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民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
近幾年興起的民生新聞增添了新聞報道的活力,特別是電視新聞的活力。但由于它來得快發展得也快,伴隨著產生的許多理論問題與技術操作問題也急需研究解決。
一、把握民生新聞概念的基本內涵
所謂民生新聞,就是關注人民生計,關心市民生活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生存環境,關注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對群眾有影響的事件及信息。從題材對象上,它與時政新聞、經濟新聞、科教新聞相互并列,而和社會新聞的關系卻有著些許不同,需要進一步厘定。
民生新聞的興起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民生新聞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廣大的政治文化背景;民生新聞同時也是在媒體市場發展的推動下,地方媒體求生存求發展的一種選擇;同時民生新聞的出現也與近幾年我國大規模城市化運動有密切的關系。為什么民生新聞一面世就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因為它滿足了老百姓生產生活中的實際需要,發揮了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作用,也滿足了老百姓的知情欲和表現欲。媒體的主角過去一直是領導干部和知名人物,現在百姓的事也可上媒體了,自然刺激了人們的好奇心、新鮮感、知曉欲以及表現欲。如一些群眾因貧困治不了重病、孩子上不了學,媒體將貧困者的情況報道出來,呼吁社會予以幫助,這種報道多數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另外一種情況,就是某些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嚴重失職,這時候媒體出面報道一下,往往能夠促成問題的解決,甚至迅速解決。
由此看來,民生新聞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它充當了督促黨和政府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的監督員,充當了向黨和政府反饋民情民意的情報員,充當了化解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矛盾的調解員,也充當了永葆地方媒體生命活力的教導員。
民生新聞在發展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功能上的實用性、選材上的以小見大、表現上的故事性、傳播上的互動性以及對象上的廣泛性等等。
二、報道民生新聞應堅持三個原則
堅持正面報道原則。在民生新聞的采訪報道中,對百姓反映的問題不能“來者不拒,一律照登”,而是加以甄別,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主觀、片面。在涉及與政府部門有關的事件時,既要反映百姓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又要支持政府部門工作。要從既利于事件向良好方向發展,又能保障當事群眾利益的角度,多做說明解釋工作,報道當地黨委政府解決事件的情況和結果,使事件很快得到平息,防止百姓產生與政府的對立情緒,激化矛盾或誘發新的矛盾。
堅持大民生原則。百姓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固然是民生新聞報道的重點,但民生新聞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必須實現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轉變,擴展題材范圍,使報道對象呈現多層次性,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既要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停水停電、看病上學等,也要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的政策舉措等等,通過民生的角度去解讀,就更能體現 “三貼近”原則,更好地為民眾服務。
堅持百姓是節目主角的原則。要堅持把百姓關心的話題和為百姓提供幫助作為節目內容的主體。每一篇民生新聞的報道,都要注入一個百姓主角,以他的故事來說新聞。這樣做不僅拉近了新聞和觀眾的距離,也讓節目越來越好看。如鶴崗電視臺的《百姓百事》就加大了民生服務類節目的報道力度,增設了民生監督、民生服務、百姓故事三大版塊,增加了“百姓氣象”和“百姓服務站”等子欄目,增添了新聞的親民性、鮮活性,盡量讓百姓做節目里的主角。
三、辦好民生新聞需要不斷探索
民生新聞的迅速發展,也暴露了一些同質性、淺層次、瑣碎性等問題,需要做一些不間斷的探索完善。
要加強選題策劃,注重經營新聞。民生新聞報道很容易出現題材不斷重復的現象。昨天的殺人案、車禍,今天換了個時間、地點、人物,在屏幕上再次發生,觀眾很容易“審美疲勞”。長期下去,品牌欄目必然走向下坡路。所以我們不妨換位思考,應該力求在節目中多為觀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向縱深拓展,開辟引導觀眾理性思考的空間。在遇到選題和其他媒體交叉的時候,我們也要相應做出調整。選材要注意典型性。《百姓百事》兩年來正是這樣,幫助百姓解決了一些難事兒,也推進了政府有關部門、單位的工作,體現了關注民生、倡導和諧、為百姓幫忙的宗旨。2010年,《百姓百事》獲得了全省十佳電視欄目榮譽稱號,使鶴崗電視臺在探索民生新聞報道中邁出了一大步。
要把民生新聞采訪重點放在新聞現場。電視新聞的核心是新聞現場,做民生新聞就更要努力突破由主持人或者記者單方面占領熒屏的常規新聞報道方式,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方法主要在節目當中多出現老百姓的聲音,多采訪群眾。這就要加強新聞現場的采訪。因此,把話語權適當轉移,加強受眾的參與,就成為民生新聞貼近觀眾、吸引大眾的一種手段。要配合中心工作,處理好幫忙與監督的關系。民生新聞既要為群眾幫忙,也需替政府分憂,這是節目的宗旨。很多民生新聞節目在開辦之初,壓力非常大,一些監督類報道,常常因為關系單位說情而胎死腹中。面對這樣的尷尬,我們要明確報道的目的。每次接觸這類報道都要和采訪單位的被采訪者說明,我們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們也教育記者采訪態度要和善,不要咄咄逼人,要耐心疏通雙方的矛盾點,要給不同觀點的雙方或多方以表達意見的權利和機會,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p>
(編輯/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