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梅 李文博 張 衛 陳艷香
(東北財經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3)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1990)衡量人類發展的綜合性衡量指標采用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簡稱HDI)。人類發展指數的內涵是指“人類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民眾各種選擇的過程。從原則上說,這些選擇可以是無限的和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但是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上,三個最重要的選擇是使民眾享受健康而長壽的生活、獲得知識和較高的生活水準所必需的各種資源。此外還包括從政治、經濟和社會自由到從事創造性和建設性的活動的機會,以及享有個人自尊和人權得到保障。可以看出,發展是一個“不斷擴大民眾的各種選擇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人自身的發展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根據UNDP的規定,人類發展指數由三部分構成:民眾受教育程度,采用成人識字率指標和綜合毛入學率指標來衡量,其中前者占2/3權重,后者占1/3權重;健康長壽的狀況,用出生時的預期壽命來衡量;獲得體面生活水準的收入水平,用人均GDP(PPP US$)來衡量。這三部分分別從不同的視角來衡量一個地區的人類發展程度:教育是最能綜合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國民受教育程度和一國國民素質修養程度高低的指標。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的經濟越發達,其教育的普及率就越高,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也越高;預期壽命主要度量的是人類的健康狀況,壽命的長短主要是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以及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的完善程度有關;GDP是一國全體居民創造的物質財富情況,是用來反映人們較好的生活所需資源的富足程度。
人類發展指數是由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指數和GDP指數等權重復合而成,在計算綜合人類發展之前應先生成其各分項指標。在這里引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規定的參照值(見表1),并使用計算各個分指標的通項公式,見公式(1),將各指標表示成0和1之間的數值。

表1 HDI各分項指標參考數據

由于各分項指標取值介于0和1之間,可見人類發展指數的取值也介于0和1之間,其指標值越接近于1,說明該地區的人類發展水平越高;反之,則人類發展水平越低。目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依據各地區人類發展水平的高低又將其分為四個類別:
0.900≦HDI≦1.000,屬于極高人類發展水平;
0.800≦HDI≦0.899,屬于高人類發展水平;
0.500≦HDI≦0.799,屬于中等發展水平;
HDI≦0.499,屬于低人類發展水平。
人類發展指數在衡量一個地區綜合發展狀況較其他指標而言有以下優點:一方面,從三個維度分別對人類綜合發展狀況的貢獻大小予以衡量,可以為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一定的依據,提出適宜其重點發展的項目,挖掘自身發展的潛力,從而對該地區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可以發現該地區發展的薄弱環節,為其經濟、社會以及人的發展提供預警。這樣有利于一國或地區制定適宜該國或地區長遠發展的戰略決策和認清其競爭的優勢和劣勢,為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一種可行途徑,推進該地區進行改進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人類發展指數也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指標。對人類發展指數的批判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方面:一是對設立人類發展指數的必要性表示懷疑;二是認為人類發展指數的計算有粗糙之嫌。針對各種批判的觀點又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基礎數據問題、權重分配問題、計算方法問題以及其沒有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關于基礎數據問題主要考慮的是在進行國際間的綜合發展狀況比較時,各個國家基礎數據的來源和統計口徑不盡相同。另外,在利用單一指標來衡量綜合發展的某一個方面時有時也不完全具有代表性,例如用人均GDP來衡量某國(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時并沒有考慮該國或地區的收入分配狀況。而對于該指標本身而言,能否準確而全面地衡量人類發展也遭到了質疑,McGillivray(1991)曾指出,HDI的各個成分之間正相關或各成分自相關,從而認為HDI是一個多余的發展指標。不過,對人類發展指數最主要的異議就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各成分的等權重分配問題(Hopkins,1991;Booy Sen,2002)。
從公式(2)可知,人類發展指數是預期壽命指數、教育指數和GDP指數三者簡單的等權重的復合過程。這種賦予三者權重相等的做法一方面體現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考慮一個地區的綜合發展時超越了經濟方面,把人類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受教育程度放在了和該地區的經濟總量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這種人為地賦予三者等權重的做法本身的主觀性。比如,HDI各成分之間的相互取舍關系雖然并不很明顯,但有時也可以產生驚人的結果。例如,多一年的預期壽命,HDI隱含的貨幣價值也會增加,這種貨幣價值隨著收入的急劇增加(從較低水平的貧窮國家到較高水平的富裕國家)而增加。人均收入與壽命之間的這種顯著的取舍是由于“HDI中更長的壽命的邊際效用是一個常量”,同時,“額外增加的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隨著收入的增加急劇下降的”(Ravallion,1997)。因此,貧窮國家HDI的壽命價值比富裕國家HDI的壽命價值要小。也有研究者認為,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擴大人們選擇的空間,而且可以改善其他成分的狀況,所以應該賦予收入水平較高的權重(Kelly,1991)。更有觀點認為,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HDI成分的相對值不必相同(Srinivasan,1994),關于人均收入和預期壽命之間關系的歷史經驗也支持這種說法(Preston,1975)。現代經濟增長預示著預期壽命的提高,但預期壽命本身增長得更快(Easterlin,1999)。預期壽命的增長或是由于總健康生產函數的提高,或是源于科技進步引起生產函數的位移。
鑒于UNDP人為賦予等權重的做法本身有失客觀性,對于這種主觀的行為方式,可采取主成分分析法獲取綜合指標。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恰是將眾多具有相關關系的變量重新組合成一組新的沒有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指標。因此,為了避免信息重復,同時也為了得到各分項指標的客觀權重,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來獲取研究對象的人類發展指數。雖然該方法計算的權重結果很可能接近于等權重,但使用該方法在權重選擇上是基于客觀數據本身的,其計算結果也是基于客觀數據本身的,在分析結果未出前是否是等權重不一定,而UNDP是未計算前已經規定了人類發展指數分項指標的權重相等,因此主成分分析法下的權重確定具有客觀性。無論得到怎樣的權重結果,都應該來源于原始的客觀數據,正如Noorbakhsh(1998)指出的,“先驗的決定各種成分的權重意味著承認存在一個普遍可接受的人類福利(發展)函數,但事實并非如此”。
[1]包玉香,李玉江.基于人類發展指數(HDI)的聚類分析——以山東省109個市直轄區、縣和縣級市為例[J].商場現代化,2009(14).
[2]李想,李秉龍.從人類發展指數與幸福感的比較看社會發展指標的完善[J].統計與決策,2009(13).
[3]楊永恒,胡鞍鋼.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類發展指數替代技術[J].經濟研究,2005(7).
[4]李晶.人類發展的測度方法研究:對HDI的反思與改進[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