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關鍵詞]朗誦;教學;真心
為什么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會多次在朗誦教學中被引用?為什么雖然無奈還必須不厭其煩地講呢?這要從講堂上面對學員們使用一切可能被利用的攝錄設備(攝像機、錄音機、手機)“錄”課說起。
近幾年,常樂于收到邀請為大學、主持人提高集訓、全國朗誦考級、高考前培訓、企業文化培訓等機構講授文藝作品演播、朗誦、語言表達藝術相關內容。學員們對語言藝術的熱愛,對教師的信任和熱情,每一次我都很享受教學相長的過程,大家越是信任,就越是有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然而,有一種尷尬卻怎么也無法躲避,而且必須要面對,那就是上面提到的“錄”課。記得有一次也是較夸張的一次,一進講堂就感到現場熱的氣氛超出以往,當走上講臺,除了學員們熱情洋溢的目光,撲面而來的還有那許多先我一步占據了講臺的錄音機、手機等“錄課”設備,它們早已整裝待發;再抬頭看,最后面兩排攝像機隆重的專業化的支在了三腳架上對著講臺……我笑了,向大家說:“今天改新聞發布會啦?”一時無語,面面相覷,忽然有人反映過來,大家隨之而笑。請大家落座后,無奈之下我又一次不厭其煩講了那故事,仍語重心長:“大家可能記得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詩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漢朝飛將軍李廣出獵,大隊人馬夜路行進,飛將軍忽然發現路邊草樹晃動,他判斷是只猛虎,說時遲,那時快,飛將軍迅速舉箭、箭出、命中,攔腰穿透了大獸,箭也牢牢地叉在老虎身上,飛將軍欲拔箭抬虎,卻大驚:這怎么不是虎,竟是一塊虎型巨石?!飛將軍詫異:‘我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力氣?!于是再射,可出去的箭被巨石彈得杳無蹤影……”故事講完了,我請大家解悟其中的含義,又是面面相覷,少時,有學員試探著理解說:第二次射箭沒成功是因為有雜念了,不專心了。大家附和,我說,我更愿意理解第一次是一念真心。一念,是指只有一個目的,沒有別的念頭或想法,形容專心只做一件事。“真”字在詞典中的解釋是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與“假”、“偽”相對。真誠,真心。我接著說真心是人的本能,是人本來具足的能力及能量,只是我們對它沒有足夠的認識。飛將軍本能的一念真心可使竹箭穿頑石,可見這一念真心的能量,大得不可思議,它屬于每個人。
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傾力研究這樣的課題—— 宇宙的形成,也就是研究宇宙是怎樣產生的,美國科學家經多年用數學演算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宇宙是爆炸產生的,是一個叫做原點的東西爆炸形成了宇宙,還特別告訴大家原點有多大——一個頭發絲的橫斷面能裝一百萬億、億、億個原點。這樣的體積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爆炸不知從何時開始, 也不知何時結束,如果非要給這個原點一個直觀的定義那可視為它是一種能量。若依照傳統文化經典的解釋會對原點說的更清楚更明了——它“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心念,是起心動念。我們不難理解原點就是念頭。科學為我們證明了這種心念的能量大得能形成宇宙,那么反觀李廣射石給我們的啟示那是很深的,毫無疑問,一念真心蘊涵無盡的能量,雖不可思議卻是自然規律、客觀事實。科學為我們建立了信心,求證了方法,我希望大家不要期待課后三心二意地反復聽錄音、看錄像,放下各種攝錄設備,也就是放下不專的二心,用一念真心傾聽,用一念真心領悟, 就在課上解決問題,相信自己,你會看到一念真心化腐朽為神奇,你會相信,一念真心會幫你敲開朗誦藝術之門。
那次課上和學員們研習的作品是當代著名詩人、評論家余光中的詩《鄉愁》。
余光中,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曾就讀于金陵大學、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灣,曾赴美進修,后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一生圍繞思鄉著有許多詩文,被稱為“鄉愁詩人”。這首家喻戶曉的《鄉愁》情深深意切切,淋漓盡致地道出了一個游子夢牽魂繞歸故里的思鄉情和中國情。詩中一枚郵票、一張船票、一方墳墓、一灣淺淺的海峽,濃縮了詩人漫長的望鄉之悲旅;我們仿佛聽得見他那綿綿的低訴,我們看得到他滿含淚水望穿了的雙眼; 隨時間的腳步從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他一路走來,把對母親、妻子的思念與對祖國的巨大之愛濃濃地融在了一起。所以,我們在朗誦這篇作品時要真切體會他曾說的“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的肺腑之言,從中體會炎黃子孫對母親、對祖國的孝道。
語言表達藝術是個實踐的活動,在完成了對作品體裁、背景、結構、寫作手法的理解分析,特別是思想情感的挖掘之后,我要求學員們根據案頭工作開始實踐。一位來自福建40多歲的學員率先為大家朗誦這個作品,當他進入第三段“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時,用了更加高亢洪亮的聲音,吶喊一般。朗誦結束他回到座位我問他:“你感動了嗎?”他答:“感動了”。我問大家:“你們感動了嗎?”大家猶豫,答:“沒有。”于是我帶著大家一起做點評。藝術創作是情感活動,是內心世界真情實感的記錄和表達;首先要肯定這位學員的自信,感謝他與大家示范分享,也看得出他在努力表達著他的理解和感受,但是他的朗誦中除了技巧方面的問題,還存在著最重要的、最致命的問題,那就是行走于詩文的字面,似乎感動、似乎深情,不缺抑揚頓挫、不少啟承轉合,但他用的的確不是真心,是“偽”深情、“偽”感動,追求外在的所謂技巧偽飾了對作品根的也就是內容的挖掘不足,所以不感人,行話稱這為“花架子”。每個作品都是作者社會實踐、生活感悟、心路歷程的概括或總結,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淌,那我們在進行二度創造時,要依據理性分析進行感性表達。因“花架子”的表演方式它具有普遍性,又是根兒上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強調,要重視。有學員提問有沒有解決的辦法,答案是肯定的。記住一個創作原則:內容永遠大于形式,形式永遠服務內容,創作起始要貫穿真誠。
在現實中,我們每天面對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高強度的工作,高壓力的生活,我們的心不再柔軟,變得剛強難化,距離本性的人之初漸行漸遠,這種冷漠、麻木甚至自私,也阻礙了我們不能純善純真的體恤同事、朋友甚至父母親人,同時也阻礙了我們真誠的體會并走進文學作品;剛剛我看到了大家的感動,聽到了你們的抽泣,這是什么在起作用?真心啊!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根,也是我們從事藝術創作的根。這個根決定你未來的藝術境界乃至藝術成就。所以《鄉愁》中詩人從對自己母親的思念進而升華為對祖國母親的大愛,這種慈悲的流淌怎能不發自真心,一念真心!所以,希望大家常常有點感動、發點善心、憐憫心、同情心、寬容心,一定要呵護好我們的心,感恩父母給我們生命,給我們的一切。在前面我要求大家體會余光中這首詩里的孝道,他感念母親,感念祖國,他是媽媽的孝子,也在為祖國母親盡著大孝。中國的教育是孝的文化,從“教”的字面我們可直觀它的含義,孝和文的融合。這是教育的根,通過孝行開啟心智,煥發真心。從孝行入手煥發真心——愛心,仁心,以此引領我們達到朗誦藝術的最高境界。有了這樣的學習經驗和創作理念,我們后續朗誦技巧的訓練才不會偏離追尋藝術真諦的軌跡,才能有的放矢,我們對朗誦藝術的研習才會有根可依。□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