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玲
[關鍵詞]真人秀;電視相親;我們約會吧;娛樂性;社會責任
一、關于電視相親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開放程度的提高,娛樂節目漸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百里挑一》等,相親類節目便應運而生了,他們直面“結婚”、“未來”這些在中國作為嚴肅、傳統的話題,把其搬上舞臺熒屏,公然展示希望結婚、談戀愛男男女女們的現實一面,而他們的成功也為中國娛樂市場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2009年底,《我們約會吧》亮相湖南衛視,節目形式從以前《玫瑰之約》時的速配模式轉向新派交友,以“單身族群”為核心,旨在搭建一個節目真實交友平臺,被稱為“中國第一檔單身潮人交友互動真實秀”。這檔“潮人們的集體相親”節目播出伊始,就因貼近年輕人的情感生活而擁有不俗的收視率。一個月后,江蘇衛視推出同類節目《非誠勿擾》,節目中一般有24位單身女生,她們在“愛之初體驗”、“愛之再判斷”、“愛之終決選”三個環節中以亮燈和滅燈方式來決定男嘉賓的去留,留下來的男嘉賓再通過“男生權利”環節來選擇意中人。憑借著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的強大平臺,這兩檔婚戀交友節目在同類節目中一直處于佼佼者的地位。其收視率甚至超過《超級女聲》和《快樂大本營》。同為真人秀節目,與《超級女聲》等相比,《我們約會吧》和《非誠勿擾》的迅速火爆也引人思考,在如今這個全民娛樂的時代,中國人參與這類節目熱情高漲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人們開始愿意向別人展示自己,而電視娛樂節目則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和舞臺;二是也有不少人把這種參與當做一夜成名的機會而追求。如果留意近幾年的選秀人群,我們不難發現,選秀的人群范圍不斷擴大,有極端化的追求。一開始,選秀的人群普遍是年輕的少男少女,慢慢的隨著選秀節目的普及化及其帶來的快速的成名速度,選秀似乎成為了一條通向成名之路的捷徑。越來越多“不可能”人士迅速加入選秀的大家族,年過60的大爺大媽、未成年甚至未懂事的小孩都轟轟烈烈加入這個大隊伍之中。
電視相親節目的娛樂性和互動性無疑是吸引觀眾的首要因素,尤其不可否認的是,節目中“很敢說”的這些男女嘉賓為婚戀節目制造了大量話題,這也是節目在短期內得以走紅的重要原因。有人沒看過《非誠勿擾》,但肯定耳聞過女嘉賓馬諾的名言。像馬諾這樣22歲的“物質女孩”使《非誠勿擾》及《我們約會吧》一躍成為中國最著名的電視節目。
然而,這樣的節目也自然引來了社會輿論和人們的抨擊,這些言論惡俗惹人反感,但是確實是體現了當今社會某些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很多人在罵那些女人,其實作為男人罵的不止是節目里那些女人,罵的是整個社會。
二、電視相親真人秀的影響
第一,中國擁有十分巨大的觀眾市場,但中國觀眾接觸的大眾娛樂時間并不長,電視娛樂節目應該還是比較新鮮的形式。從《快樂大本營》到《非誠勿擾》,這種方式的娛樂,恰恰抓住了擁有無限好奇心的大眾,讓嘉賓上臺表演,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同時,作為經濟收入有限的大部分中國人,這類不需要投入任何費用的娛樂方式,給人們帶來了很好的娛樂效應。當今社會,娛樂節目自然也具有了宣泄人類情感中介的獨特效應。
第二,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娛樂性節目,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參與者,即觀眾。它不但保證了觀看的收視群,也讓人們更有直接參與、親身經歷的感覺。這對參與者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一個廣大的參與人群,就不可能保證節目的持久性和延續性。
然而,電視相親真人秀也面臨著不絕于耳的鞭撻之聲。2010年6月上旬,國家廣電總局連續下發了兩份通知,直指當前婚戀交友類電視節目和情感故事類電視節目中存在的“弄虛作假、低俗炒作、混淆是非、誤導觀眾”等問題。大家不禁反思,如此的電視相親真人秀節目的的確確也給公眾帶來了諸多消極的影響。
首先,它觸碰了我們傳統道德的底線,當選手在節目中不停地談論金錢和炫富時,有多少人對此嗤之以鼻,仿佛看了一場鬧劇;而又有多少人不自覺地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變得庸俗不堪。
其次,節目整改之前節目形式給人以低俗之感,以生猛和出位來博取觀眾眼球。
再次,節目給人不自覺地灌輸拜金主義觀念。想必大家對馬諾的那句“寧愿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車上笑”的“至理名言”印象深刻。這句話使她一炮而紅,從北京的一名不出名的平面模特,一躍而成為娛樂明星。當然她不可避免地被貼上了”拜金女”的標簽。也許憑借馬諾的一句話,我們就給節目定位于“誤導觀眾,宣揚拜金主義”的標簽,難免有失妥當,但是當你仔細看看幾期節目之后,也許你會認同此種觀點。還有一個細節,在《非誠勿擾》的每期節目里的三個環節中,都會有男嘉賓的一段短片。在這個短片中,男嘉賓都會緊緊把握住這幾分鐘的時間,向女方闡述一些關鍵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當中,就有自己的職業,也就意味著收入和金錢。更令我們瞠目結舌的是同樣屬于電視婚姻真人秀的《百里挑一》,在節目里主持人更是直截了當地問男嘉賓月薪是多少。
最后,節目給觀眾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影響公眾的擇偶觀念。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婚姻不是兒戲。這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可是,當電視里都充斥的是這種虛假和低俗的相親秀節目時,我們不是圣人,也會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正如權威媒體上弘揚科學發展觀一樣,當這些省級媒體不自覺地宣揚金錢,物質和享樂時,久而久之,在我們心中,也許也會認為愛情沒有金錢和權力來得那么實際。
三、結語
我國電視相親娛樂節目從起始到熱播,不過短短一兩年的時間,我們應該要更講究其中循序漸進性。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娛樂節目首先是要求娛樂性,能夠讓觀眾感到輕松和愉悅。但娛樂并不能讓文化缺失,更不能趣味低俗。娛樂節目本身應該保證一定價值導向和審美取向,在公眾娛樂的同時,起到社會責任和教育功能的正面力量,真正體現電視的平民意識和大眾娛樂性的審美觀點,實現電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美好目標。
如今,這些節目也都在各自不斷完善和改造之中,雖然短期而言,很難找到屬于中國社會特色的娛樂節目道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短暫的反思和醞釀之后,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找尋到新的突破口和創新力量。□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