進口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對自主研發和產品升級換代越來越重視,國內企業在具有一定的技術吸收、模仿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生產工藝流程、技術及成套機械設備的進口也帶動了國內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和升級改造,促進了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進一步拉動了經濟增長。
1.積極適度增加進口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進口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拉動作用。連續17年的貿易順差令我國累積了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已具備擴大進口的條件,因此,應該調整外貿發展戰略,適度增加進口,實現外貿的平衡發展。
2.優化進口商品結構
一是優先進口基礎性原材料和能源、資源類產品。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期,所需要的基礎性材料和能源產品將不斷增加,應利用當前的有利條件加大此類產品的進口;對國內稀缺、生產成本高的原料用進口原料予以替代。由于農產品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高度依賴,我國可適當增加耗費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農產品進口。
二是擴大技術設備和資本密集型商品的進口,加快先進技術引進。進口高新技術設備,提高進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可以提高我國當前總體科技水平并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資本密集型商品的進口,可以補充我國一些相對短缺的生產要素,確保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擴大技術設備和資本密集型商品進口的同時要避免重復進口和消化吸收,注重培育技術創新能力。
三是適度增加消費性商品的進口。生產及貿易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對中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將迅速擴大,消費將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應適度增加此類產品的進口。
[1]Helpman,E“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rade”.NBER Working Paper 1998(3).
[2]Titus O.Awokuse Causality between exports,imports,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economies.Economics Letters,2007(94).
[3]De Benedictis L and Tajoli L.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Similarity in Trade Structures Empirical.2007(34).
[4]熊啟泉,楊十二.重新審視進口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2005(2).
[5]徐光耀.我國進口貿易結構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