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方明豪
摘要:“地球村”下的信息時代,有效的對外傳播可以打造利于本國的輿論氛圍,從而提升國家在世界舞臺的認同度。本文闡述了目前我國對外傳播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應對策,試圖為樹立良好國家形象提供策略依據。
關鍵詞:國家形象;對外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6-0060-02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形象成為世界舞臺受人關注的話題,各個國家力圖利用媒體通過對外傳播營造一個有力的輿論氛圍,從而樹立本國的良好形象。在這方面,我國努力的步伐未曾停滯,并已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然而我國目前的對外傳播現狀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宏觀地看我國對外傳播機制,以英語為主的對外傳播占據主要份額,其他語種的對外傳播卻十分貧乏。對于小語種國家,在獲取來自中國的相關消息時,英文信息就會變得軟弱無力;由于語言的差異,迫使這些小語種國家民眾獲取信息的來源只能是本國媒體,而由于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等因素,外國媒體則會出現扭曲的中國形象,最終導致對外傳播中對非英語國家的傳播堵塞,乃至影響整個對外傳播效果。其次,報道題材和報道角度呈局限性。長期以來我們慣用于正面報道的對外報道方式以展現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諧社會”,反而這些過分祥和的中國圖卷給國外媒體帶來的卻是質疑聲不斷,給外媒產生一種“做好”的假象,這樣一來,我們宣傳正面形象的目的不僅沒有達到,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再有,報道手法呈現“宣傳式”。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由于語言、文化、社會制度背景、宗教信仰的差異,直接會影響到國外受眾對新聞解讀角度的不同,而我們在對外報道中,往往容易忽略這種“不同”,習慣于用我們本土的報道手法來進行對外報道,宣傳痕跡較重。這種中國式思維的對外報道,很難讓外國媒體和受眾從中找出認同點。此外,突發事件報道應對不成熟也為國外媒體歪曲中國形象提供了空間。
突發事件的發生伴隨著緊迫性等特點,往往包括很多不穩定因素,易引起世界媒體關注。如果媒體對突發事件應對不當,會造成社會恐慌,同時給西方媒體“鉆空子”的空間,2003年“SARS事件”和2008年“3?14打砸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是有力證明。如果我們沒有成熟的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無法掌握輿論主導方向,我們的對外報道就會停留在新聞的“辟謠層面”,在樹立中國形象過程中只會成為被動一方。
要想樹立良好的國際大國形象,我們需采取主動的對外傳播方針,把握國際話語權。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完善我國對外傳播工作,從而有效把握國際話語權呢?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造有力的傳播氛圍
(一)完善新聞發布會機制,主動對外傳播
如今,“政府外交”成為一國國家形象形成和國際地位建立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發布會則是政府外交中的核心機制。在處理一些重要政府事務或重大事件時,相關部門通過舉行記者招待會,由新聞發言人向中國社會內外第一時間發布最準確的信息,同時對于外媒的質疑進行解答,使媒體作為聯系國內外的紐帶,不僅使信息得以傳播,還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通而造成的國家形象損害,從而獲取社會公眾的信任,滿足公眾對新聞的求知欲,充分發揮新聞媒介在國際傳播中的政治溝通作用。
(二)人才戰略培養,提升對外傳播軟實力
對外傳播中,我國對于人才引進和培養十分重視,但在大量人才引進的同時,人才流失現象也很嚴重。所以,我們對于人才的運用應當突破保守化,擴大人才戰略機制。如:擴大外籍專家在對外傳播中的作用,使他們不僅僅只是“翻譯員”,要用他們不同文化背景的眼光來進行新聞報道,由他們所作出的新聞無論是報道方式、還是報道語言上,對于外國媒體的受眾都更具有吸引力和信服力。另外,加強小語種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跟進小語種的對外傳播規模,成為今后較長時間內的改進方向。
(三)充分利用網絡媒體下的對外傳播
我們知道,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是由國家本身源像,經過外國媒體報道,傳達給其他國家的受眾。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一些“噪音”的影響,如外媒根據本國的利益來對新聞報道進行篩選,從而使國家形象的源像發生“變形”,這樣也就產生了我們所謂的“歪曲的中國形象”。而在網絡媒體中,這些容易引起變形的外媒“噪音”就不復存在了,外國公眾可以通過瀏覽我國的網頁,直接獲取想了解的信息,從而跳過了可能存在的“噪音”影響,達到了我國的宣傳效果。
二、面對敏感話題,進行開放式的平衡傳播
(一)正面和負面相結合,達到報道傾向性平衡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習慣于一味的正面式報道,正是由于我們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報道方式,引起西方媒體的質疑,從而引發了對中國形象解讀的歪曲。所以,我們應該抓住外媒對我國話題的“興趣點”,正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以開放包容的方式進行報道,擴大報道數量,像外媒展示出發展中的中國在一些國際敏感社會話題上的積極應對和改善對策,不僅能讓外媒更了解中國,還能體現出中國在發展道路上的積極心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媒對這些話題的猜忌而有可能引發的負面中國形象。
(二)拓寬報道領域,達到新聞題材平衡
除了要達到報道傾向性的平衡外,還要達到新聞各個題材的報道平衡,讓新聞報道不局限于某一領域,要把報道的新聞觸角伸向社會的每個角落,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哪個新聞領域是獨立存在的,相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信息都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在對外報道中也不能顧此失彼,而要全方面把握,做到有的放矢,尤其要加強日常生活的報道,這也是外媒的關注所在。
三、變“宣傳”為“傳播”,用“國際思維”報道“中國”
“話語的國際傳播是否能夠被受眾領會,依賴于話語傳播方式是否合適”,[1]可見我們只有遵循國際傳播中世界媒體的報道規律,才能夠在國際話語權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要減少“宣傳”痕跡,變“政治宣傳”為“新聞傳播”,用新聞事實說話,以平民化的視角來報道新聞事件;政治人物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杜絕“官腔”;拓寬報道對象范圍,多以普通大眾為主,把西方世界想知道的中國事情,從社會生活中“小人物”的口中說出。此外,我們還要盡可能的做到“因國而異”甚至“因事而異”,避免報道程序化。因為在國際報道中,我們面對的是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宗教信仰的受眾,我們要盡可能做到切合報道對象國家的文化來進行新聞報道,只有這樣,我們的報道才能得到不同國家受眾的認同。報道角度要以人為本,時刻留意國際輿論導向,把握時機,做最為有效的形象傳播。
四、完善突發事件報道運作,把握輿論走向
(一)第一時間占據輿論的“至高點”
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有臨時性,那么,事件一經發生,就要求記者能夠第一時間到達事件發生的現場,獲取第一手新聞信息,把握事件發生的經過全貌,預測事件有可能帶來的破壞性;尤其是對于我國境內發生的突發性事件,更要第一時間派出特派記者,做全方位的針對性報道,在最短的時間內占據輿論的至高點,引導國際輿論。
(二)做公開、全方位的有序報道
報道要公開,對于外國媒體來說,突發事件是外媒的突破口,只有給他們更寬闊的報道環境了解事情真相,才能將事件的歪曲程度降到最低;報道要全面,包括事件本身,政府決策、民眾感受、專家分析等,做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進行全面的信息疏導,保證民眾對信息獲取,防止由于信息不暢而造成的社會恐慌。我國在這方面也得到了一定改善,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報道成為我國新聞報道史上的成功典范:“《國際先驅論壇報》在地震后兩周內發表了51篇報道,正面報道15篇,負面報道4篇,中性報道32篇;《紐約時報》在評論版罕見地就此次中國‘哀悼日進行了正面評述”。[2]
(三)具有潛危機意識,避免次生危機的發生
次生危機是指“在重大突發事件發展過程中,由于信息傳播的結構性原因,導致公眾非理性輿論大量孽生,進而產生的群體極化言論、情緒、態度及行為”;[3]次生危機會將突發性事件的破壞性進一步擴大。所以,媒體在進行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要有潛危機意識,時刻警惕次生災害的發生,做好社會的穩定劑。如:2011年3月,日本發生9.0級地震造成了核泄漏,有關核泄漏流向中國的說法在網絡上不脛而走,一夜間,全國多地爆發了“搶鹽熱”,各大超市的鹽供不應求,一時間“排隊搶鹽”成了外媒中的熱點,此時的我國媒體,針對這一現象,作出了大量的“辟謠”報道,隨即各大電視臺、報紙、網絡新聞都刊登了“日本核輻射目前不會影響我國”的報道,并指出無需對食鹽進行搶購,在幾天內搶鹽的現象就平復了。
五、形成文化輸出產業鏈,扭轉“文化輸出逆差”
對外傳播不能停留在新聞傳播層面,而要融入到日常文化傳播中。以文化為鑰匙打開由于異國文化帶來的意識形態枷鎖;用中國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國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乃至政治立場。在文化的藝術包裝下,更容易得到世界受眾的認可,以達到異國價值文化中所表現的求同存異的傳播效果。
我國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體現的不盡人意,如近年來我國電影在世界電影中不乏好的作品,但是稍作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電影表現力具有局限性,縱觀過去引起外國關注的影片:從《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到《臥虎藏龍》、《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這些電影從內容上看,不是以舊中國或中國封建社會為背景,就是對中國古裝、功夫片的刻畫等,導致歐美等一些西方國家在談及中國時還會有“中國人是不是都會飛”的疑問。本文想說的是,我們在電影藝術等文化傳播領域,不能局限于傳統歷史文化,同時應該樹立出現代的國家形象以及經濟轉型、發展中的中國社會文化,這樣才能起到文化傳播的真正效果。
完善我國對外傳播中的不足,為有效進行對外傳播、引導國際輿論開辟新的路徑找尋策略方案,從而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是我國對外傳播中的不可懈怠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 朱琳,朱劍飛,劉江.中國華語電視對外報道外顯語言的弊端與規避策略[J].現代語文,2008(9).
[2] 管文虎.做好危機管理 提升國際形象[J].當代世界,2009(2).
[3] 王炎龍.重大突發事件信息次生災害的生成及治理[J].四川大學學報,2010(6).